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1日說,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
QUESTION
直新聞: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已經發展成為全球大流行。你認為,這一宣布究竟意味著什麼?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世衛組織通常的做法是,將全球流行性疾病分為6級,其中最高等級就是「全球大流行」。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只有1918年西班牙流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愛滋病、以及2009年H1N1流感,真正夠得上是「全球大流行」,就連2003年的SARS和2012年肆虐全球的中東呼吸綜合症,都沒有「享受」過這個「最高待遇」。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世衛組織對於要不要將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一直抱持著謹慎態度,甚至因此而被某些國家指責為「世衛在偏袒中國」。
那麼,連一向在這個事情上非常謹慎、曾經公開表示不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宣布為全球大流行的世界衛生組織,這次都改變了原先的態度,那也就意味著,當前人類面臨的新冠疫情形勢的確已經是非常嚴峻了,其嚴重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很多國家原來的預估。
不過我認為,形勢發展到了這一步,的確還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非常的不應該。早在一月初,中方就已經向世衛組織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相關國家,通報了相關疫情,而相關國家也親眼看到了疫情在中國肆虐的程度,以及見證了中國一月底的封城措施,見證了中國與疫情搏鬥的「壯烈」情形。中國有句俗話叫有樣沒樣看看世上。也就是說,中國不僅以親身的經歷給全球其他國家做了個示範,而且在防控疫情上給了這些國家兩個多月的時間之窗與機會之窗。
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世衛組織也三令五申要求相關國家重視,但這個疫情仍然發展到了最為嚴重的程度,也就是全球大流行。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全球的防控形勢不僅將會更為嚴峻,而且相關國家可能都得為自己的「麻痺大意」而買單了。
一名男子戴著口罩,走進美國紐約中央車站。
QUESTION
直新聞:那在你看來,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什麼樣的警示呢?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這個警示至少包括了這麼幾個層面——
首先仍然是對各個國家的警示。因為基於主權國家仍然是當前國際政治生態中的基本元素這一現實,相關國家仍然是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只有相關國家有權在各自國內採取強而有力的防疫措施,世衛組織只能起到建議作用。而在世衛組織將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之後,也就意味著這個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於事外了。包括尚未出現疫情的國家,都應該未雨綢繆做足準備功夫了。而已經出現疫情的國家,更不要故作鎮靜,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流感,而是要把皮給繃緊了,把發條給上足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疫情。
其次,世衛組織的這一定性,也對每個作為原子狀態的個人尤其是對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公民敲響了警鐘。平時你們可以耍一耍個性,把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看得高於一切,但現在已經是「戰時」,在這個非常時期,作為一個成熟與理性的公民,你們應該懂得必須要犧牲一部分自由才能保健康與保命。因為你個人的防疫舉措,不僅事關你個人的安全,而且事關你所在國家甚至是全球的防疫抗疫能否取得成功。而在這一方面,你們還真得學一學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尤其是學一學中國、韓國與日本的民眾,因為在這個關鍵性的時候,他們懂得通過自律通過犧牲小我來成全大我。
第三,疫情全球大流行,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啟動全球大合作通過聯防聯控才能最終戰勝疫情。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做好自己份內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時,還得跟其他國家一道形成合力,並且盡力幫助那些沒有能力和資源抗疫的國家。相關國際組織,比如二十國集團,甚至是聯合國安理會,在這一方面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領導作用。
美國當地時間3月9日,美股道瓊指數暴跌,觸發熔斷機制,圖為交易大廳現場。
QUESTION
直新聞:那世衛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之後,又會對全球的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毋庸諱言,由於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尤其是相關人員在全球範圍內的加速流動,的確會使得疫情全球大流行與經濟全球化之間形成相當負面的相互疊加效應,使得全球經濟遭受重大的衝擊。
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理解,一個方面,正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邊境與疆域隔閡,才使得這次疫情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在全球其他國家流行和蔓延開來了。而早在五百年前的黑死病,雖然導致了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慘劇,但由於當時並沒有實現經濟的全球化,這場大瘟疫的負面影響也就僅僅限於歐洲。
另外一個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後,各個國家為了對付這次疫情,就必然要採取封鎖國境、封城甚至是封鎖城市小區與農村村莊的極端做法,切斷相關的人流甚至是一部分的貨物交流。這樣一些措施,不僅與經濟全球化的措施是背道而馳的,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條的斷裂,更為極端的情況,還有可能會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暫時休克」。
而在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動力的情況下,這樣一種休克現象,無疑會對全球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和衝擊。比如中國最近兩個月的嚴厲抗疫措施,已經使得蘋果手機的生產供應鏈條出現了斷鏈的現象,而韓國三星等電子工廠的停產,則嚴重影響到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並因此而使得美國股市出現了近十多年以來極其罕見的慘烈下跌,國際油價甚至因此而出現了接近於崩盤的現象。
那麼人類應該如何來應對這樣一次全球性的疫情危機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經濟危機?我注意到,有個別不喜歡全球化的國家認為,這次疫情正好給人類提供了一個退出全球化或者說是逆全球化的機會,還有個別國家提出了所謂人跟中國經濟脫鉤的論斷。而在我個人看來,這些建議都是在請鬼抓藥單。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發展到現在,不僅已經徹底無法逆轉,而且當前人類面臨的經濟全球化導致疫情全球大流行,而疫情全球大流行又會嚴重衝擊到經濟全球化等等一系列連環套式的難題,最終還是要通過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的方式去加以解決。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比如在經濟全球化與產業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全球的醫療防護物資和防疫抗疫藥物,甚至包括小小的口罩,大多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假如徹底切斷全球化下的產業分工合作,尤其是實現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脫鉤,全球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立馬就會面臨著整個醫療防護體系坍塌的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