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梁曉聲憑藉《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之前,就對這位作家之前的作品有過一定的了解。
他的小說常常是在現實主義的結構環境下擁有更加英雄化或者平民化的創作特點。
「知青」文學一直都是他過去創作小說的標籤之一。在小說《知青》、《今夜有暴風雪》等「知青」作品中,梁曉聲描繪了一批身處特殊年代的知識青年群體,他們充滿迷惘,承受痛苦,感到困惑,又不斷思索,卻在那些物資貧乏,精神禁錮的歲月裡依舊不忘記自己曾經的堅守與信仰,作者寫作筆法大氣滂沱,悲壯沉鬱,無處不在的抒發著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
而在小說《人間煙火》、《父親》等作品中,作者又將目光對準社會現代化轉型時期,這樣一個容易導致社會普遍價值觀群體性轟塌的年代,當其他的作家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歷史中試圖探索尋找所謂人類的劣根性並加以批判時,梁曉聲則將視角投向了那些處於社會底層內心正直善良的平民們。應該說,一直以來,梁曉聲的作品總是在那些艱難困苦的大時代下去挖掘屬於人性的光芒。
本書《重生》是今年作者最新的長篇小說,也可以看作他在成名多年,享譽海內,獲得的茅盾文學獎足以讓他功成名就之後的徹底轉型之作。
當一個只需要不斷重複自己便可以寫出佳作的作者,在人生創作的最高峰放棄之前所有累積的經驗成果,轉而投身到自己不曾涉獵過的創作題材中,選擇重新出發,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所有讀者的尊敬。在本作中,作者沒有把小說的時間擱置到近現代,也沒有把大背景設置成之前創作中習以為常的時代格局,而是轉而講述一個關於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傳奇故事,不僅讓閱讀者們眼前一亮。
事實上,近十年來,隨著抗日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就早已不再是嚴肅文學作家可以染指的創作境地了。
太多情節的虛假宣傳,奇葩的抗日神劇,民族的自我陶醉,和無良媒體的錯誤引導,這個領域實非當日可比,呈現烏七八糟一團糟粕的境地。
任何一個嚴肅的思考和話題一旦沾染其中,通通會變得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當假話說了千遍成為習慣,真相早註定毫無立足之地。
無法想像,梁曉聲是懷抱著多大的勇氣才敢去挑戰這樣一個客觀現實。
小說並沒有去講述一個關於炮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戰爭故事,作者把視角深入到一個宏大時代背景下某個小切口處,用一時一地一人的形象與遭遇來折射出這個大時代下的全貌,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知全身。
作者在本文中著力於刻畫了一位名叫王文琪的「懦者」形象,來講述一段有別於傳統認知的抗日傳奇。
這裡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肉橫飛,沒有攻城拔寨,沒有戰爭屠殺,有的是一位知識分子用自己的隱忍和智慧捍衛自己祖國的往事。
在這個故事中,暫時的「卑躬屈膝」是一種反撲力量的積蓄,片刻的「忍辱偷生」是最後勝利的蟄伏,有些人為了信仰可以獻出生命,有些人則為了信仰可以犧牲尊嚴,兩者途雖殊,路同歸,一樣值得歌頌。
本來身為東京大學日本文化史博士的王文琪,開頭小隱隱於野,做一位鄉村老師避禍鄉村,與世無爭,卻因為一次日軍的掃蕩,為了救一名年輕人而不得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從此開啟了一段深入敵營,與虎謀皮,與敵周旋的「漢奸走狗」生涯。
一頭,他需要面對祖國同胞仇視的目光和不解,另一頭,他又得時時提防日軍的懷疑和試探,並且要「曲線」地保護鄉親們。
蘇東坡在他的《留侯論》中所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若此刻他能見王文琪所作所為,必深以為然。
直到小說最後,這位「忍小忿而就大謀」的「漢奸」親手斬殺池田,以報國讎家恨個人榮辱之仇。
此時此刻,「懦」與「勇」,這兩個本該背道而馳的人生態度,在王文琪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在這裡作者梁曉聲通過本書,正是要把這進退相反,南轅北轍的二者進行了屬於中國傳統智慧式的解讀,智者之懦,不是退縮,躲藏,唯唯諾諾,而是一種暫時的屈服,隱忍,而是退避三舍,蓄勢待發。《易經》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智者之勇,不是莽撞,衝動,不計後果,而是一種銘記在心的堅持,不懼艱險的奮鬥,和敢於拋棄一起的犧牲。《孟子》云:「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抗日戰爭是一場關乎中華文明能否得以延續的重大戰爭,那些能讓我們得以取得這場戰爭勝利,並且重新從這場災難中獲得新生的,不僅僅是先進的槍炮武器,還有這樣一個個會將自己的「勇」隱藏到「懦」之中,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性命,不輕易放棄贏得這場戰爭的信心,不輕易認輸投降的鮮活的生命個體。
作為一位擁有幾十年創作經驗的小說作家,梁曉聲在小說的創作中,展現出了高超的語言技巧和敘事手法,讓整部小說的情節推進自然流暢,氣氛渲染張弛有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被帶入到作者所營造的跌宕起伏的緊張情節中,又被人物內心的獨白和外在的遭遇而調動起情緒的共鳴。同樣,作者在有些語言設計上,又表現出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哪怕年輕人讀來都不免會會心一笑。作者將小說取名為《重生》,其實是一部借「抗日戰爭」之殼講述的有關人性的故事。
《道德經》中有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正是這種以退為進,隱而不發,在雌伏中積蓄力量,在屈辱中等待機會,才是一個智者所擁有的深刻智慧。
重生,不只是一個生命的起死回生,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自我救贖。只有當王文琪手起刀落,手刃敵酋時,一個曾經被壓抑至極點的心靈才能得以解脫,逆境中的忍耐只為了最後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