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幫助解決太空中的生理需要?

2020-12-15 科學小哨

在太空有生理需要怎麼辦?這似乎是一個尷尬的問題,但不能總迴避!在太空中待得最久的男性太空人是克裡卡列夫,總時間達到803天。呆得最久的女性太空人是克裡斯蒂娜·科赫,她在太空中連續待了328天。這麼漫長的時間,無論是在物慾橫流的地面還是在廣闊寂寥的太空,大多數人都會有生理需要,這時,太空人通常會怎麼辦呢?

興趣會有一定缺失

失重環境會讓人噁心、嘔吐、頭痛和厭食,就像很多人暈車的那種感覺,當然比它要更強烈些。 且工作環境狹小,外面漆黑一片,工作內容繁多,人的心理上通常會緊張壓抑,甚至煩躁不安,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會有太大的生理需要。如果呆的時間夠久,太空人非常適應了太空生活,這時候需求會慢慢增長,不過這時候離完成任務、回到地面也不遠了。

太空沒有「那種」生活

駐留空間站是人類的一項偉大成就,但是很多方面並不完善。雖然太空人經過嚴格的訓練,但依舊會有生理需要。如果幾年時間都得不到慰藉,會對人的生殖泌尿系統產生一定危害。

讓很多人都抱有好奇心的是太空x 行為,然而至今這種試驗在太空中都沒有進行過。在微重力的環境下太空人們很難完成這種高難度的行為。

雖然人類經過一定訓練,可以有效減少這方面需求。但是要想殖民太空,必須提早打破這方面的思想負擔,儘快探索出屬於太空場景的一套繁殖流程。不僅要符合人類欲望的需求,更要是基於科學而非偏見的解決方案。

機器人

加拿大的一位心理學建議用機器人來代替異形,幫助解決太空人在太空的生理需要。這種專門的機器人被稱為「erobots」。這位心理學家還擬定了製作機器人的一份材料清單。

「erobots」會是一個人工智慧型機器人,它的功能不僅在於性,還攜有VR設備,幫助讀懂太空人的準確需求,監控他們的身體健康,甚至還會提供感情慰藉,通過智慧交流幫助太空人擺脫孤單感。

很多國家已經在地面模擬過失重環境下這方面的行為,但是離太空實踐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說到底,還是因為太空技術有待進步、太空艙的環境和設備有待改善,只有提升了這些方面,才能讓人類比較放鬆地進行這類有意義的行為。

相關焦點

  • 太空中想親熱怎麼辦?性愛機器人能幫人類解決問題嗎
    如果在漫長的太空旅行中有了性需求該怎麼辦?或許,攜帶性愛機器人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為了探索太空和殖民外星球,我們需要克服禁忌,考慮太空人的需求和願望,並提供基於科學而不是傳統道德的具體、現實的解決方案。人類能在小群體和與世隔絕的封閉環境中正常生活與執行任務嗎?人類能應付有限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和性需求嗎?
  • 太空中想親熱怎麼辦?性愛機器人或解決這一問題
    [摘編:澎湃新聞]王耀南院士領導下多款醫療機器人成功研發▲▲▲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王耀南領導的湖南大學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加快科技攻關,研發了面向病患的雙臂協作輔助診療機器人
  • 長期單身的人是怎麼解決心理需要的?比生理需求容易多了
    長期單身的人,更關注的不應該是生理需求嗎?因為心理需要太容易解決了。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生理和安全兩個低層次需求,對於長期單身的人來說,問題不大,無非就是性需求和財產安全問題相對比較大一點。
  • 深圳富士康廠旁設矽膠娃娃體驗館,老闆回應:底線是解決生理需要
    孔老夫子曾言:食色性也,每個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著必要的生理需求,而對於這些在工廠裡的大部分適齡未婚男青年而言,如何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中國法律規定,有償的性服務和性交易是違反法律的,而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進行的地下性交易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也有不少遭到嫖娼反遭仙人跳和「性病感染」和案例。
  • 這次載人飛船不載人,專載機器人!俄機器人「費奧多爾」將入太空
    這次太空任務將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機器人取代飛船指揮官的位子,執行飛行。這位太空機器人將全程監測、實時報告無人駕駛發射、飛行狀況,直至對接國際空間站的全過程。
  • 山東馳勝太空戰士機器人
    1.炫酷的太空戰士造型,增加頭部輪廓,整體造型更像機器人,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增加小朋友的玩耍欲望。對戰功能讓小朋友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近,很多小朋友、家長結伴帶小朋友來消費。2.後背顯示屏,可以為客戶創造另外一種盈利方式,可進行廣告位招商。3.全國首創語音操空,不用任何操作動作,用語音就可以操作太空戰士的前進、後退和發射。
  • 研究表明,太空生活會對大腦產生持續性的生理效應
    太空探索將改變人類社會,但科學家們開始發現,它同樣會以某種方式改變人體。在周一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表示在微重力環境下人體發生的改變可能在返回地球後仍然持續數月之久,特別是大腦中所發生的變化。圖解:微重力環境下的太空人。
  •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人太空操作
    劇NASA報導:美國宇航局的機器人加油任務3(RRM3)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第二組機器人工具操作,展示了傳輸低溫流體的關鍵技術,這些流體被用作冷卻劑、推進劑或在軌道上的生命支持系統。這些技術在延長太空飛行器壽命和促進月球和火星探測方面具有應用。
  • 《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會成為現實嗎?
    一說起太空 AI,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這樣的角色嗎?實際上,早在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科幻小說就已經大膽提出了在太空中使用 AI 的想法。差強人意的是,目前我們的太空 AI 技術還未成熟。不過人類確實需要太空 AI 的幫助,因為太空中充滿挑戰,許多太空任務對精確度要求極高,僅憑人類難以實現。
  • 為什麼科學家要在太空中培育人體器官?
    人們在太空環境下,零重力可能會影響人體器官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太空實驗頗有價值,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生物科學的新視角去探索人體組織的生長之謎。例如:一個人造腎臟需要特定結構或者支架來供給腎臟細胞生長。的確,這種策略有助於人體組織在早期階段形成,但長期來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工合成支架或者錯誤的結構會產生終極免疫反應。相比之下,在失重條件下,細胞可以自由組織成正確的三維結構,而不需要支架基質。
  • 看霽達康復的康復機器人如何幫助中風患者
    此外,中風還為患者和家庭帶來長期的負擔,10%有嚴重殘疾的患者需要長期護理;30%的患者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起居;60%的患者社交活動或戶外活動受限。不僅如此,患者腦中風後,還會出現各種功能障礙,如偏癱等運動功能障礙;記憶力下降、反應慢的認知功能障礙;說話困難、發音含糊的言語功能障礙;喝水嗆咳、食物下咽困難的吞咽功能障礙等。
  • 太空機器人動作遊戲《戰爭鬥士》戰鬥視頻
    由Drakhar Dev開發的新作太空機器人動作類型遊戲 視頻原址   在《戰爭鬥士》中,玩家需要操控名叫「War Techs」的巨大機械體來進行戰鬥。從公布的視頻看來,本作是一款特效非常華麗的動作遊戲。
  • ...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商業採礦機器人
    在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6日籤署太空資源行政命令,美國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開採月球及小行星資源的大背景下,起源太空是目前這場太空資源爭霸賽中唯一一家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如何在悲觀和樂觀中達到平衡,客觀看待行業發展階段,是身處其中每個企業需要修煉的內容。起源太空認為,如果能引領行業第一個實現在軌採礦驗證,就能迎來真正的行業曙光。今年11月,起源太空即將發射NEO-01太空採礦機器人,對飛行器軌道機動、模擬小天體捕獲控制、智能飛行器識別與控制等多個功能進行驗證和展示。這將是國際上第一個商業公司製作的太空採礦機器人,對太空資源開採行業具有裡程碑意義。
  • 俄羅斯向空間站運送人形機器人,將進行太空任務測試
    聯盟-FG 從 2001 年開始投入使用,至今 65 次發射中僅失敗了 1 次。不過由於各種原因,這款火箭將被替換,從 2020 年開始,俄羅斯將改用聯盟號-2.1a 火箭來執行載人航天任務,在地球與國際空間站之間接送各國的太空人。更換火箭的主要原因就是聯盟號-FG 火箭用完了。該火箭的部分控制系統由烏克蘭提供,但在 2014 年後,兩國關係緊張導致雙方暫停了在太空領域的合作。
  • KUKAC2老機器人調試工作,幫助客戶解決了擺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及PLC自動化應用,ID:ZS189430478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近日參加了C2老機器人的調試工作,幫助客戶解決了擺臂的停擺問題.
  • 印度要送機器人上太空:與俄機器人有「親緣關係」?
    中新網1月19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18日報導,俄羅斯駐印度大使尼古拉·庫達舍夫表示,印度打算送上太空的人形機器人,與此前俄羅斯「費奧多爾」有「親緣關係」。據《印度報》早前報導,印度打算在載人發射前進行兩次無人發射任務,讓人形機器人代替太空人升空。這兩次無人發射可能會分別在2020和2021年進行。庫達舍夫指出:「我知道,印度航天計劃的主要部分,是為準備落實『加岡揚』(Gaganyaan)任務進行的無人飛行。飛船將搭載某個人形機器人。」
  • 他去世了,我們才知道《2001太空漫遊》中機器人哈爾是他配音的
    據外媒報導,曾在《2001太空漫遊》中為高科技電腦哈爾配音的加拿大演員道格拉斯·雷恩去世,享年90歲。1968年由庫布裡克執導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早已經被列入經典的範疇。片中那艘太空船是被一個叫「哈爾」的9000型電腦控制,它的智力水平與人類不相上下,能夠與人類對話,但同時也具備人類性格中惡的一面。它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很抱歉,我恐怕我不能那麼做。」而道格拉斯·雷恩就用他的聲音,讓觀眾記住了這句話。
  • 太空沒GPS迷路怎麼辦?脈衝星「宇宙燈塔」或幫助太空人遨遊太空
    圖片來源:NASA幾個世紀以來,水手們靠夜空中的星星或者燈塔在海上航行。但一旦人類過渡到在太空旅行和生活,這個等式就改變了。這就是為什麼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用於深空旅行的GPS替代品。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利用國際空間站開發基於脈衝的導航系統,利用這些宇宙燈塔,在美國宇航局的阿爾特彌斯(Artemis)計劃的月球之旅和未來的人類火星任務中,為導航提供幫助。脈衝星,或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是恆星發生爆炸形成超新星後所遺留下來的密核。
  • 科學家正研發能感知人類情感AI機器人,緩解太空太空人壓力
    1月16日消息:太空人長期呆在太空環境不僅對身體有很大的挑戰,要忍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報導,科學家們正致力於通過創造「一個能夠感知人類情感並以同理心回應的人工智慧助手」來緩解太空人面臨的上述挑戰。
  • Hello,我們是航天機器人
    和 Kirobo 功能類似的,還有 2018 年飛抵國際空間站,由歐美聯合開發的太空人工智慧機器人 Cimon。這個健身球形狀的機器人看上去其貌不揚,卻是一個會飛的智能神器,不僅可以在空間站裡自由漂浮飛行,而且能通過識別面部表情、情緒、聲音等,跟航天員互動,幫助航天員處理多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