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大話食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麻食和貓耳朵這兩種食物,其實呢他們都是用面製作而成的微小卷狀的麵食。這種微小卷狀的麵食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在陝西關中地區就叫麻食,在山西晉中晉北、浙江一帶叫貓耳朵,而在寧夏地區叫它次面子或者魚兒鑽沙。別看都是微小卷狀的麵食,麻食和貓耳朵的起源和做法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麻食這個詞起源於突厥語「tutmaq」,是突厥人一種著名的飯食,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被翻譯為「突突麼思」,後來被簡稱為麻食。麻食最早是片狀的,是一種受人歡迎的湯飯,突厥詞典中對麻食的解釋正是「面片可吃,湯也可喝」,後來隨之發展產生了薄餅狀和現在的小卷狀。當下在陝西關中地區麻食的樣子就是指甲蓋大小的麵團,中間薄、兩邊凸起,做法也很簡單,把面揪成小塊兒,用拇指一捻就好了。
貓耳朵是山西晉中晉北地區的傳統美食,俗稱「碾疙瘩」、「碾飥飥」。據相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條件簡陋的江上扁舟中,一個小女孩做給他的,從此以後傳開的。據大聖了解,山西的貓耳朵是將面切成正方形的薄片,然後把任意對角捏在一起,因為形狀酷似貓的耳朵而得名。
無論是貓耳朵還是麻食,食品安全不能忘。製作的時候食材一定要選用新鮮食材,木耳也不可浸泡過久,按需製作避免儲存,不可存放過久,再次製作也要徹底加熱煮熟。感謝您收看大話食安,我們下期再見!陳賢義(主任記者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