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工智慧科幻電影:機器人的「反叛」與人類的反思「求同」

2021-01-21 華誼兄弟研究院

時隔四年,《終結者6:黑暗命運》原班人馬回歸,71歲施瓦辛格持槍重回戰場,這部討論人與機器人關係的系列電影再續九十年代的經典,引起觀眾回憶殺。同時,T800與人類激烈壯闊的戰鬥,也再次引發人工智慧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命運走向的思考。

 

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正式確立了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這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①,受到科學精神的鼓舞,電影藝術工作者開始想像並創造機械人類形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大銀幕上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形象也在不斷更新。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對人工智慧科幻電影進行回顧梳理,並探討該類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

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是人工智慧科幻電影的發展初期,代表作品《大都會》(1927)塑造了一個擁有流線型身體、泛著銀光的女機器人「瑪利亞」形象。她作為地下世界的統治者,鼓動工人們進行暴動,摧毀權貴階層的都市。作為首部以機器人為主角的電影,《大都會》涵蓋了人類對機器人的兩種態度和價值判斷,機器人「瑪利亞」可以「作為「人類的替身,幫助人類擺脫機器的束縛;或作為人類的敵人,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

  ▲《大都會》(1927)劇照 來源:豆瓣 

這一時期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還包括《世界之主》(1934)《飛俠哥頓》(1936)《神秘博士撒旦》(1940)等,圍繞著科學怪人試圖通過製造邪惡機器人來控制世界,最終被正義力量所打敗的故事。機器人形象無論怎樣變化,不變的核心都是機器要如何接近人類,用人類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早期「人工智慧」電影雖略顯粗糙和單一,但其銀幕形象和敘事方式卻具有開創意義,為20世紀50年代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是人工智慧科幻電影的萌發時期,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人工智慧科幻片的歷史上也出現了第一部關於計算機的電影《隱身男孩》(1957)。在這個階段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中,人類的自主意識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自我意識的界限劃分的非常明確,敵我陣型分明,人工智慧機器人並非如從前一樣只是執行任務的機器,而是擁有了堅定立場。③
獲得第41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2001,太空漫遊》(1968)屬於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該片加入了太空競賽和越南戰爭等時代性內容,向觀眾呈現了人工智慧想像的一個重要成果:HAL9000。它擁有超強計算能力,能夠模擬大部分人腦活動,是帶有一定情緒反應能力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這部電影不僅在特技效果的製作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更在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的深層思考方面啟發了觀眾的理性思考。片中的HAL9000逐漸擺脫了人類的控制,反過來操控和殺戮人類,直到太空人付出了沉重代價來關閉系統。《2001,太空漫遊》瀰漫著濃重的懷疑主義色彩,為人類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未來表現出深深的擔憂。

▲《2001,太空漫遊》(1968)劇照 來源:豆瓣進入20世紀70年代,人形機器人開始登臺亮相,這一時期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的重點之一是展示機器人的肉身化過程,《終結者》(1984)中擁有人類皮膚包裹機械部件的機器人,《機械戰警》(1987)中人臉與機械大腦進行了縫合的機器人大腦等都是對這一肉身化過程的展現。

 

在內容層面,這一時期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描繪出假想的未來——由人工智慧主控的世界,人工智慧機器人比人類進化的更加智慧並且擁有了自我意識,最終拒絕被人類控制,進而引發暴動意圖控制世界。這個時期的作品出現一系列反叛者和變節者:《巨人:福賓計劃》(1970)的兩臺超級計算機通過科學家們無法理解的二進位語言進行交流後,決定啟動核武器以毀滅世界;《西部世界》(1973)公園中的仿真機器人失去控制,逐漸變成了殺手;《終結者》(1984)則已經開始講述未來世界由機器人來操控,企圖將人類趕盡殺絕的故事。

▲《終結者》(1968)劇照 來源:豆瓣

當然,這一時期的人工智慧科幻電影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人工智慧機器人也可以幫助人類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銀翼殺手》(1982)與《攻殼特工隊》(1995)中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便作為人類的幫手出現,「完全融入人類社會,主角都是替政府執行正義的公職人員,都為應對任務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練就了社交本領以及危機處理能力」。④片中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無論是敵是友,都讓人類開始思考機器與人之間的最佳相處模式,為新世紀的影片發展打下了深入探討的基礎。1999年以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完成智能升級和類人化發展,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形象也在不斷獲得人類的情感、意識、自主性。進入新世紀後,機器人如何獲得像人類一樣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能力,也是電影作品主要描繪和探討的話題。這個時期的標誌性作品《黑客帝國》(1999)打造了一個遙遠的未來社會:網絡黑客尼奧得知現實世界其實是由一個名叫「母體」的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人們就像它們飼養的動物,沒有思想和自由,而尼奧是能夠拯救人類的救世主。該片對於人工智慧機器人與人類的角色倒轉設定,給觀眾拋出了問題:當人類創造出的人工智慧不斷進化,人類社會是否會失去對機器的控制,同時自己也墜入到原始的混沌中呢?

▲《黑客帝國》(1999)劇照 來源:豆瓣

與此同時,電影作品也展現出了機器與人共存的和平狀態。《機器管家》(1999)中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不顧一切融入到人類的家庭和社會中,認為自己變成被人類認可的「人」才算實現了自身價值:「我寧願身為人類而死,而不願為機器人而活」;《人工智慧》(2001)中的機器人男孩渴求得到人類母親的愛,變成一個真正的人;《我,機器人》(2004)則進一步觸及到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問題,探討了機器人是否有靈魂存在的問題。而最能表現人類嘗試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求得和解的電影——《她》(2013)則赤裸裸的探討:當人工智慧被賦予人類的情緒感知能力,人類與人工智慧相愛是否能被接受。

▲《她》(2013)劇照 來源:豆瓣

近年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形象也更多的被應用到好萊塢動作片中,《鋼鐵俠3》(2013)的人工智慧管家賈維斯,《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中能夠進行自我程序更新的超級智慧機器人奧創和《超能查派》(2015)中能夠永久保存人類意識的查派。此類電影一直圍繞機器人的智能進化展開,也在影片中不斷探討人類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關係以及人工智慧機器人符合倫理的存在方式。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劇照 來源:豆瓣
被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譽為「預測人工智慧未來最權威的人」的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認為,2045年是「奇點」到達的時期,非生物智能在這一年將會10億倍於今天所有人類的智慧。⑤而人工智慧科幻電影在經歷了初創、萌發、衝突及求同階段之後,還尚未出現聚焦於預測和表現「奇點」時代和其所帶來的社會動蕩的作品,隨著這一時刻的日益臨近以及科學的不斷發展,「奇點」時代的到來及其對人類社會整體命運的挑戰,必然會在今後的電影創作中得到重要體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也在不斷被開發和應用,而人工智慧科幻電影也隨之超越和創新。除了電影製作技術的進步讓視覺效果更加高級和逼真,故事內容也在不斷深入,意圖藉助電影來促進社會關注討論人工智慧所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以及人類未來的走向。在不斷推進科技前進的同時,如何面對人工智慧這一新物種的崛起、是否要離開地球去開拓新的棲息地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是今後人工智慧科幻電影的主要發展方向和主題。

 

引用及參考文獻

①胡鬱.人工智慧的迷思——關於人工智慧科幻電影的梳理與研究.當代電影,2016(2).

②③④李劍,鄧曉林.人工智慧電影的流變與未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3).

⑤杜嚴勇.人工智慧安全問題及其解決進路.哲學動態,2016(9).

⑥文中電影情節來源豆瓣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



相關焦點

  • 以科幻做外衣,淺析人工智慧在電影中的發展
    電影總是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它不僅包含著對未來的承諾,還對我們可能走向何方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甚至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像。無論是充滿缺陷的人性,還是被計算邏輯所奴役,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工智慧一直吸引著我們。你可能會說,過去科幻電影中的創意場景,幫助你夢想出了口袋裡的超級計算機。
  • 人工智慧,以及科幻電影中的AI迷思
    《人工智慧A.I.》中想要變成一個真的男孩的小機器人在這類借人工智慧拷問情感本質的科幻電影裡,《雲端情人》(Her,2013,又譯《她》)是最為獨特的一部。這是一部引發我們徹底反思情感到底為何物的影片。導演用兩個小時的片長,講述了一個老宅男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愛上了自己的電腦。影片乍看情節荒誕,實則令人愁腸百結。
  • 科幻電影世界裡的終極幻想:當人類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那一天
    自從2019年2月,中國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以來,這格外值得紀念的2019年被大眾評為中國的「科幻電影元年」,確實是值得廣大紀念的日子。誰曾想在半年後,「偽科幻」電影《上海堡壘》就把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給重重的關上了。環比美國科幻影史上的巨著《2001太空漫遊》,電影早在1968年就上映的,但是它卻依然能在半個世紀後,極大地影響著後世的人們對宇宙、意識、生命的思考。
  • 人工智慧未來什麼樣子,這些科幻電影已經有了答案
    這部電影並沒有過多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但如果追溯機器人電影史,很容易提到這部電影。 2.《2001太空漫遊》(1968年上映)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自動化和智能機器上取得突破,並研發出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慧防禦系統「天網」,「天網」在不斷的自我學習中產生自我意識,視全人類為威脅,發動了審判日,人類與機器的戰爭就此打響。電影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思考、對人類前途的反思頗具前瞻性,如果人類過於依賴機器,可能會釀成巨大的惡果。 5.
  • 未來,科幻電影的人工智慧全實現
    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人工智慧,王維嘉以今年著名的人機大戰為例,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被譽為「人類圍棋之王」的柯潔對陣Al-phaGo(阿爾法狗),最後柯潔0比3落敗。大家可以想像一個世界圍棋界的頂尖高手,幾乎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圍棋的人,被一個雖然擁有強大學習能力卻沒有學過圍棋的機器人無情碾壓,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曾經口出狂言稱阿爾法狗無法戰勝他的柯潔在比賽後失聲痛哭。
  • 我們熟知的人工智慧還停留在科幻電影,那人工智慧與智能有分別?
    大部分人對人工智慧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科幻電影裡形象豐滿的「機器人」,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機器人」,還不如動畫片裡的小精靈。1.「人工智慧」和「智能」有什麼區別?相對於希望人工智慧技術能讓人類相較於野蠻人或異形而生活更美好一些,人工智慧人士今天更樂意看到的情況是什麼?「智能」這個詞,泛指「機器人體現出自身智能能力」,似乎越多描述智能,就越有發展前景。將「智能」與「人工智慧」進行比較,那麼它們的關係就如:「一個物理法則e」包含「物質」和「能量」兩種要素,你以為一切都是e+水+火?no!
  • 另類解讀電影《機械姬》:人工智慧未來究竟會造福還是毀滅人類?
    02、獨特的主題隱喻方式:從道德和倫理以及對於宗教和哲學上的隱喻引發觀眾的反思;看似這部電影在講述人工智慧,其實還是在反思人類自身①道德和倫理的隱喻:通過人工智慧來反思人類自身,猶如穿過鏡子看到自己一般。
  • 3 部科幻電影讓你愛上人工智慧,你都看過嗎?
    編者按:人工智慧愈演愈烈,人們對其的態度也逐漸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面對其非常恐懼,一方面認為其將造福人類,這些態度也都在科幻電影中表現了出來。近日,VentureBea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3部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共建美好未來的科幻電影。文章由36氪編譯。
  • 機器人參演電影,AI將如何扮演自己?人工智慧開闢電影新道路
    今天想跟大家談論一個在科幻片中常出現的問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當今許多涉及人工智慧的火爆科幻片中,如《終結者》和《西部世界》,雖然出現了許多栩栩如生、與真人別無二致的人工智慧,但這些「機器人」其實仍然是由人類演員來扮演。
  • 10部經典人工智慧電影全都看過的肯定是科幻迷
    只是我們平時接觸人工智慧,多是通過文學或影視作品,而目前的人工智慧看起來顯然不太符合我們平時的認知,所以我們並沒有把它們當做人工智慧。雖然現實和電影還有很大差距,但優秀的科幻作品一直以來都對科技發展產生著一定的推動作用,馬上就要過年了,在漫漫回家途中,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不妨在下面這10部關於AI的科幻電影裡挑兩部來看看,說不定會對人工智慧產生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 這三部科幻電影讓你一步步戀上人工智慧!
    甚至那些我們從未想過會過時的技術也在發生改變:電視正在向網際網路轉移,網際網路正在觸及世界最偏遠的地區,而地球可能很快就會被真正的機器人所覆蓋。數以百計的書籍、電影和電視節目都預言AI將最終接管地球,但有些最勇敢的導演卻看到了人類和機器人和睦共存的光明前景。以下這三部電影對AI的興起持有積極看法,我有90%的把握確信它們不是由機器人執導拍攝的。
  • 現實與夢境的反差,科幻電影《滅絕》,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共存問題
    流媒體"奈飛」出品過一部科幻電影《滅絕》,男主是大家熟悉的墨西哥裔麥可佩納;女主是麗茲卡潘,這位主要活躍在美劇中的金髮美女,曾獲得過艾美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但這部電影的意義不在於大場面、大特效,大故事,而在於以家庭這樣的社會小單位去看世界,劇情的反轉正是這部電影的亮點。故事開始於一個對家庭和未來充滿希望的父親開始(麥可佩納飾),公司小職員,卻不斷被噩夢驚醒,又或者在工作中進入未知的夢境,給生活、工作和家庭帶來了無數的困擾。而他的噩夢反覆圍繞著地球被外星文明入侵,並開始無邊際的滅絕行動。
  • 人工智慧機器人艾麗卡將主演科幻大片
    最神奇的是,該片的主演竟然是一位來自日本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艾麗卡(Erica)。說起來,這位艾麗卡早已經是AI界的知名人士了,堪稱機器界中「小s」,是一個調皮而幽默的美女機器人。艾麗卡年齡設定為23歲,由「日本機器人之父」的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主導開發。
  • 電影《機械公敵》預測了人工智慧未來對人類的威脅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部經典機器人科幻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機械公敵》影片雖拍攝於2014年,被稱為人工智慧類電影的鼻祖;對如今很多的科幻電影的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AI人工智慧被大肆提倡的今天而更深層的考慮是機器人到底會不會自我進化,會不傷害人類 ,會不會變得不可控制呢?會不會。。。。。哎,跑題了好了,廢話不說說,各位觀眾辦好板凳聽電影,大胡開講了。
  • 從《終結者》到《銀翼殺手2049》,科幻片中人類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更是對當下人類社會行為的反思。科幻電影所做的,是將這種事實無限放大,當機器人能夠勝任全部工作時,人類又該何去何從?是像《機器人總動員》中一樣,成為被機器集體飼養的「巨嬰」?還是像《阿麗塔:戰鬥天使》中那樣,人成為肉體與機器相結合的產物?
  • 關於人工智慧的測試,機器人是否擁有情緒?霍金預言會成真嗎?
    人工智慧的發展在社會上一直是非常具有爭議點的項目,在很多的科幻電影當中賦予了人工智慧更多的能力,它們似乎可以感受人類的情緒,甚至超越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想要佔領我們的家園。
  • 未來人類會沉溺在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愛戀中嗎?
    「我有話和你說……我出軌機器人了。」你以為這是小說裡的情節?這個場景隱約讓人想起斯派克·瓊斯指導的電影《她》(Her)中傑昆·菲尼克斯與AI電腦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這可能成為現實。這些機器人長得像人,將讓人產生了同理心,就像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在2016年推出的類人機器人阿特拉斯一樣,它能在雪地裡行走,摔倒後自主能站起來,並能適應各種新環境。
  • 10部關於機器人的科幻電影,喜歡科幻電影的別錯過!良心經典推薦
    4、《我,機器人》根據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所拍攝的電影,精湛的特效,將一個在現在看來還遙不可及的機器人智能時代,變的觸手可及,情節緊湊,效果衝擊。本片在一個俗套的主題之上,在視聽感官和科幻懸疑方面下了功夫,史密斯非常適合這角色。
  • 一部7000 萬美元科幻電影,將由一個機器人領銜主演
    她叫 Erica,是一個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b》主演。該片由電影《骨瘦如柴》和《至愛梵谷 · 星空之謎》的投資方資助,據稱是第一部人工智慧演員主演的電影。全球疫情之下,電影業界正在努力解決如何安全復工的問題。
  • 科幻電影的最大賣點,是人類對未來的猜測和恐懼!
    2019年上映的《終結者.黑暗命運》讓世界影迷期待已久的《終結者》IP再次回歸,電影不但由詹姆斯·卡梅隆監製,曾執導的《死侍》蒂姆·米勒擔任導演,72歲的施瓦辛格繼續出演。35年前上映的《終結者》是科幻電影中「人工智慧流派」的開山之作,它讓許多影迷了解到科幻電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