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浪潮下,我們將去往何處

2020-12-24 新金融評論

簡·雅各布斯

中國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了:降低本地的交易成本,提高本地經濟的複雜性,擴大內需。進一步需要做的是,繼續減稅降費,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

文/滄海一土狗

引子

最近幾年,世界一直不太平:社會分配問題越來越突出,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一些國家退出全球化的訴求很強烈,想把「本來屬於」他們的工作崗位拿回來,以解決本國社會階層撕裂的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爆發,全球需求大幅萎縮,供應鏈條阻斷,國際貿易再受重創,全球化岌岌可危。現在,國內對這一點也是憂心忡忡。作為製造業出口大國,逆全球化對我們很不利,外需會遭遇持久性的重創。

短期來看,我們面臨不小的挑戰;從長遠來看,我們又需要反思,我們想要從全球化中得到什麼?非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嗎?我們將向何處去?這篇文章嘗試從一個新的視角回答這個問題。

經濟增長的本質

傳統經濟學範式喜歡模仿物理學,追求簡潔、精確,但在回答現實問題時,又面臨諸多局限。這一次,我們將換一個範式,用生物學範式來回答經濟學問題。簡-雅各布斯在《經濟的本質》中,用生態系統類比,揭示了經濟活動的本質:

一個生態系統可以被看作一條能量通過的管道,能量在通過管道的過程中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轉化。重要的不是通過能量的多寡,而是在管道中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一些生態系統中並沒有太多事情發生。陽光照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加熱了砂礫和巖石,當夜幕降臨,臨時保留下的能量散發到了四周,快速、簡單、易逝,沒有留下能量通過的痕跡。在生命出現之前,大自然一直這樣周而復始。

但是,在某些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絕不簡單。森林是一個網絡,由豐富多樣、互相依存的生物組成,其運用能量的方式五花八門、曲折迂迴。陽光被植物吸收和轉化,並且在不同生物體之間傳遞,被重複地轉化、組合和循環。在這種複雜的管道中,能量流動是緩慢而多向的。它在複雜的生命網絡裡留下了充分的痕跡。

根據雅各布斯的生態系統視角,可以把經濟系統類比成一個生態系統,把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類比成陽光。有的經濟系統像沙漠,守著大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卻毫無建樹——能量進來再迅速地耗散,沒留下多少痕跡;也有的經濟系統像熱帶雨林,自然資源貧瘠(很多雨林的土壤並不肥沃),但是,商品種類豐富,分工複雜,有著複雜的能量管道,能量的流動緩慢而多向,最終創造了繁榮的經濟和璀璨的文明。

所以,經濟系統不能過於簡單,需要迂迴複雜,只有這樣才能為勞動創造出更多的附著機會——形成增加值。這就好比,在同樣的水量和泥沙含量下,蜿蜒曲折、分叉眾多的河流更容易積攢泥沙。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制針廠的例子),僅從生產端看到了硬幣的一面——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但硬幣還有一面,商品的多樣性意味著經濟系統的複雜性,附加值鏈條蜿蜒曲折悠長,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奠定了繁榮的基礎。

所以,一個持續增長的經濟系統必須具備類似於分形的自我繁殖能力——多樣性帶來更多的多樣性。

經濟增長的本質在於多樣性和複雜性的提升。

參與國際貿易的好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可以找到很多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案例,比如中國大陸、亞洲四小龍等。那麼,一個封閉經濟體從國際貿易獲益的機制又是什麼呢?

可以先做一個理想實驗:在一個名叫S的沙漠城市裡,儲存著大量的石油,S只有石油,沒有其他產業。當地居民是富有還是貧窮?It depends。如果S可以跟外界進行交易,那麼,S可能很富有,為什麼只是可能呢?如果外界處於農耕經濟時代,S的石油就沒啥用,依然貧窮。

貿易的結果是具有迷惑性的——S出口石油,進口大量的商品,人們會誤以為石油天然具備巨大的價值。事實上,石油的價值取決於外部世界的複雜性。外部世界的產品越豐富,經濟複雜程度越高,石油就越具有價值。

同理,黃金、海景房、家電、襯衫等物品的堆積也沒有意義。這些單一商品的產地需要跟某一個複雜經濟體勾連——輸出商品,進口複雜性。

人們習慣於出口和進口總量的對比——順差or逆差,卻對出口和進口實質的比較不夠重視。從經濟複雜性的角度來看,複雜經濟體定義了簡單經濟體出口的價格。只要簡單經濟體的本地經濟複雜性沒有發展起來,簡單經濟體就一直是複雜經濟體的依附。

在雅各布斯的《城市經濟》一書裡,她有一個十分反直覺,但特別有洞察力的觀點:

城市並不是農村進化的結果,相反,農村是城市職能分化或退化的一個自然結果。農村來自城市,一個自然的推論是,農村會不斷地出口,被城市汲取營養,直到剩下殘渣。

因此,作為簡單經濟體的農村必然是作為複雜經濟體的城市的依附,它的存在是為了向城市出口某種商品,作為城市某個職能部門的延伸。

外圍經濟體(農村)則需要通過出口的形式,不斷地利用中心的複雜性,獲得出口式繁榮,一旦跟中心經濟體失去聯繫,將徹底地衰敗和消亡。

必然的抉擇

除了得過且過、甘做複雜經濟中心的依附之外,其實,還有第二條路可走,那就是利用複雜經濟中心發展自己的本地經濟。這條路並不好走,但必須去走:

附庸的唯一結局就是被別的附庸替代。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甚至已經被總結成專有名詞——荷蘭病,資源的詛咒,中等發達國家陷阱等等。這些失敗的核心原因在於,他們太安逸於向中心國家購買複雜性,本地經濟的複雜性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藉助外力的行為也會壓抑了本地複雜性的發展。借來的複雜性最終是要還的,一旦中心拋棄了它們,當地的經濟將被打回原形。

於是,可以找到一個評價國際貿易安排是否有利於本國的標準:是否有利於本地經濟複雜性的培育。如果不再有利於本地經濟複雜性的提升,這種國際安排將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賺再多外匯,搶再多就業崗位,上再多的產能是沒有意義的。這就類似於:S城地底下有一堆石油,剛開始S城可以利用外部的複雜性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一旦外界不再需要S的石油,他們將迅速地反貧——本地經濟的複雜性沒有發展起來。

中國走的是一條相反的路,我們並沒有簡單地滿足於「來料加工」之類的簡單勞務輸出,而是,做了大量的「進口替代」和「自產自銷」,把很多產業鏈條留在本國,提高國內價值鏈條的複雜性和迂迴性,讓勞動力有附著的基礎。

重要的是複雜性。複雜性提升可以借力,但最終還是要靠本地經濟的複雜性迭代。

提高經濟複雜性的本質

對經濟而言,人才是根本,人既是需求的創造者,也是供給的締造者(人力資本)。村落經濟之所以發展不起來,主要是人太少。在人員稀少的地區,只有共性特別大的需求才會被滿足,小眾的產品不會被生產出來。

產品的供需具有很強的對偶性,他們是同時產生的。

所以,除技術因素之外,制約供需種類擴張的主要因素是市場深度,一旦市場深度擴張,新的產品供需將同時產生。

如上圖所示,隨著市場深度的擴大,商品供需的種類將指數級地增長(縱坐標為對數坐標),相應地當地GDP也將指數級增長。

那麼,如何擴大市場深度呢?可以拿送外賣舉例,在初始物流技術條件下,一個外賣店的銷售半徑為5公裡,外賣店只能提供大眾化的產品,客戶也只能享用大眾化的產品。假如技術提升使得銷售半徑提高到20公裡,一個店能覆蓋的面積擴大16倍——市場深度擴大16倍。於是,很多較為小眾的產品可以生產了,並且客戶的福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選擇的產品種類大幅度提升。

顯而易見,技術的提升很關鍵,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是城市經濟比農村經濟更複雜的原因——人數更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所以,為了提高經濟系統的複雜性,我們需要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成本,更多種類的供需才會產生。

此外,在抗疫與復工之間的平衡中,我們也獲得了不少反面的經驗。為了抗疫,我們不得不擴大人和人之間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僅僅擴大到1.5米,經濟就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打擊,這種打擊不僅僅是量上的,更是種類上的——旅遊中斷了,電影不能看了,餐飲蕭條了。唯一頑強生存的,是線上交易,因為它不受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的約束。

不是供給創造了需求,也不是需求創造了供給,而是某種距離的縮短使得某對供需值得 被滿足。

結束語

傳統經濟學範式是一種線性的思維範式,很符合人類的直覺——每個人都想賺更多的錢,整個國家和社會也想創造更多的GDP。但是,經濟是一張關係網,增長的動力不僅僅在於數量的增長,更在於產品種類的豐富——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被發掘出來,並被滿足。

然而,產品種類的豐富受制於市場深度,市場深度又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換言之,就是技術條件以及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有巨大進步——行動支付的普及、物流系統的完善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一個自然結果就是,消費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有人不無誇張地感慨:幾乎可以在某寶上買到任何東西。

中國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了:降低本地的交易成本,提高本地經濟的複雜性,擴大內需。進一步需要做的是,繼續減稅降費,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最終,本地經濟的複雜性會繼續提升,產生龐大的內需,源源不斷向外輻射,成為新的複雜經濟中心。

在新格局下,本地會一直存在貿易逆差,並且這種貿易逆差是有益的,因為本地輸出的是複雜性(也是一種創新能力),只要這種複雜性不枯竭,外圍簡單經濟體就需要一直保持對本地的順差。

沒有一個落後的村子會對城市保持逆差。

全球化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好處——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龐大的消費市場,複雜度很高的本地經濟體系。在當下的階段,中國已經很難通過外部來大幅提高自身的經濟複雜性了——邊際收益很低,沒有必要為了出口而出口,相反,應該通過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的方式提高自身經濟的複雜性,擴大內需,最終,它將消滅順差獲得逆差,向全世界源源不斷地輸出人民幣。

人民幣國際化靠的不是製造業,而是龐大而複雜的中國消費市場,中國要輸出經濟複雜性——創新。

註:數據來自wind,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 簡-雅各布斯《經濟的本質》、《城市經濟》

2. 亞當-斯密《國富論》

責編:小野菌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卜海森 李俊虎

相關焦點

  • 範正利: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交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因而逆全球化的聲音幾乎伴隨整個全球化進程。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逆全球化的暗潮難以形成一支主流;畢竟,全球化才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中美關係的持續僵化,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一些國家提出要重塑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那麼,全球化商業邏輯便不得不面對逆全球化政治邏輯的挑戰。中國的快速崛起乃至復興之路得益於全球化,同時又為世界經濟做出卓越貢獻。中國改革開放正是順應彼時席捲而來的全球化大潮,抓住了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取得巨大成就。
  • 「逆全球化」來了
    而近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也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 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這次對「逆全球化」的擔憂會像08年一樣,在危機過後煙消雲散,還是真的將進入歷史性周期的拐點?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看一下全球化的歷史規律。
  • 大摩華鑫基金:逆全球化趨勢下的電子產業鏈外遷
    目前智慧型手機產業鏈的全球化程度較高,從手機成品角度看,中國、東南亞目前為主要生產地,而其中製造端接近90%又依賴於中國,2019年中國生產智慧型手機12.27億部,在全球出貨量13.71億部中佔比89%。中國、歐洲、北美為主要消費地區,銷量佔比79%,其中大中華區佔比27%,亞太其他地區佔比24%,歐洲佔比17%,北美佔比11%。
  • 吸引外資,打破壁壘,中企為什麼要挑戰「逆全球化」,堅持走出去
    此時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在一些西方國家內,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逆全球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那麼逆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全球化影響背景下,資本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人力成本相對低廉很多的發展中國家境內,客觀上瓜分發達國家底層勞動者的工作機會,從而導致他們收入降低。
  • 圍獵TikTok:逆全球化下的當代獵巫運動
    這三家公司,表面上毫無關係,實際也毫無關係,但如果放在同一個背景下,就具有了相同的時代特徵:逆全球化。本文就要聊聊這三家公司。這才是TikTok被迫賣給美國企業之後,我們覺得美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搶劫,但川普卻不依不饒的原因。所以美國才有另一種意見認為,與其封禁或或者賣給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不如將其改造成一個透明的、保護隱私的道德型網際網路平臺。TikTok事件,本質上是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民眾對個人權利的擔心,被控制欲更強的政府操控之後,發起的一場當代獵巫運動。
  • 程亞文:「逆全球化」是個問錯了的問題
    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強化人們對「逆全球化」的擔憂。與「全球化」曾很長時間是中國學術輿論場的「熱詞」相對照,最近幾年「逆全球化」一詞開始在中國的學術刊物、大眾媒體中成為新「網紅」。不時有人憂心忡忡提起這樣的問題:世界已進入「逆全球化」時代,中國該如何應對?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英美歐陸出現了新保守主義流變,對內右翼力量活躍並登上政治舞臺,反對左翼和社會福利化的新政;對外霸權主義升級,反對它所認為的「極權主義」國家以及「非民主」國家,並將社會變革視為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在全球範圍掀起保守主義浪潮。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逆全球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考慮,短、中、長期,不同時間維度下的不同主導變量的變化,我們認為,這種「逆全球化」或可能按照如下「四個階段」進行演繹:1)短期(3個月)以內:疫情是主導變量,逆全球化「暗流湧動」
  • 「ChineseVirus」的背後:逆全球化,丟掉幻想,把握最後的復興十年
    美股然我們見證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周內數次熔斷,股價腰斬,川普在任期間漲幅全部抹平,國之重器波音已經跌掉7成估值,嗷嗷待哺。在這樣的時刻,川普又發瘋,將所有關於virus的詞語全部換成「Chinese Virus」。
  • 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全球治理落後於全球實踐致逆全球化達高峰
    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表示,中方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引發全球關注。新冠疫情給全球化帶來了哪些影響?中國加入RCEP,並作出了願意加入CPTPP的積極表態,意味著什麼?拜登若正式上臺,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哪些新變化?
  • 人民日報:「逆全球化」開錯了方向
    並非所有人都能從全球化中直接受益,但如果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全球化,那顯然是搞錯了方向      墨西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改革報》的頭版,放了一張平安夜餐桌的照片:琳琅滿目的菜餚酒水旁邊,標註了同比去年的漲幅——火雞、豬腿、西紅柿、紅酒、義大利麵,分別上漲了38%、29%、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他從社會學理論、國際關係理論和自己多年國際遊學的觀察與思考,認為冷戰結束後美國一直在尋找下一個可能的對手,要想成為美國的對手或敵人不難,具備上面三項標準中的任何一、二項都可能成為美國的敵人,比如蘇聯、古巴、日本、伊朗和北朝鮮等,都曾被美國當做主要對手,但關鍵問題在於,能將這三項標準合為一體的國家才能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當今世界唯有中國具有這個資格;而且,美國不會給中國很長的時間去處理
  • 《我們的浪潮》定檔11.28 呈現全球潮流態度
    今日,全球潮流文化體驗式紀錄片《我們的浪潮》正式定檔,宣布將於11月28日上線。《我們的浪潮》邀請國內潮流達人擔當體驗者去往全球多個城市,通過一系列具有地域跨度和文化反差的潮流故事,呈現潮流與青年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造型、場景、人物故事,最終為觀眾展現全球潮流文化背後,屬於年輕世代的態度和創造力。《我們的浪潮》定檔海報全球化背景下,網際網路加速了文化的流動與融合,新鮮的潮流現象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中蓬勃湧現。
  • 劉和平:新冠疫情讓逆全球化思潮彈冠相慶
    QUESTION 直新聞:那在你看來,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什麼樣的警示呢?ANSWER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這個警示至少包括了這麼幾個層面——首先仍然是對各個國家的警示。
  • 法國裡昂商學院直播:後疫情時代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與公司戰略前瞻
    法國裡昂商學院副校長、法國裡昂商學院亞洲校區校長、亞歐商學院法方院長王華教授,將攜手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法國裡昂商學院美好商業中心專家王世渝,共同剖析後疫情時代的戰略化趨勢,以及數字經濟驅動下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王華教授認為,本次疫情將在全球持續長達一年以上,並因此加速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帶來較2008年更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該輪危機將持續若干年。
  • 專訪HuntMobi CEO彭麗: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發掘營銷新機遇
    2020 年,出海廠商普遍最關注的還是疫情下的新常態,再加上地緣關係、政策法規等問題,不同區域和市場呈現出的生態也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全球化市場的浪潮中,如何通過精準的營銷來觸達到當地用戶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們的浪潮》主題曲上線 後海大鯊魚經典搖滾演繹
    今日,《我們的浪潮》主題曲《黑夜大流行》正式上線。該主題曲來自中國知名搖滾樂隊「後海大鯊魚」的創作。作為首部全球潮流文化體驗式紀錄片,《我們的浪潮》主題曲視頻使用蒙太奇手法呈現了來自全球11個城市的最新潮流元素,其中包括街頭文化、變裝皇后、銳舞與造型等等,視聽一體地呈現出在更迭的時代下,青年創造力始終熾熱。《黑夜大流行》是後海大鯊魚樂隊專輯《浪潮》中的經典歌曲。
  • 潮流紀錄片《我們的浪潮》,Z世代年輕人的浪潮是什麼?
    潮流紀錄片《我們的浪潮》,Z世代年輕人的浪潮是什麼?《我們的浪潮》是首部全球潮流文化體驗式紀錄片,邀請了國內的潮流達人走訪國內外多個城市,在展現極具代表性的造型、場景、人物的基礎上,呈現不同的地域風採以及文化反差,探尋青年文化的價值與潮流走向,為年輕世代的態度與精神發聲。
  • 發達國家加拿大,究竟該往何處去?
    Alfred理財人生發達國家加拿大在疫情中可謂是大傷元氣,原本就半死不活的經濟,這下徹底趴窩了。據說加拿大有10000多家餐廳倒閉,這還是在政府拼命發錢救助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加拿大,究竟該往何處去?最近新聞披露,貨幣基金組織提醒,加元和美元匯率不低,但加拿大收入排名世界第17。比第六的美國相差巨大。如果使用購買力,加拿大排名只在幾十位,在亞洲都排不上高位。加拿大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7%的加拿大人稅前年薪不足10萬。
  • 川普:疫情證明我的逆全球化政策是對的 美媒:這說明你一開始就錯了
    川普在採訪中強調說:「我說過我們不應該擁有供應鏈,我們應該在美國擁有全部的生產環節。我們有公司來做。如果我們不能保障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就應該將其轉移到國內。」布萊特在接到郵件後,立即將這個警告提高至他權限下的最高等級,然而卻並沒有收到任何回復。如果說醫療物資長期的短缺可以歸因到川普上臺之前,那麼川普政府在得知物資短缺的事實後的無所作為,則是難逃其咎。對此,在聽證會上,裡克·布萊特強調,川普政府對新冠病毒的應對措施並未優先考慮醫療保健和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