原標題:小雪到,天始寒,越冬飲食要講究
進入小雪節氣後,氣溫越來越低,會逐步降到0℃以下,故民間有「小雪封地」的說法。古人將小雪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意思是說,到了小雪節氣,彩虹不再出現;空中陽氣上升,地面陰氣下降;天地閉塞,開始進入寒冬。
天氣逐漸變冷,越冬食物就變得極其重要,地域不同,飲食習慣也不同,一起看看小雪節氣都有哪些飲食習俗。
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乾燥,是醃製臘肉好時節。這時,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風乾後儲藏用以過冬。
醃菜
過去受條件所限,冬天新鮮蔬菜很少,因此人們習慣於在小雪前後醃菜,用作冬天的蔬菜食用。在北方地區,小雪節氣前後,流行醃菜,尤其是東北地區,會一次性醃製一整個冬季的醃菜用以過冬。而在部分南方地區,如南京,也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俗語,人們也會醃漬一些小菜供家庭食用。
吃餈粑
餈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裡用石錘或者蘆竹搗成泥狀製作而成,在中國南方地區較為流行。小雪時節,南方很多地方開始做餈粑,不少人習慣把餈粑做成圓形,象徵團圓喜慶。
曬魚乾
小雪時,部分沿海地區,比如大連、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這時,靠海吃海的海邊人家家都有掛滿的魚乾,曬好足夠的魚乾,天冷時候就可以在家享受美味了。
吃「刨湯」
在土家族習俗中,有小雪節氣「殺年豬,迎新年」的傳統,而「刨湯」就是此時應景的美食。現殺的新鮮豬肉、豬血、豬內臟切成片,下鍋翻炒,再用豬大腸熬製鍋湯,加一些自釀的甜酒,去腥增鮮。待到肉熟湯滾,再加辣椒、蒜苗等,這就是土家族的「刨湯」。在寒冷的冬季,一碗「刨湯」,驅散寒氣,溫暖直抵心窩。
涮羊肉
俗語云:「冬天進補,開春打虎」。民間流傳寒冷季節多食羊肉可驅寒滋補,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所以在北方一些地區,小雪時節一般流行吃涮羊肉來滋補養生、抵禦寒冷。
新京報記者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