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已成為直播間裡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美食主播在屏幕面前大快朵頤地品嘗美食,這種視覺衝擊刺激著屏幕另一邊消費者的味蕾,激發出消費欲望,使他們不自覺地跟著主播的推薦下單購物。當下,這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習以為常的一種消費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吃播」為了吸引流量,而作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吃人們所不敢吃、不能吃、吃不到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由此給身體造成的嚴重傷害及副作用不必多言。專家表示,這樣的「吃播」行為應該加強規範,還原「吃播」文化本來面目。
流量下的表演
暴飲暴食的危害人盡皆知,但在「吃播」領域,卻是收割流量的一大利器。原因很簡單,如果不能吃出點新花樣,粉絲為什麼要圍觀打賞?
最近,B站(嗶哩嗶哩)一個吃播UP主(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翻車了,他把未經剪輯的吃播視頻在帳號上傳,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該UP主面對著滿桌的美食,原本吃得津津有味,但吃了沒幾口,便被畫面外的助手打斷了。隨後便是一系列場外指導,例如油條可以蘸著餛飩的湯吃,吃煎餅果子時要向鏡頭展示橫截面,包子要蘸著紅油吃……吃到後面,他開始假吃,吃一口便偷偷地吐出來。美食對他來說,不是享受,反而是痛苦。看到視頻原片之後,粉絲直呼:吃不下可以不吃,大家從來都沒有強求過你吃完,但邊吃邊吐這種操作實在接受不了。
除了依靠「大胃王」的稱號吸引粉絲,很多主播還會通過生吃蟲子和海鮮來吸引流量。專家表示,這些東西消費者決不能模仿食用,因為它們無法溯源,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比如「吃播」們經常嘗試的海鮮食品,如果加熱不完全就會存在很多安全問題。比如有的海鮮食品當中會存在副溶血性弧菌,這是一種耐熱菌,如果在加工的時候沒有完全加熱,這種細菌就會隨食物進入人體,造成腹瀉、嘔吐等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假吃外,催吐也是這些「吃播」大胃王常用的「技能」之一。他們在鏡頭前暴飲暴食,但在鏡頭後就會吐掉胃裡所有半消化的食糜。有人說,「吃播」播主是拿生命在做視頻。
舶來品「吃播」
據了解,2013年,韓國興起一種「吃飯直播」的網絡真人秀,播主向網友直播吃飯的過程,以此獲得打賞。這種真人秀被稱為「mukbang」,是韓語中「吃飯」與「直播」二詞的組合。
「吃播」雖誕生於韓國,但讓其廣為人知的還是日本播主木下佑香,據說,她的胃在吃完一百多個壽司之後,可以增大為原來的66倍,幾乎填滿整個腹腔。從2014年5月發出第一支視頻至今,木下佑香已經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吸引了500萬訂閱者。
在我國,重慶女孩密子君用16分20秒吃完十桶火雞面,因此一炮而紅。截至目前,密子君的微博已經有1600多萬粉絲。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做「吃播」,吃什麼?怎麼吃?也是一門技術活。
不難發現,「吃播」播主經常吃一些超大份食物,例如木下佑香吃的32寸大披薩,密子君吃的8斤白米飯、40個鮮花餅、30斤小龍蝦……
吃東西吃得如此辛苦,耗盡心機,但依然有人前赴後繼地湧入這個行業,可見報酬實在豐厚。據了解,密子君平均一期視頻播放量在500萬左右,達到1000多萬播放量的內容則可以稱作爆款。如此巨大的播放量,無論是視頻的廣告收入,還是直播時的粉絲打賞,利潤相當豐厚。
業內人士表示,通常與網紅公司籤約會讓「吃播」播主在選擇客戶時具有一定資源優勢。但即使是個人單打獨鬥,只要粉絲夠多,收入也同樣可觀。
要長久不能靠獵奇
有人說,吃播能夠大火,完全符合現代人的心理。一個人在大城市工作,沒有熟悉的親戚朋友,每天下班之後回到住所,面對冷冰冰的房間,孤獨感被無限放大。因而,用「雲吃飯」來「陪你吃」就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身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吃東西也變得節制起來。
但往往是那些越不健康的食物越好吃越誘人,當人們在卡路裡和美食的天平間搖擺不定時,「吃播」橫空出世,讓人透過屏幕就可以體會到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幸福和快感。
「吃播」的市場巨大,自然也催生出了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在「大胃王」你來我往的比拼中,有人開始打歪主意尋求刺激了。在月入幾十萬元的誘惑下,「吃播」播主從使勁多吃到自虐式地吃、再到後面獵奇式地吃,頻頻挑戰三觀下限,引起人們觀感不適,失去了「吃播」的本來面目。
「吃播」想要長久,絕不能靠獵奇和辣眼睛的行為,而是應該回歸初衷,帶給觀眾關於美食的享受。業內人士表示,不管「吃播」的內容是有趣還是沉悶,是墨守成規還是創意十足,如果內容核心還是表現主播有多能吃,顯然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專家建議,應該把飲食文化與美食消費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吃播應該走的路:一是結合飲食文化,不要淪為低俗文化,二是建立正常的商業模式,商業邏輯要能夠帶動產業鏈的參與和調動積極性。假如畸形的「吃播」再這樣發展下去,不僅播主自己身體會吃不消,還會遭到流量反噬。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