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偉作(新華社發)
某吃播截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某吃播截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口氣吃掉10屜包子、20個漢堡、10斤牛肉、100斤小龍蝦……近日,網際網路平臺「大胃王吃播」因弄虛作假、糟蹋糧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以畸形的飲食方式吸引眼球,既有害個人健康也造成食物浪費。如此「吃相」難看的網絡「吃播」該整治了!
這些「吃播」變味了
在一則網上發布的「吃播」視頻中,一位身材瘦小的女生狼吞虎咽吃下10碗涼皮、10碟手擀麵外加10盤炒麵,引來不少網友圍觀和驚嘆。
「吃播」現象最早起源於日韓。在韓國,「吃播」被稱為「Mukbang」,主播憑藉吞咽食物帶給受眾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有些主播會在吃的過程中和網友聊天,使得屏幕外的觀眾獲得親切感和滿足感。
「吃播」,顧名思義就是直播吃飯;「大胃王吃播」,則是主播以驚人的食量博取網友關注。近年來,美食領域「吃播」佔據各大社交平臺的熱門話題,擁有大批粉絲追捧。據統計,短視頻平臺快手上「吃播」話題擁有126.5萬個視頻、332.7億次播放,抖音上「大胃王」話題的相關播放量也超過71.7億次。
談及「吃播」持續火爆的背後原因,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首先是因為「吃播」在內容層面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主播所吃的東西都是日常可見的食物,一些人存在從眾心理就會想去模仿;其次,網友存在一定程度的獵奇心理,觀看別人吃東西滿足了自己對食物的需求,屬於一種解壓方式,因此有特定市場需求;第三,「吃播」的內容易於和電商掛鈎,在食物的製作、食用等過程中都可能引發受眾的消費欲望;另外,從傳播相關法律來講,「吃播」內容可能引發的法律風險最低,因此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相關限制和約束。
「假吃催吐」只為吸金
伴隨著「吃播」潮流興起,「密子君」、「浪胃仙」、「朵一」等「吃播屆」的「大胃王」主播迅速收攬千萬量級粉絲,單條視頻作品就能獲得上百萬的點讚量,結合直播帶貨、線下探店等自媒體運作模式,有些「主播」年入百萬元,引來越來越多「假吃催吐」的人群加入「吃播」行列。
有「吃播」現場另一視角的拍攝視頻記錄,主播一邊吃一邊吐,食物並沒有被真正吞咽,而是被吐進了一旁的垃圾桶,網上呈現的最終效果則是由後期剪輯製作完成。有曾經自稱「大胃王」的網友坦言,不少主播吃的食物都是自費,不僅沒有獲得名氣反而負債。2020年6月,更有一位瀋陽30歲的主播因長期在直播中食用高熱量、高油脂食物,導致突發腦溢血去世,而他在錄製「吃播」視頻的短短半年時間裡,體重暴增80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不管是天生大胃還是假吃催吐,「吃播」對身體都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影響遠遠超過經濟上的收益。
朱毅說:「經常催吐,胃酸反流,不僅傷害食道黏膜導致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炎,甚至還會腐蝕牙齒。暴飲暴食則是胰腺炎的重要誘發因素,反覆催吐的結果大多是厭食症。『吃播們』的心路歷程分三步,吃能掙錢的喜出望外、吃還能不能持續掙錢的焦慮、吃不下了掙不了錢的恐懼,在迎合粉絲期待和消除自身惶恐的雙重需求下覆水難收。」
相關平臺須加強監管
近日,網絡「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象遭到了多家媒體點名批評。報導指出,有些所謂「大胃王吃播秀」更是浪費嚴重,吃了再把食物吐掉是赤裸裸地浪費食物。
在此情況下,國內「吃播」主陣地抖音、快手先後回應稱,針對浪費糧食、假吃、催吐、宣揚量大多吃等「吃播」,將給予刪除作品、關停直播、封禁帳號等處罰。目前在嗶哩嗶哩等平臺搜索「大胃王」、「吃播」等詞時,出現了「珍惜糧食,合理飲食」等提示語。
「網際網路平臺需要對『吃播』自媒體的違規操作承擔責任。」朱巍表示,「首先,平臺對於可能引起受眾不適的風險作品需要先審後發,僅僅依據機器算法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AI、人工審核和舉報機制等多重監管方式。其次,平臺要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對於『吃播』等博眼球、賺流量的自媒體內容進行流量的平衡和限制,為知識分享、傳遞正能量的內容營造風清氣正的網際網路空間。此外,需要在全網範圍建立起信用監管和聯合懲治,對被『封號』的主播進行嚴格監控。」
對於美食領域自媒體帳號的探索方向,朱巍認為:「美食話題相關內容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城市美食探店、分享自製菜譜、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等。中華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茶文化、酒文化、筵席文化、筷子文化等方面都值得用更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
反對「吃播」嚴重浪費糧食,更多是從精神和健康層面出發,全社會應形成對糧食珍惜節約的風尚,吃是為了健康和享受,而不是為了糟蹋身體和獲取打賞,還「吃」以簡單科學的本來面目,是全民健康的基礎。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