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莫斯科一定要去的金環城市——謝爾蓋耶夫小鎮旅遊,來到這個小鎮還有個地方一定過去看一眼,那就是俄羅斯套娃的工廠——奧菲斯套娃工廠。
說到俄羅斯套娃咱們中國人一定不會陌生,直到今天還依稀記得我第一次見這種俄羅斯玩具時的驚詫,精美的娃娃怎麼會眨眼間變換出和她一樣精美只是個頭有所不同的那麼多五顏六色的娃娃?
紅色紅得特別絢爛,金色金得極為耀眼,藍色又藍得十分深邃,每一種顏色的娃娃都十分打眼,捕捉你視線的能力真不是一般玩具所具備的。
這麼說吧,在一屋子的玩具中,俄羅斯套娃一定是你第一眼就能看到的玩具,她通身的豔麗顏色放出的是晶瑩的光,讓娃娃本身通透感極強,質感不是一般玩具可比的。
俄羅斯傳統工藝製作的套娃
不過現在的俄羅斯人有很多抱怨,抱怨的對象主要是中國,有很多質次價廉的俄羅斯套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突然進入俄羅斯甚至是世界市場,一下讓這個俄羅斯的傳統玩具的身價開始大跌。
也許是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質次價廉的俄羅斯套娃開始把整個市場侵犯,價格最低的只有幾十元人民幣,如此的價格想保住質量的確是有點天方夜譚,以我個人這幾次去俄羅斯的經歷,想買一個比較精緻的套娃沒有幾千塊人民幣根本不現實。
怎麼說呢?各盡其用吧,質量差的就是給孩子玩的,愛怎麼毀就怎麼毀,反正套娃爛了也不會心疼。但要是送禮或家居擺設,套娃的精緻程度絕對是首選要素了,好的套娃在客廳的展示櫃裡一放,那晶瑩剔透的瓶身,那鮮豔奪目的色彩,絕不是一般的套娃能擁有的。
製作工藝精良的套娃
知道現在世界上誰是套娃生產大國嗎?沒錯,就是咱們中國。想一下還真不奇怪,世界各地的知名景點都有賣這個景點的相關紀念品,甭管是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還是布魯塞爾的小於連,抑或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烏木雕像和柬埔寨吳哥窟的冰箱貼,基本上都是中國製造的。
弄得我現在甭管去哪兒都草木皆兵地認為國貨無處不在,能不買就不買,偏激到了南極洲英國的布朗科考站裡賣紀念品的我都懷疑是中國產品。俄羅斯套娃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套娃是俄羅斯的民族工藝品,但其產地卻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哈爾濱一面坡。
「套娃之鄉」已成為一面坡新的標籤。一面坡鎮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全鎮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在套娃生產產業鏈上,年產量達1700多萬套,目前全世界包括俄羅斯在內銷售的套娃幾乎全部產自這座小鎮。可千萬別以為咱們中國生產的套娃都是低質價廉的,很多頂級的套娃一面坡這個小鎮照樣能生產,甚至質量絕不次於俄羅斯的套娃。
正在製作套娃的老技工
說回奧菲斯套娃工廠,就在謝爾蓋耶夫小鎮旁邊,我來的這天是眼前一片白雪皚皚景色的冬季,極為清淨的大地配上比較冷的天氣給你一種很蕭瑟的感覺。
進到工廠後的感覺好像比今天這個寒冬天還要冷清。這個套娃廠始建於60多年前的1947年,工廠目前是莫斯科周邊地區為數不多的生產這種俄羅斯傳統手工藝品的工廠之一,50餘人的工廠每兩天可製成100套套娃,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等國。
可我來的這天因為是周日,還在堅守崗位的就剩下一個工人,在這兒值班的目的就是接待遊客,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表演傳統俄羅斯套娃的生產工藝。展示廳裡樣式各異的套娃中,最大的有1米多高,最小的高度不足1釐米。
這些椴木製的手工藝品有著絢麗的色彩、可愛的造型、極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圖案以及精美的做工。一些套娃半成品擺放在工作檯上。今天我能參觀的就是製作套娃素胎的過程,描繪和後期工藝應該只能在產品線工人都齊全的時候才能看到吧。
工廠裡的老式伏爾加轎車
看著眼前這些樣式各異的套娃,突然想起了它的歷史。最權威的說法是在一千年前,一個小男孩在放羊的時候與他年幼的妹妹走失了。小男孩非常想念妹妹,就按照她的模樣用木頭刻了一個娃娃,每天帶在身上。
過了幾年,他想妹妹應該長大了一些,於是又刻了一個木頭娃娃。就這樣,過了十幾年,小男孩長成了英俊小夥,身邊一直帶著自己刻的木頭娃娃,他把這些娃娃一個套一個,想念妹妹時就一個一個打開看,這就形成了後來的套娃。
由於它有這樣一個悽美的傳說,時至今日,在俄羅斯很多地方仍保留著男孩贈送女孩套娃的傳統。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在舊時俄羅斯農村,Matryona和Matriosha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婦女的名字。學者們指出,這兩個名字中含有拉丁詞根「mater」,意思就是母親。
聽到這個名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大戶農民家庭裡的母親,通常是一個健壯能幹、略有些肥胖生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形象。而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裡又藏著這麼多小娃娃,於是套娃就自然而然成了雕刻精緻、色彩鮮亮的木娃娃們的名字了。
最為奇葩的說法讓我有點匪夷所思,說俄羅斯套娃是在18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俄羅斯的,俄羅斯套娃的前身是日本本州島的以一個叫弗庫魯馬(Фукурума)的佛教聖者為形象的日本玩偶娃娃,這種玩偶娃娃一個套一個的連套了好幾個。
日本人認為本州島上第一個做出這種玩偶的是一個俄羅斯僧人。後來傳回後經過俄羅斯人的不斷琢磨和完善,才有了今天形態各異、製作精美的套娃,而且成了特有的俄羅斯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
這個傳說有點離奇,在日本第一個做出套娃的俄羅斯僧人?然後傳給俄羅斯?那個俄羅斯僧人哪來的手藝?不是從俄羅斯老家帶到日本的?總覺著這個傳說有點像韓國編的,怎麼聽著那麼自相矛盾呢?
如果您喜歡本文,如果您支持原創拒絕抄襲,請幫忙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本公眾號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圖片都是原創,希望大家能給予鼓勵和支持。
願與大家一起走遍七大洲四大洋領略世界美好,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