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平:新冠疫情讓逆全球化思潮彈冠相慶

2021-01-08 深圳衛視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1日說,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

QUESTION

直新聞: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已經發展成為全球大流行。你認為,這一宣布究竟意味著什麼?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世衛組織通常的做法是,將全球流行性疾病分為6級,其中最高等級就是「全球大流行」。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只有1918年西班牙流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愛滋病、以及2009年H1N1流感,真正夠得上是「全球大流行」,就連2003年的SARS和2012年肆虐全球的中東呼吸綜合症,都沒有「享受」過這個「最高待遇」。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世衛組織對於要不要將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一直抱持著謹慎態度,甚至因此而被某些國家指責為「世衛在偏袒中國」。

那麼,連一向在這個事情上非常謹慎、曾經公開表示不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宣布為全球大流行的世界衛生組織,這次都改變了原先的態度,那也就意味著,當前人類面臨的新冠疫情形勢的確已經是非常嚴峻了,其嚴重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很多國家原來的預估。

不過我認為,形勢發展到了這一步,的確還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非常的不應該。早在一月初,中方就已經向世衛組織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相關國家,通報了相關疫情,而相關國家也親眼看到了疫情在中國肆虐的程度,以及見證了中國一月底的封城措施,見證了中國與疫情搏鬥的「壯烈」情形。中國有句俗話叫有樣沒樣看看世上。也就是說,中國不僅以親身的經歷給全球其他國家做了個示範,而且在防控疫情上給了這些國家兩個多月的時間之窗與機會之窗。

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世衛組織也三令五申要求相關國家重視,但這個疫情仍然發展到了最為嚴重的程度,也就是全球大流行。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全球的防控形勢不僅將會更為嚴峻,而且相關國家可能都得為自己的「麻痺大意」而買單了。

一名男子戴著口罩,走進美國紐約中央車站。

QUESTION

直新聞:那在你看來,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什麼樣的警示呢?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這個警示至少包括了這麼幾個層面——

首先仍然是對各個國家的警示。因為基於主權國家仍然是當前國際政治生態中的基本元素這一現實,相關國家仍然是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只有相關國家有權在各自國內採取強而有力的防疫措施,世衛組織只能起到建議作用。而在世衛組織將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之後,也就意味著這個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於事外了。包括尚未出現疫情的國家,都應該未雨綢繆做足準備功夫了。而已經出現疫情的國家,更不要故作鎮靜,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流感,而是要把皮給繃緊了,把發條給上足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疫情。

其次,世衛組織的這一定性,也對每個作為原子狀態的個人尤其是對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公民敲響了警鐘。平時你們可以耍一耍個性,把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看得高於一切,但現在已經是「戰時」,在這個非常時期,作為一個成熟與理性的公民,你們應該懂得必須要犧牲一部分自由才能保健康與保命。因為你個人的防疫舉措,不僅事關你個人的安全,而且事關你所在國家甚至是全球的防疫抗疫能否取得成功。而在這一方面,你們還真得學一學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尤其是學一學中國、韓國與日本的民眾,因為在這個關鍵性的時候,他們懂得通過自律通過犧牲小我來成全大我。

第三,疫情全球大流行,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啟動全球大合作通過聯防聯控才能最終戰勝疫情。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做好自己份內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時,還得跟其他國家一道形成合力,並且盡力幫助那些沒有能力和資源抗疫的國家。相關國際組織,比如二十國集團,甚至是聯合國安理會,在這一方面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領導作用。

美國當地時間3月9日,美股道瓊指數暴跌,觸發熔斷機制,圖為交易大廳現場。

QUESTION

直新聞:那世衛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之後,又會對全球的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毋庸諱言,由於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尤其是相關人員在全球範圍內的加速流動,的確會使得疫情全球大流行與經濟全球化之間形成相當負面的相互疊加效應,使得全球經濟遭受重大的衝擊。

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理解,一個方面,正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邊境與疆域隔閡,才使得這次疫情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在全球其他國家流行和蔓延開來了。而早在五百年前的黑死病,雖然導致了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慘劇,但由於當時並沒有實現經濟的全球化,這場大瘟疫的負面影響也就僅僅限於歐洲。

另外一個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後,各個國家為了對付這次疫情,就必然要採取封鎖國境、封城甚至是封鎖城市小區與農村村莊的極端做法,切斷相關的人流甚至是一部分的貨物交流。這樣一些措施,不僅與經濟全球化的措施是背道而馳的,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條的斷裂,更為極端的情況,還有可能會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暫時休克」。

而在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動力的情況下,這樣一種休克現象,無疑會對全球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和衝擊。比如中國最近兩個月的嚴厲抗疫措施,已經使得蘋果手機的生產供應鏈條出現了斷鏈的現象,而韓國三星等電子工廠的停產,則嚴重影響到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並因此而使得美國股市出現了近十多年以來極其罕見的慘烈下跌,國際油價甚至因此而出現了接近於崩盤的現象。

那麼人類應該如何來應對這樣一次全球性的疫情危機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經濟危機?我注意到,有個別不喜歡全球化的國家認為,這次疫情正好給人類提供了一個退出全球化或者說是逆全球化的機會,還有個別國家提出了所謂人跟中國經濟脫鉤的論斷。而在我個人看來,這些建議都是在請鬼抓藥單。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發展到現在,不僅已經徹底無法逆轉,而且當前人類面臨的經濟全球化導致疫情全球大流行,而疫情全球大流行又會嚴重衝擊到經濟全球化等等一系列連環套式的難題,最終還是要通過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的方式去加以解決。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比如在經濟全球化與產業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全球的醫療防護物資和防疫抗疫藥物,甚至包括小小的口罩,大多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假如徹底切斷全球化下的產業分工合作,尤其是實現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脫鉤,全球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立馬就會面臨著整個醫療防護體系坍塌的嚴峻問題。

相關焦點

  • 「逆全球化」來了
    導讀:儘管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但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讓各國更加重視本土供應商,但短期內受到各種因素的「掣肘」。「新世界」出現的條件已齊備。儘管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逆全球化」的擔憂就開始顯現,但基本處於邊緣位置。然而,在2016年川普上臺之後,「逆全球化」魅影再現,並在新冠衝擊之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 程亞文:「逆全球化」是個問錯了的問題
    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強化人們對「逆全球化」的擔憂。與「全球化」曾很長時間是中國學術輿論場的「熱詞」相對照,最近幾年「逆全球化」一詞開始在中國的學術刊物、大眾媒體中成為新「網紅」。不時有人憂心忡忡提起這樣的問題:世界已進入「逆全球化」時代,中國該如何應對?
  • 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全球治理落後於全球實踐致逆全球化達高峰
    新冠疫情給全球化帶來了哪些影響?中國加入RCEP,並作出了願意加入CPTPP的積極表態,意味著什麼?拜登若正式上臺,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哪些新變化?11月20日,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全球化智庫(CCG,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英美歐陸出現了新保守主義流變,對內右翼力量活躍並登上政治舞臺,反對左翼和社會福利化的新政;對外霸權主義升級,反對它所認為的「極權主義」國家以及「非民主」國家,並將社會變革視為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在全球範圍掀起保守主義浪潮。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
  • 人民日報:「逆全球化」開錯了方向
    並非所有人都能從全球化中直接受益,但如果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全球化,那顯然是搞錯了方向      墨西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改革報》的頭版,放了一張平安夜餐桌的照片:琳琅滿目的菜餚酒水旁邊,標註了同比去年的漲幅——火雞、豬腿、西紅柿、紅酒、義大利麵,分別上漲了38%、29%、
  • 範正利: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交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因而逆全球化的聲音幾乎伴隨整個全球化進程。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逆全球化的暗潮難以形成一支主流;畢竟,全球化才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中美關係的持續僵化,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一些國家提出要重塑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那麼,全球化商業邏輯便不得不面對逆全球化政治邏輯的挑戰。中國的快速崛起乃至復興之路得益於全球化,同時又為世界經濟做出卓越貢獻。中國改革開放正是順應彼時席捲而來的全球化大潮,抓住了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取得巨大成就。
  • 吸引外資,打破壁壘,中企為什麼要挑戰「逆全球化」,堅持走出去
    此時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在一些西方國家內,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逆全球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那麼逆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所以,在發達國家內,普通勞動者對全球化的態度由保守轉變為反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逆全球化。
  • 圍獵TikTok:逆全球化下的當代獵巫運動
    這三家公司,表面上毫無關係,實際也毫無關係,但如果放在同一個背景下,就具有了相同的時代特徵:逆全球化。本文就要聊聊這三家公司。國內對全球化的認知,源於中美貿易戰時的輿論戰,無非是造成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流失,貧富分化加劇。其實美國人對「全球化威脅」還有另一個擔心:跨國企業越來越大,成為超越政府的力量,威脅民眾的權利,比如隱私權。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逆全球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考慮,短、中、長期,不同時間維度下的不同主導變量的變化,我們認為,這種「逆全球化」或可能按照如下「四個階段」進行演繹:1)短期(3個月)以內:疫情是主導變量,逆全球化「暗流湧動」
  • 川普:疫情證明我的逆全球化政策是對的 美媒:這說明你一開始就錯了
    當地時間14日,川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的採訪時,通過列舉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美國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強調自己反對全球化的經濟政策是正確的。但是《政客》新聞網當日的報導卻表明,川普只是將疫情作為藉口,延續了他一貫的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 「ChineseVirus」的背後:逆全球化,丟掉幻想,把握最後的復興十年
    廢除全民醫保、逆全球化。所以川普的基本盤影響下,他能夠如何赤裸的用出這些政策,反而比假設是民主黨上任後的笑裡藏刀更直接一些。3 沒有絕對的無立場所以這些天看有些「公知」用一些特別中立甚至有偏向的論調為「Chinese Virus」辯護,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
  • 大摩華鑫基金:逆全球化趨勢下的電子產業鏈外遷
    目前智慧型手機產業鏈的全球化程度較高,從手機成品角度看,中國、東南亞目前為主要生產地,而其中製造端接近90%又依賴於中國,2019年中國生產智慧型手機12.27億部,在全球出貨量13.71億部中佔比89%。中國、歐洲、北美為主要消費地區,銷量佔比79%,其中大中華區佔比27%,亞太其他地區佔比24%,歐洲佔比17%,北美佔比11%。
  • 逆全球化浪潮下,我們將去往何處
    文/滄海一土狗引子最近幾年,世界一直不太平:社會分配問題越來越突出,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一些國家退出全球化的訴求很強烈,想把「本來屬於」他們的工作崗位拿回來,以解決本國社會階層撕裂的問題。
  • 劇匠訪談錄|劉和平:千破萬破,唯真不破
    就算如此,劉和平認為,影視是綜合藝術,不可預見的客觀因素還有很多,在生產過程中還需要綜合各方面的需求和條件進行劇本修改。譬如,拍攝《大明王朝1566》時,有一場戚繼光抗倭的海戰戲,受拍攝條件所限,無法完成劇本原定的內容。劉和平趕到現場,製片搬過來桌椅,他憑海臨風,根據實際情況,口述新劇本,花了一個小時將一場海戰改成了登陸戰。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編者按:2020年8月15日,在主題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機遇》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國際貿易論壇(2020)視頻會議上,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珠海市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教授做了題為《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的主旨演講。
  • 劉和平:蔡英文的抗疫成績皆因歪打正著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總共確診病例才400多例,這在最早暴發疫情的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來說,算是非常少的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臺灣還被美國捧成了所謂全球防疫抗疫的典範,並把它當成了支持臺灣加入世衛的理由。
  • 理性認識經濟全球化大邏輯大趨勢
    順應經濟全球化大邏輯大趨勢,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解決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問題、抓住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成為一項緊迫課題。  近年來,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沉渣泛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特別是此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國際交流和人員貿易往來受到阻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到重大衝擊。有人拋出「全球化已經終結」的論調,逆全球化思潮泛起。
  • 這些大事件,哪一件會是全球化的終結者?
    幾百年來,世界經濟有前行也有曲折,但全球化持續向前,在經濟、金融穩定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加劇了某些「逆全球化」的趨向,另一方面也讓世界看到了全球化發展的新動力(310328)。面對這場歷史性變局,中國應該怎麼做?
  • 劉和平:第三波疫情洶湧而至 香港有苦衷?
    直新聞:香港新冠疫情出現第三波大爆發,你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相關檢測結果顯示,香港這波疫情中,確診個案的基因排序,跟歐洲輸入個案的特徵高度相似。直新聞:一名曾經到過深圳羅湖區的港籍貨櫃車司機在香港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也一度引起了深圳方面的高度緊張。對此,你又怎麼看?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覺得,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給大家敲響了一記警鐘。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折射出全球合作意願下降,也反映了民粹主義在西方的崛起導致民族利己主義的膨脹。儘管如此,疫情並未阻滯全球化進程,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全球化新路徑成為對傳統進路遇到障礙的補償。疫情發生之後,網際網路課程、網絡會議方便快捷地把人們聯繫在一起,疫情事實上在促進全球化以另一種形式展開,那就是數據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