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以個體為單位,每個人都會產生五個不同層面的需求,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感、個體情感的歸屬、不同個體間的尊重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這些需求裡面,生理需求是排在首位的,因此說明生理需求也是人非常重要的需求。
在網上有一個很熱點的話題,就是說所謂「佛系」的人,面對性的時候是怎樣的?
佛系之所以為佛系,是因為像佛一樣似乎任何事情都不能引起她們的重視,大多數時候佛系的人面對建議時都會說道:隨便、都好、無所謂這樣的回答。
在她們眼中,似乎沒有什麼是能引起她們過分關注的事情。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相信,這些佛系的人真的有這麼佛嗎?網友質疑,也許佛系的人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的隨性,但是如果將這個事情延伸到比較重要的事情上面,她們就不一定可以這麼佛了。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雖然在日常的時候佛系的很,可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時候,佛系的人也會焦慮,也會出現很多不同的情緒,如果沒有,那只能說明在她們心裡已經知道這個問題要如何去解決,並且自己能夠解決,這個時候佛系的人會繼續的佛,很淡定。
網友再次發問:如果佛系的人在性需求上面,也可以佛系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佛系的人其實與常人一樣,對性生活同樣需求,只是大多數時候,佛系的人沒有表現出來而已,畢竟性生活是屬於一件非常隱私的事情。
人的精神和肉體是兩種不同的體系,內心的情感可以驅使行動,而肉體只是表面的行為。有時候即使肉體表現得很渴求,但是心靈或許依舊是非常的淡然。
所以就佛系的人而言,或許她們更早就知道,在生理上的快感、需求性,並非是自己內心和精神上的需求。而她們所要追求的也是一種身心一體的,而並不僅僅是為了發洩身體的需求。
對於絕大多數個體而言,如果外在表現出來的是那種活波開朗型,那內在就一定是那種很安靜沉穩的的個性。與之相反的,如果外界是很安靜的個性,可能內心住著一隻小鳥,非常的熱鬧。
人的各種欲望是難以滿足的,就算目前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在之後也會出現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級的需求,這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特點,否則失去更高級追求的個體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生理需求的「性」,在某一個階段不可或缺
性就是人的一種生理需求,這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即使再佛系的人也是同樣具有性需要的。然而我們面對性需求,不必態度太過牴觸,因為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為了繁衍的。因此性變得不可缺失。
但是雖然除了性以外,其他更高級的需求,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他的需求會比性更高級一點,滿足了那些需求,也是在提升自我的過程。
人不能追求太敷衍的東西,不然很容易就喪失了自我,這樣是不正確的。其實我們應該直面的去面對自己所有的需求,因為每個需求都與身體的本能具有一定的關係,而這種本能是抗拒不論的。
舉個例子:
小美非常的懶散,但她就是很佛系,對很多東西都覺得不感興趣,本來以為小美對愛情也不會抱有任何的幻想,小美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有天小美忽然對一個男孩子心動以後,這種感覺就變了,她內心的渴望變得開始多起來,由暗戀到明戀再到成為男友,小美在裡面經歷了很多的自我感受,後來在與男友發生關係的時候,幾乎也全部都是本能。
這種本能是即使不並不知道要做什麼,但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並且在那個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中,自己是處於快樂的那一方。
後來小美和男友結婚以後,這種性需求得到了升華,兩人的單獨親密似乎還加入了更高級的情感,為了生孩子而努力,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兩人依舊是享受彼此的,而且也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於是就有了小寶寶的到來。
總結:生理需求的性,在某一個階段是不可或缺的。還有就是比性更高級的需求,總是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的得到了滿足,因此勇敢地面對這些需求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