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碼了一篇文章《茅臺拼命講故事,其他酒企沒有故事編個故事講故事》這些故事是酒廠拼命講的,放在網絡上,電視上,廣而告之唯恐天下人不知,他們有歷史淵源,「朕喜歡」你們這些普羅終生還有理由不喜歡嗎?玩笑開大了,營銷歸營銷,釀酒是釀酒。
突然想起來朋友送的一件「鎮」酒,想想嚇一跳,你這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嗎?讓全中國酒廠給你「好看」。看看他說了什麼(避免廣告嫌疑只暴露部分截圖),這不是我們想要酒廠說的明白話嗎?可是這些明白話,你讓酒廠說給你聽,有沒有種「打死我也不說」的感覺。酒廠不願說,「磚家」不能說。
央視新聞《不明不白的白酒》都沒說明白,頭緒太多,今天就找幾個應該由酒廠站出來說明白的問題,說一說,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酒廠能給我們敞亮講明白。
1.高端酒和低端酒的價格到底差在哪裡?
不知道怎麼了,又想起了洋河。
夢之藍主打中高端市場,產品價格梯度:M1<M3<M6<M9(京東自營店,M1售價409元/瓶,M9售價1499元/),夢之藍標準為GB\T22046,其中GB\T22046為地理標誌產品洋河大麯酒,它規定洋河大麯酒要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和水為原料,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按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產,執行標準相同!
又查了下生產工藝,號稱「三低」低溫入池、低溫發酵、低溫餾酒,還有「三高」生產成本高、儲存成本高(綿柔基酒的儲存時間最短也要3年)、技藝要求高,「三多」小分子物質多、水溶性物質多、健康活性物質多。這些技術可不是噱頭而是有實際意義的,例如低溫發酵,採用緩慢發酵工藝,按照「前緩、中挺、後緩落」的發酵規律,通過控制升溫,讓發酵時間變長,這就會使得酒體中的香味物質更好的形成,做到低而不淡的口感,生產工藝相同。
你既然執行標準相同,生產工藝相同,高端酒和低端酒在價格上差異這麼大,它們到底差哪兒了?這不僅是我的困惑,恐怕也是廣大酒友的困惑,遺憾的是沒有酒廠把它說明白!
是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只有酒廠自知!
2.全國酒精產量這麼大,你的白酒裡加酒精嗎?
精酒生產行業的信息極為少見,高度保密是這個行業的潛在行規。一次和一位四川的朋友聊天,你們哪兒安特酒精廠牛逼,可以做到七塔蒸餾,酒精純度高,伏特加都進口你們那兒的酒精。朋友說的酒精廠其實是當地已經倒閉的酒廠,一直默默無聞的存在著!酒精行業的秘密,譬如,沒有新工藝白酒生產企業全部轉產「三精一水白酒」的報導,也沒有傳統酒廠改行酒精廠的消息。甚至全國酒精酒香精的生產基地,除了行業內,其他沒幾個人知。
今天沒有酒精酒,我們已經沒酒喝了。酒精酒強大的存在著!有什麼證據?國家統計局每年的「統計年鑑」。
▲圖片來源網絡,數據由公開資料整理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2017年,全國共生產白酒1198萬千升;生產酒精950萬千升。
這950萬千升酒精,其中有400萬千升,被加到乙醇汽油裡面,被汽車的發動機燃燒了。
有50萬千升酒精,被醫院用來消毒了。
還有50萬千升酒精,被當作火鍋、酒精燈、酒精爐的燃料燒掉了。
剩下的450萬千升酒精,全部被中國各地的酒廠買走,兌水,用液態法做成白酒,讓消費者喝了。
這450萬千升酒精,能做多少白酒呢?食用酒精的濃度是96度上下,中國的白酒,多數是38度、43度等中低度酒,少數是52度、63度等高度酒。取一個平均數,1升食用酒精做兩升的中國白酒,那麼450萬千升酒精,就能做900萬千升的白酒。
900萬千升酒精勾兌的白酒,佔中國白酒總產量1198萬千升的比例,就是70%以上。
說實話,我也不敢相信這樣的結果。
遺憾的是酒廠沒有說明白酒裡有沒有加酒精,加了多少?
唉!連許多液態法白酒,也打起了太極!
3.添香試劑這麼多,你的酒裡到底加香精了沒有?
按照國家白酒標準,白酒生產應該在不添加「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的情況下「具有某種風味特徵」,換句話說就是,白酒生產當中不能添加香精。
食用酒精幾乎沒有什麼味道,用它兌水做成的中國白酒根本不香,所以必須添加香精才行。
難道用糧食釀造的中國白酒,也需要添加香精嗎?是的,很多用糧食釀造的中國白酒,也需要添加香精!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中國白酒,包括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和兼香,剛釀出來的時候,都有點兒「臭烘烘」的怪味兒,根本不好喝。
電影《紅高粱》裡面演的,姜文、鞏俐他們打日本鬼子之前,每人接一大碗新酒喝,那是藝術表演,不是真實的生活。
▲電影《紅高粱》片段
那糧食釀的酒如何才能變香呢?
放,用時間來沉澱,慢慢就變香了。所以對中國白酒來說,儲藏也是釀造的一部分。酒是陳的香,這句話真的是有科香,這句話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
酒廠如果不想放那麼長時間怎麼辦?(酒在酒庫裡存著,就相當於現金在倉庫裡存著,沒有哪個當老闆的不著急!)如果添加化學香精,就可以把剛剛釀造出來的、臭得像氨水味的新酒變香了,然後就可以對外銷售。
如果酒廠把糧食酒儲藏的時間足夠長,但是酒還是不太香怎麼辦?也是加化學香精,讓香味更突出、更迷人、更好賣。
這些疑問酒廠沒有明白話,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一種白酒產品最後呈現出來的風格特徵,到底是自然發酵、蒸餾、陳化老熟帶來的,還是在勾調過程中添加了香精帶來的,無從判斷,酒廠當然明白,但至今沒有一個願意站出來講明白。
不明不白的白酒,可說的還有很多!
希望我們的酒廠真真正正的做好白酒認知!
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應該遵守這個基本的市場經濟法則。
在現代社會裡,明明白白的消費,這應該是一個基本的市場法則。
我在工地搬磚,可能我的口糧就是綠牛二,偶爾喝頓劍南春都是人間至味。
馬雲,如果馬雲也愛喝白酒的話,拿茅50,乃至茅80做口糧也是稀鬆平常,沒人會覺得不合適。
只要酒廠說的明白,酒本來就是有差別的,按需消費本來無可厚非。老百姓擔心的花了「茅臺」的錢喝的是「牛二」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