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_社會化的自我分析

2020-12-18 自我學堂

人們是如何知道自己是什麼人的?即「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或「自我認知」。這也是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所關注並進行研究的課題,但是,他們的研究都比較具體,有著非常明確的對象,例如,了解社會比較、自我欺騙和自我參照的過程,自我概念的結構,以及人們是如何保持自尊的。這些研究通常只涉及到「自我知識」的一個具體的方面,包括如何通過將一個人的能力與其他人進行比較來影響自我知識,如何保護自我知識不受潛在的自我威脅信息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記憶中組織不同的自我知識元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克裡利博士所提出的社會化的自我分析模型則是一個有關「自我知識」的綜合性框架,聚焦於人們如何使用行為和社會反饋來構建、改變和維持自我概念,這是人們從環境和他人那裡獲取反饋的動態過程,並在抽象的層次上形成相對持久的自我概念,並將這些自我概念與維護偏好的自我印象的願望進行平衡。

社會化的自我分析重點在於如何使得自我強化和自我保護的動機適度,並通過在社會化的自我分析的背景下觀察這些動機,進而闡述在構建和維護一致的個人身份的正常過程中,自我強化和自我保護是如何部署的。

所謂「自我強化」是指個體依據強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動或生活,每達到一個對象即給予自己一點物質的或精神的酬報,直到最終對象完成,自我強化時人們傾向於做出自我滿意的行為,拒絕那些個人厭惡的東西。

1.兩種自我分析

裡利博士將自我分析區分為工具性自我分析社會性自我分析

工具性自我分析Instrumental self-analysis,是基於與環境有關的自我信息,包括對身體能力(如跑步和跳躍)、智力能力(如記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情緒傾向(如恐懼和挫折)的判斷,這些判斷主要是基於特定任務的成功或失敗或對具體事件的情緒反應。如果一個人獨自居住的一個小島上,他只有機會進行工具性的自我分析。例如,評估他獲得食物和搭建住所的能力,並管理他對颱風等自然危險的情緒反應。

然而,當這個小島來了新的居民,在某些方面就對原居民形成了威脅,原居民就必須發展與新居民競爭的能力,因此,社會性的自我分析應運而生。這些社會性的比較評價產生了新的自我概念,定義一個人相對於他人的屬性。

社會性的自我分析的主要任務是衡量一個人在控制社會性和物質性報償的群體中的行為、特徵和結果的地位。社會團體成員必須參照他人來評價自己的屬性。那些被群體稱讚的人將獲得社會和物質利益,而那些具有負面屬性的人則有被排斥或拒絕的風險。

工具性自我分析僅限於個人自身的範疇,而社會性的自我分析需要人際比較。事實上,一些自我概念,如社會和道德特徵,在其人際語境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沒有其他人作為參照來定義自我判斷的標準,人們許多重要的自我概念就會被拋棄。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虛擬化,工具性的自我分析的權重似乎在上升,傳統的一些自我概念正慢慢地被淡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

社會性的自我分析過程,即解釋個體事件並將其含義抽象為更高層次的自我概念,包括評估比較檢驗Comparison Tests的結果。比較檢驗需要參照以前和/或將來的事件或狀態,以及其他人和群體的經驗和狀態來評估一個事件或狀態。比較檢驗可以是預先設計的,也可以是自發的。一個預先設計的比較檢驗的例子是,參加一個有一定難度的運動項目來評估一個人的健康水平。

預先設計或深思熟慮的社會性的自我分析是由特定的對象或動機驅動的,例如,確定一個職業的適合性或評估一個人應對心理壓力事件的能力。現實中,大多數自我分析的機會都是自發產生的。例如,人際間的關係管理。包括同事間的關係、婚姻關係等。當一個人評估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時,會自發地與另一個人的婚姻狀況進行對比檢驗。

人們進行比較檢驗,並對比較結果進行主觀上的意義解釋,最後推斷出更高層次自我概念。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認知對象和心理上的利益與需求。例如,自尊需求、自我強化和自我欺騙等。

接下來,我們將描述比較檢驗的性質及其與構成個人身份的自我概念的關係,並進一步討論自我概念是如何被建構和修改以服務於各種心理利益的,特別是人們在提出有利的自我概念和避免或轉移消極的自我概念方面的利益。

2.比較檢驗

在本文的語境中,把那些提供社會性的自我分析信息的比較看作是人們用來診斷自己特徵的檢驗,包括評估結果、屬性或狀態的水平。在社會性的自我分析的語境下,檢驗涉及兩個或更多人的狀態或結果之間的比較。例如,比較檢驗是用來評估一種習慣是否普遍、一種情緒狀態是否合適、一個人的收入是高還是低等。這些比較可以在個體的狀態和結果(例如,「我的工資夠我一個月的開支嗎?」)的水平上進行,可以擴展到個人關係(例如,「我的工資與我的同學一樣多嗎?」),還可以應用於更大的所從屬的機構(例如,「我們單位的福利與競爭對手單位的福利一樣好嗎?」)

比較檢驗可被用來評估非常具體的特徵,例如,當前的血壓水平;或非常一般的特徵,例如,對當前工作的滿意度。比較檢驗也可以包括假設的狀態,例如,想像在過去不同的選擇給今天帶來的結果,例如,「如果我當年留在大學教書,現在可能是一名教授了。」

比較檢驗涉及到評估標準(通常是自我標準)和比較的對象(另一個人、物體或事件)。有時,評估標準和對象可以定量化,例如,兩個學生比較他們在大學班級的考試成績,或者兩個運動員比較他們的百米跑的時間;有些評估標準和對象就只能定性化,例如,涉及情緒狀態或社會特徵的比較。

比較檢驗還包括隱式和顯式比較,由於它們與社會性的自我分析有關,甚至對口頭社會反饋的評估也可以作為比較檢驗。例如,如果一個僱主告訴一個僱員他沒有積極性,這個反饋必須與同一職業的其他人聯繫起來進行解釋。

3.比較對象和心理利益

人們之所以要進行比較檢驗,是因為準確度、自我強化、自我改進和自我一致性等動機。對極大多數人來說,能達成規範化的標準檢驗,促進了自我的準確度,例如,標準化成績測試(SAT)就為高中畢業生的學業能力提供了準確度。

哪種動機支配比較檢驗的選擇和解釋也取決於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工具性的關注,例如,需要做出明智的決定,可能會促使人們構建有利於準確度的比較檢驗(例如,參加一個困難的課程來檢驗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最近在人際關係或對象上的挫折可能會產生防禦傾向,從而加大自我強化和自我保護的動機。

即使在精確性需求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自我強化的擔憂也不會完全消退。即使在自我信念很容易被反駁的情況下,自我強化的傾向也會被展示出來。進一步,當諸如準確度或一致性的其它動機似乎佔主導地位時,它們的突出可能是因為自我強化過程已經完成。

例如,在學習演奏樂器的最初階段,樂器發出的不和諧聲音會讓人很沮喪。在這個階段誇大自己的能力有可能鼓勵初出茅廬的新手堅持下去。一旦獲得了合理的感知能力水平,這可能會從他們的實際水平有所提高,人們可能會更喜歡並徵求保持他們喜歡的自我觀點的反饋,從而表現出對一致性的渴望。換言之,一旦自我強化過程為特徵建立了一個可接受的「設定點」,就可能出現自我一致性過程來調節這種自我觀點,防止其大幅增加或減少,除非獲得大量新數據。

人們用一種服務於他們心理利益的方式對比較檢驗的選擇和反應。心理利益包括社會需求,諸如對愛情、安全感和地位的需求;精通或能效性的關注,諸如聰明、健壯或擁有財富;情緒或精神方面的需求,諸如感到平和、滿足和滿足於自己的生活和成就。

代表人們最重要利益的自我概念需要最費力的維護努力。對一個只在周末打打球的高爾夫球手來說,儘管對他在打球中的表現進行坦率和客觀的評估不會使他有什麼損失。但是,對於渴望一個專業的高爾夫職業生涯的某個人來說,對維護自己能力的自我觀有著更強烈的利益。當然,渴望成為專業人士對準確度的要求也高,這凸顯了一個事實,即自我提升和自我保護的動機幾乎總是與現實約束相對應。因此,提升心理利益通常需要一種複雜的平衡行為,一方面需要感到有勝任能力和安全,另一方面需要有做出有效的生活決定的願望。

為了建構和維持與心理利益一致的自我概念,人們可以通過工具性的行為,如學習、幫助他人、改變習慣,來施加主要的控制;或者通過構建有偏見的比較檢驗、或通過以自我服務的方式解釋比較檢驗的結果來實施次要的控制

在所有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通過實際改變自己的能力和狀態來提高心理利益比依賴於心理建構機制(自我感覺)要好得多。例如,一個通過鍛鍊和節食變得更加強壯和健康的人在比較檢驗中的表現可能會更好,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覺得自己現在的健康狀況很好。

然而,由於主要控制可能難以實現,所以採用次要控制是也是提高個人心理利益的一種便捷方法。對人們有利的自我概念的每一個方面都包含四個水平的內容:

渴望水平,這是一個人認為他有可能達到的最高功能水平;感知水平,這是他主觀認為與利益相關的地方;客觀水平,代表他實際的狀況;容忍度水平,這是他在投入主要或次要控制策略以將其提升到一個更可接受的水平之前能夠接受的最低點。正如許多研究所顯示的,自我概念的感知水平通常比客觀水平要好。儘管許多非動機性因素有助於解釋自我概念積極性的提升,但對自我的積極思考和自我感覺良好的願望是導致這一趨勢的一個重要和普遍的因素。

自我強化傾向是在人們選擇、記憶和解釋比較檢驗的方式上,以及在他們將數據從單個檢驗抽象為更高層次的自我概念的過程中發展和保持的。人們可以選擇可能產生有利結果的檢驗。例如,參照較低的比較對象來校準自己的能力(例如,將自己的成績與同班成績較差的同學進行比較),或者將自己局限於一般的環境(例如,學業水平較低的學校)。如果讓比較者想像他們將來如何發展類似的技能,即使是更優秀的對象也可以自我強化。

4.比較檢驗的結構

社會比較理論家把他們的研究重點局限於小範圍的比較檢驗,主要是兩個人之間或者一個人和一個小群體之間的比較。一些注意力也集中在時間上的比較,即人們比較他們現在和過去的狀態,看他們是否比以前做得更好或更糟。馬庫斯和他的同事「可能的自我」的工作代表了一個相反方向的比較檢驗,即在現在和將來的狀態之間。

目前文獻中社會比較時間比較之間的區別是不明確的,因為它無法區分比較檢驗的對象(人、狀態或標準)和比較的時間框架(例如,將當前狀態與未來狀態進行比較)。例如,將一個人的現狀與另一個人的未來狀況進行比較並不罕見,例如,當一個弟弟想知道他到了同樣的年齡時是否會像他哥哥一樣強壯。在這裡,我們對這些維度進行了分類,以提供一個擴展的指南,幫助我們進行社會性的自我分析的比較檢驗。

4.1人際與個人內部檢驗

比較可以分為人際比較個人內部比較。個人內部比較包括個人將一種狀態或事件與他或他經歷過的其它狀態或事件進行比較,例如,節食者將其當前體重與預減肥體重進行比較。人際比較發生在一個人與一個或多個其他人進行比較時,例如,教授將他的教學評分與教授同一課程的其他人的評分進行比較時。

個人內部比較相當於傳統歸因理論的可辨別性和一致性組件,包括標準對象、事件或狀態與他人的比較,而人際比較則代表一種共識信息,涉及將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相關的他人的位置進行比較。人際比較社會性的自我分析的特徵,因為它們將行為和特徵定位在社會關係中。

然而,大多數社會性的自我分析過程都需要兩種比較。例如,一個高中生評估他的受歡迎程度時,很可能會將他目前的友誼與其他人具有的友誼(人際間的)以及他過去有多少朋友(個人內部的)進行比較。

個人內部的比較可以讓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了解他們的行為、能力和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但是如果不將這些與其他人的行為和狀態進行比較,相應的自我概念將失去通常的意義。換言之,如果沒有人際比較,諸如內向、聰明、開明或愛好樂趣等自我概念將毫無意義。

4.2時間框架

時間比較維度是指在當前、過去或未來的狀態或事件之間進行比較。這三個時間框架(現在、過去、未來)與個人與人際比較交叉,產生六種不同的比較類型。大多數個人內部的比較需要考慮一個當前的事件或狀態與其他現在、過去或未來的事件或狀態。一種個人內部-回顧比較,將現在和過去的事件或狀態進行對比,例如,比較一個人現在和過去的身體狀況。這種類型的比較對於評估朝著理想狀態的進展或從理想狀態的倒退是有用的。

個人內部-當前的比較包括兩種當前的經驗,例如,比較一個人對不同的人的態度反應,或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這樣的比較有助於評估相對偏好或能力。個體內部的前瞻性比較涉及行為或結果預測。例如,一個孩子將他目前的運動技能與對未來能力的估計進行比較,或者一個成年人用一份新工作來預測他的經濟狀況。

因為人際比較涉及到不止一個人,所以它們產生的可能性要比個人內部的可能性大。例如,回顧性比較可以包括自我分析者的過去狀態與對象的當前狀態的比較,或者對象的過去狀態與自我分析者當前狀態的比較。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只列出了將自我分析者的當前狀態與各種對象狀態進行比較的可能性。

人際-回顧比需要評估一個人的當前狀態和另一個人或群體的過去狀態。一個例子是,一個女兒將自己的魅力與母親同齡的照片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對於定義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要。人際當下比較是社會比較文獻中最常見的比較,即人們在相同的情況下將自己與同齡人進行比較。這些比較提供了一個人在一個維度上相對於一個或多個其他維度的觀點。人際前瞻比較 包括以另一個人或群體為代表,從現在到未來進行預測。例如,一個弟弟妹妹可能會估計到他到了姐姐的年齡時,他是否會像姐姐一樣受歡迎。

一般來說,人們最有可能與同期事件或最近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因為這些事件與當前情況最為相關。然而,更遙遠的過去和更遙遠的未來的比較是必要的,以評估一個人朝著一個對象的進展,也可以服務於自我強化。通過誇大失敗經歷的時間距離,人們可以將這些事件從現在的自我概念中分離出來,更積極地看待現在的自我。

相反,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利用過去來誇大他們以前在各種自我概念維度上的能力。例如,網球運動員約翰麥肯羅(John Mcenroe)曾說:「我越老,我以前就越好。」儘管缺乏研究證據,軼事的例子在無數的輪椅運動員中廣泛地存在著,他們為他們高中時的勝利而歡欣鼓舞。

4.3假設的比較:優於平均水平的效果

人們進行的最重要的比較之一是與抽象的標準或比較對象進行比較。例如,一個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可能會將他在不同領域的技能與一個假設的專家的技能進行比較,或者更抽象地說,想知道他是否達到了父母的期望,或者過著一種高尚的生活。

最徹底的假設比較檢驗需要將一個人的特徵與普通同齡人的特徵進行比較。在一個典型的實驗中,個體在不同的特徵上標記標度點以表明他們相對於普通同齡人所處的位置。主要的發現是,人們壓倒性地認為積極的特徵比其他人更能描述自己,而消極的特徵則不那麼能描述自己。這種優於平均水平的效果已經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方法,以及一系列的特徵形容詞中獲得。儘管如此,幾乎沒有研究設計來精確評估這種比較是如何進行的,特別是自我和平均同伴的評分是相互對比還是相互同化的

研究表明,對於技能水平客觀上較低的能力領域(如計算機編程、講笑話),人們對自己的評價不如一般人。同樣,這些發現對於自我強化的解釋來說似乎很麻煩。然而,低於平均水平的影響只是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激勵機制可以由現實約束來抵消。期望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在所有假設的比較中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是不現實的。然而,即使當反饋使人們相信他們低於平均水平時,增強動機將這種信息威脅自我概念偏好的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表明,為了積極的個性特徵的自我強化的利益,由此限制了平均同伴的同化,而自我保護的利益則放大了平均同伴的同化,從而在比較判斷產生不利結果時最小化了自我與平均的距離。這些發現表明,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以一種支持現實所允許的最有利的自我概念的方式來解釋假設的比較檢驗。

5 直接的解釋和意義解釋

與自我信念相一致的比較很可能很少受到審查或考慮。例如,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太可能在同事稱他為聰明人或他解決了一個困難的分析問題時修改任何自我概念。另一方面,當一個天生無生氣的物理學家講了一個引起同事哄堂大笑的笑話時,他可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自我觀。因此,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在接受比較檢驗作為自我概念修正的候選者之前,必須感知到從過去經驗中獲得信息的一些潛力。

與中心自我概念相比,比較檢驗不太可能針對外圍自我概念而啟動。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尋找比較數據來檢驗他們的社會和物質幸福感所依賴的特徵。事實上,如果人們認為比較檢驗會對重要的自我概念產生不良的影響,他們有時會積極避免比較檢驗。

當不存在簡單地避免不討人喜歡的比較數據的機會時,記憶扭曲和有偏見的意義解釋過程可以幫助人們保持他們的中心自我概念在可接受的水平上的利益。然而,與此同時,這種扭曲會削弱做出有效人生決定的能力。

因此,儘管人們對構建準確的中心自我概念最感利益,但他們也最迫切地需要以一種能夠將這些自我概念保持在可接受水平的方式來構建社會和任務反饋。因此,自我概念修正代表著現實地評估自我的重要方面和保持這些概念高於臨界值之間的一種不穩定的妥協,而這種衝突因核心特質而加劇。

與心理測量檢驗一樣,比較檢驗的含義取決於其感知的信度和效度。當人們可以開始一個比較的機會或避免它,他們的決定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對檢驗的感知價值。信度和效度對於評估特定檢驗的結果是否值得修改自我概念也很重要。

如果一名網球運動員因為受傷而輸掉了比賽,他不需要質疑自己的能力,也不需要對比數據。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社會反饋:被批評家批評或被別有用心的人表揚,比來自更可靠或客觀的來源的反饋更不可能導致持久的自我概念改變。

一般來說,有效和可靠的比較檢驗比社會特徵或基於情緒狀態和反應的比較檢驗更容易構建身體和智力特徵。如果100人排隊檢驗他們的舉重能力,能舉起最大重量的人被認為是最強的。相比之下,對社會和情緒特徵的檢驗,如合作、喜怒無常和敵意,往往更以主觀為基礎。這種高度主觀性的主要原因是,確認社會和情緒特徵的標準比確認身體或智力特徵的標準更加模糊。

社會和情緒特徵的檢驗也被其他參與者的交互作用所混淆,這會影響他們的信度和效度。幾乎所有歸因理論都認識到,對持久性特質的歸因的主要困難在於估計行為是否是由情境因素引起的,而情境因素會鼓勵他人做出類似的反應。例如,被激怒的不合作行為比無端的行為更難評估,因為需要考慮到挑釁者所扮演的角色。

在試圖評估一個人在不合作行為後的合作性時,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必須考慮到相關行為發生的人的特徵。這種評估可能比對衡量身體和智力特徵的標準的判斷要複雜得多。原因在於,社會互動夥伴對行為的貢獻往往比任務難度對表現結果的貢獻更難評估。

保持良好自我概念的願望會導致人們在提供奉承的反饋時依賴無效的比較檢驗。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試圖證明人們在任務反饋失效後會更堅持好的反饋而不是不好的反饋。參與者和受束縛的觀察者完成了一項旨在評估智力的(虛構的)方面的任務。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反饋,表明他們(演員)的「心智敏銳度(mental acuity:對大腦的專注、記憶、集中和理解方面的測量,也就是大腦功能發揮好壞的測量,但不包括智力測量)」相對較高或較低。

隨後,所有參與者都了解到,由於實驗者的錯誤,他們收到的反饋是完全無效的,這與他們真實的心智敏銳度或一般智力水平無關。然後,所有參與者都完成了對他們(或參與者)的心智敏銳度和智力的評估。關鍵的問題是,參與者是否會有效地否定無效信息,或者它是否會繼續影響他們的自我概念。

結果表明,觀察者比參與者更堅持不可信的反饋,他們的自我概念反彈到最初的預反饋水平。然而,當比較反饋對行為人的自我概念產生有利的影響,並提供了獲得自我利益的機會時,失信就沒有發生。相反,參與者修改了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容納無效的信息,並堅持反饋到與公正的觀察者相同的程度。總而言之,當低有效性反饋符合他們的自我概念目的時,參與者會給予其可信度,但當其具有不利影響時,則會予以拒絕。

參與的演員也可以改變他們對比較檢驗有效性的看法,以滿足他們保持良好自我概念的利益。一種方法是誇大比較對象的能力。許多研究表明,當人們在某項任務上的表現明顯優於其他人時,他們會提高對表現優異者技能的看法(相對於不感利益的觀察者而言),這稱為天才效應

但事實上,它也有相反的作用方向,以至於人們誇大了他們超過的對象的能力。正如一個天才勝過一個天才並不可恥一樣,戰勝一個傻瓜也不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這些發現表明,當人們遇到更高的對象時,他們認為比較檢驗是對他們能力的一種相對無效的檢驗,當他們發現他們自己比低級的對象更好時,他們會誇大檢驗的有效性,以提高其作為技能水平指標的價值。

6. 概括和抽象

第三個社會性的自我分析階段包括從比較檢驗到一個或多個自我概念的概括。概括和抽象過程是理解客觀現實和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和自我概念的主觀理解之間經常觀察到的差距的關鍵之一。簡言之,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的美德和能力,對此傾向的一種解釋是,任何單一事件(如說謊)的含義都可能被視為與更高層次的自我概念(如「誠實」的人)完全無關。因此,儘管人們很容易承認自己的缺點,但他們卻無法將這些事件完全融合到更抽象的特質概念中。

6.1縱向和橫向組織

為了理解從比較檢驗中歸納和抽象自我概念的社會性的自我分析過程,一個如何在認知上組織自我概念的模型是有用的。我們將比較檢驗產生的自我概念視為具有縱向和橫向的組織。

縱向維度對應於抽象的各種不同的層次,每一個更高的層次對應的自我概念都是更為抽線的情境。相應地,特定的比較檢驗的結果——諸如在生物考試中獲得班級的最高分數——會影響人們對自己在這一特定的生物課(低抽象水平)中的能力、學業能力(中等抽象水平)的看法,或者他們的一般智力(高度抽象)的看法。

對更高層次特性的特定的比較檢驗的影響被稱為縱向漂移(vertical drift)。情境壓力和意向性都有會促進縱向漂移。源自積極的比較檢驗的縱向漂移為實際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之間常見的差異提供了一種解釋:通過對積極的比較檢驗的過度概括,即使支持它們的數據是模糊的,也會支持更高層次的結構。

因此,一個人可能會在自我概念系統中從工作中得到一點小的加薪,從而推斷他在經濟上很富裕,甚至在更高的層次上,他是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另一方面,那些沒有從積極的比較檢驗中概括出來的人,或者那些從消極的比較中過度概括出來的人——這是那些長期自卑的人的一個特點——低估了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的積極特徵。

橫向維度是指在每個抽象層次上相似性不同的自我概念。沿著橫向維度的概括被稱為橫向漂移。例如,當關於一個人的合作性的積極社會反饋被概括為相關的社會特徵時,諸如友善和樂於助人。相似地,在物理課上進行的積極的比較檢驗(例如,在考試中獲得最高分數)可能會增強個人對其數學能力的感知。當人們從一個糟糕的比較檢驗(如朋友稱之為不體諒他人)過度概括到相關特徵(如自私)時,橫向漂移也會產生負面後果。

橫向和縱向漂移受自我保護和自我強化關注的強烈影響。一個人的第一篇論文作為研究生發表在一本著名的科學雜誌上,可以讓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相信諾貝爾獎即將到來,即使這個推論非常樂觀。

換言之,發表一篇文章在邏輯上並不包含自我概念「科學天才」,但這類概括有助於解釋人們如何保持事實上可疑的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反覆超速罰單為自我概念「魯莽司機」提供了堅實的支持。但事實上,人們認為自己在消極特徵的優勢上低於平均水平,這表明他們中的許多人未能從診斷行為證據中進行適當的概括。

6.2 自我概念比較測驗的代表性

人們從比較檢驗推廣到各種自我概念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成分的比較檢驗的代表性。很明顯,社會對一個人缺乏守時性的反饋與諸如智力或經濟狀況等自我概念沒有多大關係。因此,代表性的一個方面是比較檢驗和自我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繫。

代表性的第二個方面涉及特定比較檢驗結果支持的抽象級別。例如,為了評估我的詞彙知識,我可以將我的語言技能與朋友的相比,我可以參加《讀者文摘》測驗,或者我可以嘗試一些填字遊戲。然而,如果我的朋友們的詞彙量是由像「夥計dude」這樣的詞支配的,那麼為了把我的語言技能定位在更大的人群中,這種比較的價值就比較有限了。所以,儘管我可以很容易地把這個檢驗概括為在朋友中擁有一個好詞彙的低級自我概念,但它並不保證高級的詞彙知識的推論是正確的。在《讀者文摘》的測驗中取得好的分數可以獲得更大程度的概括,儘管這對普通人的自我概念比專業寫作者的自我概念更具診斷意義

6.3大樣本和局部優勢

雖然更高層次的自我概念要求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在相對較大的分布中定位自己的位置,但大多數比較檢驗都是針對個人或小群體,如家庭成員、朋友和熟人。例如,學生評估其學業成績的主要方法是參考同學。正如預期的那樣,在這些小型的本地比較中擁有較高的地位會促進積極的自我觀點,而擁有較低的地位則會使人洩氣。這些影響的發生與群體本身的質量無關;表現不佳的群體中地位高的人自我感覺相對良好,而地位高的群體中地位低的人自我感覺相對較差。

然而,除了完全新奇的情況外,人們通常對發生這些局部比較發生事件至少可以預見到較大分布中。例如,雖然一個人可能是他高中最好的雙簧管演奏家,但他可能會意識到他只是略高於所有雙簧管演奏者的平均水平。其中一些更大的標準含糊不清,難以精確計算,比如估算他與美國人總體上的「社交能力」,而另一些標準則完全客觀、明確,比如員工將自己的薪水與其他專業人員進行比較時,或者當學生校準標準化考試分數的含義時。同樣,正如人們所料,當人們把自己放在更大分布的頂部而不是底部時,他們會對自己感覺更好。

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比較檢驗需要兩種類型的反饋;也就是說,來自一個或一小組比較的其他反饋,以及關於較大樣本的顯式或隱式信息。這就是事情變得有趣的地方。從邏輯上講,比較檢驗的診斷性隨著參考組的大小而增加:與屬性進行比較的組越大,自我概念就越有效和可概括。然而,我們在許多研究中發現,當比較檢驗適用於一小部分同齡人以及一個大得多的樣本時,自我概念更多地受到與小群體的比較(即局部比較)的影響,而不是更大的總體(即一般比較)的影響。

例如,當人們得知他們的語言推理能力在一個由五個剛參加檢驗的人組成的小組中排名最好或最差,在最近參加檢驗的近1500人中排名第84或32%時,局部比較對他們能力的判斷的影響要大於一般比較。事實上,當局部比較信息可用時,它有時會完全取代分布信息的作用。我們稱之為局部優勢效應

6.4比較對象相似度的角色

局部優勢效應強調了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者在構建自我概念時所不能做的事情,即當有局部樣本時,他們不能充分利用分布信息。這自然會引發一個問題:哪些比較對象特徵會影響自我概念?社會比較理論和研究傳統上只關注比較對象的一個方面,即其與標準的相似性(特別是與他人的比較)。

相似性的含義經常被爭論,因此,相似性的定義應參考進行比較的特定維度。例如,一個棋手想要通過與一個相似的棋手對弈來評估自己的技術,他會選擇一個在西洋棋上相當(或稍好)的棋手。儘管這種方法很有意義,但許多研究的結果表明,自我概念的修正與對象在比較維度上的相似性驚人地無關(……不適當的比較)。

局部優勢效應表明,當人們評估自己的能力時,他們傾向於使用方便的樣本進行比較檢驗,而比較對象的相似性不是首要考慮因素。然而,當人們評估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時,比較對象的相似性可能變得更加重要。與其他類似的人相比,一個人的信仰體系得到了支持。

例如,如果一個人的對象是確認和加強涉及宗教和道德信仰的自我概念,那麼與類似的其他人進行比較檢驗是明智的策略。而且,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在發展涉及態度和價值觀的自我概念時,差異性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對象是準確地評估自己道德價值觀的共性,或者也許是改變或擴展它們,那麼與相似的其他人進行比較檢驗可能是多餘的,相反,你可能希望參照不同的其他人來評估自己的信仰,例如那些不相信至高無上的存在的人。

一個有用的方法來概念化的作用,相似和不同的比較檢驗是參考收斂和發散的有效性在檢驗理論。這些有效性形式既適用於人際維度(相似和不同的人之間的比較),也適用於個人內部維度(個人相似和不同的對象和事件之間的比較)。對於社會性的自我分析而言,當分析更高層次或更抽象的自我概念時,差異性檢驗或發散效度尤為重要。例如,為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和政治觀點的極端性,有必要將其與態度迥異的人的觀點進行比較。

相關焦點

  • 新一輪英語高考的社會化改革優越性分析
    英語社會化考試改革將英語考試變得更加公平和開放,考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考試的時間和次數,最終的高考成績會選擇學生多次考試的最好成績計入,這樣考生不會因為一次的失誤而影響高考的整體成績。英語的社會化考試改革將考試由選拔性考試逐漸向水平測試過渡,考試評價的方式更加多元和合理,是對我國招生考試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使得人才選拔方式更加客觀和公平。
  • 淺談國內社會化媒體營銷
    企業社會化媒體營銷之前,我們先來大概了解先社會化媒體的概念。社會化媒體是個外來詞彙,也稱社會性營銷,英文為「Social Media」,簡稱SM。社會化媒體也是區別於傳統主流形式(報紙,雜誌,電視,廣播),是一種新型的媒體方式,主要時候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實現信息的分享,傳播,通過不斷的交互和提煉,對觀點或主題達成深度或者廣度的傳播,其影響力是傳統媒體往往不能趕超,而無法達成。
  • 2020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社會化用人招聘最終合成成績公示
    2020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社會化用人招聘最終合成成績公示 2020-12-14 14:10:23| 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池州市人事考試中心
  • 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近年來,新聞人物在衣著、配飾方面選擇的奢侈品牌經常能在新聞之外形成話題。補償消費理論認為,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況時,會形成負面心理壓力,為了減輕這一壓力,人們會嘗試通過消費來補償心理上的自我落差。理性的負債者相對來說擁有更強大的心理調控能力,因此更難以被奢侈品消費吸引。不過,對於已經擁有奢侈品的人來說,奢侈品附帶的符號含義就會有所改變。
  • 2020山東魯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社會化招聘公告
    2020山東魯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社會化招聘公告 2020-11-30 17:31:04| 山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山東魯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一級企業,秉承「創無限,惠眾生」的品牌承諾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的主要...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2020山東魯華能源有限公司社會化招聘公告
    二、崗位職責與任職條件(一)總部財務管理部副部長(1名)1.崗位職責:協助部門正職完成財務管理部主要工作任務;組織制定財務管理制度及有關規定,並監督執行;負責預算管理、財務分析與管理等工作,負責對委派財務負責人進行考核;負責財務管理部內外溝通與協調工作;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
  • 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
    補償消費理論認為,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況時,會形成負面心理壓力,為了減輕這一壓力,人們會嘗試通過消費來補償心理上的自我落差。理性的負債者相對來說擁有更強大的心理調控能力,因此更難以被奢侈品消費吸引。不過,對於已經擁有奢侈品的人來說,奢侈品附帶的符號含義就會有所改變。
  • 論網絡語言對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的作用
    那麼,在網際網路文化背景下,個體情緒是如何通過社會化傳播「走向公共領域」的?網絡語言在個體情緒的社會化傳播過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有何影響?這些問題非常值得探討。本文以情緒社會建構論為基本理論框架,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理論資源,試圖回答上述問題,探究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規律,希望能為有關情緒傳播的進一步研究和社會情緒治理提供借鑑。
  • 《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學的經典印證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結論
    該片於1991年2月14日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根據託馬斯·哈裡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特工實習生克拉麗斯·史達琳在監獄裡探訪精神病醫生漢尼拔·萊克特博士,追蹤殺死野牛比爾的兇手,最終找到野牛比爾並將其擊斃的故事。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凱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 錢塘新區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開始招錄啦
    杭州錢塘新區總工會公開招聘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因工作需要,杭州錢塘新區總工會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知識解析埃裡克森,兒童精神分析醫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
  • 讓狗經歷社會化訓練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讓狗經歷適當的社會化培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這些危險事件的比例。幼犬什麼時候開始接受社會化訓練比較合適?幼犬的年齡越小就越適合開始社會化的訓練過程,這些幼年時代的經歷會在它們的意識中形成習慣,並因此影響它們的餘生。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因素。自我調控系統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具有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監控、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自我調控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對人格的各個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與和諧,它屬於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
  • 視頻社會化浪潮席捲 OPPO點亮人像視頻icon
    近日,人民日報發文稱:「我們正加速進入全新的『視頻社會化時代』,2020年被定義為中國視頻社會化元年」。「視頻社會化」,官媒用了這樣一個詞很貼切地界定了如今視頻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社會活動的緊密聯繫。視頻社會化時代 如何奇襲?
  • 深度解析《禁閉島》關於電影的結局,後設認知,社會化過程
    因此,若要更完整地分析整部劇情,我們就必須針對些關鍵點去做下列討論:1. 若「 喬治·諾伊斯有幻想症、瑞秋醫生真有其人」,那就代表喬治不曾離開禁閉島、泰德亦不曾離開過。而且瑞秋醫生所述屬實,禁閉島確實從事不人道的人體實驗。2.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一種融合社會化標籤的協同過濾推薦算法
    推薦系統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推薦,滿足用戶隨 時變化和差異化的需求      社會化標籤作為Web2.0發展的產物,是一種非常有效 的網絡資源組織工具。社會化標籤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 表示用戶的興趣;第二,表示物品的語義。通過標籤用戶和 物品可以聯繫起來。利用社會化標籤可以組織網站內容,推 薦物品以及標籤。
  • 視頻手機告別小眾,視頻社會化下手機的「國民級」新浪潮
    據人民日報品牌發展研究院《中國視頻社會化趨勢報告(2020)》,社會化浪潮正在2020年席捲全國,新一輪需求與科技互相驅動的變革時代已經到來。 但視頻社會化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甚至,下至幼童上至耄耋,都開始視頻化生活。 幾天前,年高八十歲的康爺爺,因菜市場換裝登上抖音熱榜。據巨量引擎報告,全國短視頻用戶已達8.18億,僅抖音視頻創作者達1.3億,以「人」為中心的視頻佔比最高。
  • ...自我暴露;責任分散;縱向設計和橫斷設計的共同缺陷;P—O—X模型
    自我意識兒童在一歲半左右發展客體意識,兩歲左右發展主體意識。社會性微笑社會性微笑指嬰兒能區分人和其他非社會性的刺激,對人的聲音、面孔開始有特別的反應,大人的聲音、面孔特別容易引起嬰兒的微笑。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也稱自我開放,指在溝通和交往的時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到深,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水平,第一是情趣愛好方面,第二是態度,第三是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第四是隱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