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清楚對外開放所帶來的益處。鄧小平時代如此,今天亦是如此。」11月21日,在以「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跨國公司的機遇」為主題的第三場平行研討會上,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發來視頻評價道。
羅奇說,開放無法在真空環境下發生,它主要依賴於一種雙向考量,即中國邀請外國參與其經濟的願意,以及世界讓中國參與世界市場的互惠做法。在當前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氛圍下,這一雙向考量面臨的挑戰,已遠遠超過了二十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他認為,多邊問題無法通過雙邊解決。在最大的壓力之下往往潛藏著最佳的機遇。講求規則的接觸框架,能夠給雙方都帶來裨益。
羅奇表示,開放戰略對中國、或是其他任何國家而言,必須成為共同參與的互惠機遇。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成功施行開放戰略。「中國提出更高水平的開放,務必敏銳地捕捉全球回應。只有相互信任取代猜疑,開放才能發揮實際作用。這殊為不易,但我們錯失良機將是遺憾。」
「我堅信,當我們在未來回望今天,這段時期是深入讀懂中國,讀懂中國所參與的世界的關鍵時期。」視頻最後,羅奇表示,通過參與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等此類論壇,相互交流意見和政策主張,才能抓住眼前的機遇。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姝泓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