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2020-12-10 中國經濟網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11月18日,在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

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

用畜禽幹細胞體外培養生產

「我們不應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養一整隻雞,而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這些組織。」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番暢想,被視為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培養肉的概念。

細胞培養肉真正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還是在2013年。當年,荷蘭教授馬克·普斯特(Mark Post)在荷蘭首次研發出可以食用的培養肉,並在英國倫敦舉辦了全球首次培養牛肉漢堡試吃大會。

中國的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於2019年11月18日。周光宏說,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

「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從2009年起,周光宏的團隊嘗試各種方法,先從小鼠中分離出肌衛星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發現這兩種細胞都有成為培養肉種子細胞的潛力。順著這條路,2015年,周光宏團隊成員丁世傑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分離出高純度豬肌肉乾細胞,兩年後,牛幹細胞也被分離。

2017年—2019年,研究團隊又研發用於培養肉的豬、牛肌肉乾細胞乾性維持方法,研製出含食品級抗氧化劑的培養基。「機體內有各種因子調控幹細胞的增殖,我們找到了關鍵的信號傳導通路和抑制劑,模擬了細胞體內的生長環境。一年前,在實驗室20天可以生產5克人造肉,現已經能培養出50克。」丁世傑說。

「無血清」細胞培養基等難題尚需攻克

「與傳統肉類生產方式相比,培養肉可以減少30%—50%的能源消耗,降低 70%—9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0%以上土地使用, 減少80%—90%的用水量等。」在丁世傑看來,理想中的細胞培養肉既能縮短肉類生產時間,又能節省土地、減少汙染,而且物美價廉。

不過,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首當其衝的便是要開發「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培養肉生產中,70%的成本來自培養基中的血清,只有大幅度降低培養基的成本,人造肉才能真正走向產業化。」丁世傑說,血清取材於動物,能提供多種營養,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其成本較高,例如,牛血清售價每500毫升就要幾千元,所以需研發無血清培養基。

近一年來,周光宏團隊已經在研製各種成分明確的血清替代產品,嘗試逐漸替代血清培養基。

「此外,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也面臨挑戰,這要解決增殖產生的細胞如何形成肌肉等難題,涉及專用生物反應器的研發、特定模具的研製和三維培養技術開發。另外,產品安全評價與管理規範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周光宏說,細胞培養肉產業化還有諸多技術需要突破,但是未來可期。

他認為:「讓細胞培養肉成本從每克300元降到3元甚至是3角,才有可能走上餐桌,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10年。」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市「細胞培養肉」產業化進程加快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金濤) 昨天,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經緯創榮投資中心的籤約儀式上,周子未來食品獲經緯中國2000萬元投資, 用於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助力南京國家農高區未來食品產業創新技術集聚。
  • 志願者表示,細胞培養肉和普通肉一樣
    6月6日,志願者林玲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的細胞培養肉試吃儀式上說。這是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試吃。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帶領團隊使用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培養,得到重達50克的培養肉產品,其外表和真肉製品非常相似。「我們嘗試過蒸、煮、炸等方式,最終選取了蒸的方式。
  • Nature子刊|植物肉和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方法綜述……
    201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到2050年,全球肉類需求將達到4.55億噸(比2005年增長76%)。同樣,到20504年,全球對魚的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4億噸。由於高收入國家的消費相對停滯或略有減少,因此,這種增長的大部分歸因於中等收入國家(例如中國)(例如英國)和低收入國家的消費率相當穩定(例如印度)。這種模式與提出的理論一致,即肉類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係遵循「倒U形」趨勢。
  • 專注細胞培養肉的生物科技公司CellX獲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CellX成立於2020年,是一家專注於細胞培養肉的生物科技公司。CellX希望利用組織工程和3D生物列印技術,跳過作為載體的動物,在體外可持續地生產細胞培養肉,從而促進食品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動物福利。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統計,2010至2018年,全球人口由69億增長到76億,肉類產量由2.95億噸增加到3.42億噸。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會突破90億,對於肉類蛋白的需求量將達到4.65億噸。我國的肉類消費約佔全球生產總量的1/4。2019年,我國肉類消費量為8133萬噸,人均肉類消費量達到26.9公斤。
  • 細胞培養肉生產研發平臺周子未來食品獲2000萬元融資
    12月22日消息,位於南京國家農高區的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00萬元融資,融資投資方為北京經緯創榮投資中心,本輪資金將用於開展細胞培養肉的開發及規模化生產,加速產品應用。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圖片來源:星期零官方微博3月12日,國內創新型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布完成數千萬融資,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知名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宣布獲得約5億美元融資。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
  • 陳根:人造肉能否攪動傳統,替代養殖肉?
    事實上,2019年5月,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登陸時,就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人造肉熱潮。截至8月5日美股收盤時,其股價收報176.07美元,與發行價25美元相比,漲幅已達600%。人造肉方興未艾人造肉主要可分為植物蛋白肉(Plant-based Meat)和細胞培養肉(Cultured Meat)兩種。
  • 如何培養細胞?這套細胞培養新手入門指南送給你
    細胞冷凍管解凍培養時,是否應馬上去除DMSO?除少數特別註明對DMSO敏感之細胞外,絕大部分細胞株(包括懸浮性細胞),在解凍之後,可直接放入10-15ml新鮮培養基,待隔天再置換新鮮培養基以去除DMSO即可,如此可避免大部分解凍後細胞無法生長或貼附之問題。3. 可否使用與原先培養條件不同的培養基?
  • 培養SW620細胞-空氣培養基是必須的嗎?
    人直腸腺癌細胞SW620是廣大科研者最常用的直腸癌細胞模型之一。ATCC上SW620細胞的培養體系是L15+10%FBS,L15就是俗稱的空氣培養基,因為不同於通常的氣相5% CO2,L15培養基的氣相是100%空氣。
  • 人造肉能解決吃肉問題嗎?上市價格比大龍蝦貴
    因為具備良好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價值,肉類一直是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一段時間來,一些肉類價格不斷上調引發關注。前幾天,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吸引了大眾視線: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人造肉即將迎來春天,不久後我們就可以吃上價廉物美的人造肉了嗎?
  • 當肉不再是肉,基還是那個基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2020 年 6 月,肯德基中國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四個城市的五家餐廳啟動了第二輪「植物肉」公測,推出了「植培黃金雞塊」和「植培牛肉芝士漢堡」兩款人造肉產品,售價分別為 2 元 5 塊和 32 元一個
  • 從誕生到走上餐桌 一盒伊利牛奶需要經過多少道「關卡」
    從誕生到走上餐桌 一盒伊利牛奶需要經過多少道「關卡」近年來在奶業振興的號召下,我國乳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國產乳品質量顯著提高。以中國乳業龍頭伊利所出產的乳製品為例,一盒伊利牛奶從原奶被擠出到走上餐桌,需要經過多少道「關卡」?近期,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和諸多網絡名人陸續走進伊利集團,實地探訪液態奶生產基地、奶粉全球樣板工廠以及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伊利牛奶的誕生過程也被透明化得呈現在消費者眼前。走進伊利敕勒川牧場,歡實的牛兒、現代的擠奶設備映入眼帘。
  • 全球首例iPS細胞培養角膜在日本大阪移植成功,無排斥反應
    全球首例iPS細胞培養角膜在日本大阪移植成功,無排斥反應 眼疾患者的又一大福音!日本大阪大學近日宣布,通過手術,他們成功將用他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出的角膜組織,移植到了一名40多歲患有重度「角膜上皮幹細胞衰竭症」而幾乎失明的女性的左眼上。術後該患者視力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已經不受影響。據日本放送協會(NHK)8月30日消息稱,這例手術在7月25日進行,患者於8月23日出院,這是全球首例對利用iPS細胞培養出的角膜組織進行移植的手術。
  • 1954:現代疫苗之父(圖)|脊髓灰質炎病毒|細胞培養_網易新聞
    說到底,人畜共患病只是一部分,許多病毒只是有選擇性地親和人類細胞,造成人類獨有的病毒性疾病,動物實驗無法複製人類的情況。故此,找到合適的病毒培養方法就成為病毒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病毒身形微小,大小在數十納米到數百納米之間,絕大部分病毒無法經光學顯微鏡觀察到,只有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窺其真身。病毒進入機體後,需要經吸附穿入細胞內,才能藉由機體細胞本身的代謝系統「繁衍」後代。
  • 培養細胞時如何爭取使用胎牛血清
    許多臨床和做科研的小夥伴們都要涉及到細胞培養,在細胞培養實驗中,血清無疑成為影響實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而在眾多血清之中,牛血清是最為常用的。牛血清是細胞培養中用量最大的天然培養基,其中含有豐富的細胞生長所必須的營養成份,常用於動物細胞的體外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功能。
  • 冬天的餐桌少不了這碗面,湯濃肉爛,吃完從頭到腳暖烘烘
    ,從頭到腳暖烘烘的,瞬間一點也不怕冷了。接下裡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冬天裡少不了的這碗面,牛肉麵的做法,湯濃肉爛,吃完從頭到腳暖烘烘,一起學起來吧。牛肉麵做法1、將牛肉切成大塊,牛骨480克鋸成大塊,然後放入裝有足夠冷水的大鍋中。
  • 2020:人造肉還會是風口嗎?
    憑藉綠色環保、低熱量,人造肉颳起了小旋風。 現有的技術條件,不僅可以通過植物蛋白等綠色食物打造肉類質感,形成有質感的植物肉,還可以通過細胞培養,提取動物幹細胞,與不同的營養液組合,實現細胞增殖,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國外的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和Impoosible Foods已經成功上市。
  • 首批扶貧香菇走上新鋼職工餐桌
    首批扶貧香菇走上新鋼職工餐桌 前段時間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夏文勇前往新鋼定點扶貧村——分宜縣操場鄉上松村督導新建成的溫控香菇大棚受到職工廣泛關注好多好多「新鋼吃貨」紛紛在新鋼集團微信公眾號留言
  • 用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實現組成血腦屏障的三種細胞共培養
    組成血腦屏障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周細胞(pericytes)以及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間的複雜的相互作用使得很難在體內確定這三種細胞對神經毒性各自的貢獻。而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可為體外培養這三種細胞提供在不形成屏障的情況下維持細胞間通訊的最佳培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