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理「白色汙染」提供標準助力
《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報批稿徵求意見
本報訊 (記者徐 風)日前,《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報批稿徵求意見。這項標準是由全國食品直接接觸材料及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塑料製品分技術委員會組織相關單位成立標準起草工作組,在GB/T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
一次性餐飲具直接用於快餐行業,與百姓健康、環境安全息息相關。一次性餐飲具主要以塑料和紙為原料。據測算,全國一次性塑料餐具企業約2000多家,其中浙江700多家、廣東600多家。調查顯示,我國一次性餐飲具產能200-300萬噸,按50%生產負荷率測算,每年使用各類一次性餐飲具100-150萬噸左右。這些一次性餐飲具使用廢棄後除一小部分被回收再利用外,多數進入垃圾系統被填埋或焚燒,但也有極少數部分從密閉垃圾系統洩漏到環境中,並造成「白色汙染」。
據調查,目前市場上一次性餐飲具中,可降解的一次性餐飲具約佔10%,但隨著國家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實施,到2020年底,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預計到2020年底,可降解的一次性餐飲具的用量將迅速增加。
標準報批稿的有關資料顯示,《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是在《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的基礎上修訂的。可降解,是一次性餐飲具的趨勢,為什麼這項標準不是從頭做起?全國塑料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翁雲宣解釋說,本標準為GB/T 18006的系列標準的一部分,內容上主要部分代替GB/T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中的可降解餐飲具相關內容,原2009版中的非降解一次性餐飲具仍然執行。
降解性能是這項標準最重要的內容。徵求意見稿有「對單一成分材料和單一聚合物加工而成的材料,要求的生物分解率應≥60%」的表述,那麼其他40%的材料是否只能靠環境自然降解?這40%的材料都是什麼物質?是否對環境的危害要遠遠大於規定的生物分解率60%的比值?翁雲宣解釋說,本標準的降解性能規定相對生物分解率應≥90%,且材料中組分≥1%的有機成分的生物分解率應≥60%,規定要求高分子材料的有機碳被微生物能消化,並在生命代謝過程中轉化成二氧化碳等小分子對環境無害的物質,降解過程有機碳除了變成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質外,還有小部分有機碳會變成微生物死體(即變成肥料等產物中的一份子),也可能變成礦化無機鹽中的碳素的一部分。對單一化學結構的組分,一般認為其有機碳總量的60%被微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後,其長分子鏈基本已經斷裂變成小分子物質,雖然在試驗周期內總的有機碳沒有變成二氧化碳,但剩餘部分有機碳可能轉化成了微生物死體、礦化無機鹽中的碳素的一部分,這部分是堆肥組成部分,對環境是無害的。
標準的內容還包括消費者能夠判斷的外觀要求,包括正常色澤,不能有裂縫口及填裝缺陷,表面無油汙、塵土、黴變及其他異物,表面平整潔淨、質地均勻且無劃痕、皺摺、剝離、破裂、穿孔等,有顏色的餐飲具不能有明顯的變色、退色、顏色深淺不勻(有裝飾要求除外),餐飲具表面如有塗裝,塗裝面應無流掛、起皮、裂開、起泡等,不能有明顯的異物、起泡、模型缺陷、毛刺、膨脹及其他缺陷。還有結構要求,如容器與蓋應匹配以及使用性能要求,如在握捏等受力情況下是否變形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