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潘麗娟8月26日報導:月初,第一批10噸湄潭香蔥運抵上海江橋農貿批發市場。「供貨商們看到是貴州來的香蔥,都很好奇地圍上來,一個多小時這批就被訂購完了。」黃家壩街道官堰居黨總支書記李洪剛說道,他親自押運這批產自湄潭縣官堰香蔥基地的「貴州小蔥」來上海,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還很興奮。
「小香蔥也有大學問。」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幹部、湄潭縣委常委、副縣長孟焱感嘆道。遵義市湄潭縣,「這是個最不像貴州的貴州縣」,這裡有著貴州山區少有的連片平原耕地,桃花江流過、水資源豐沛,物產豐富。
當上海援黔幹部來選擇打入上海市場的特色產品時,沒有選擇當地已成規模氣候的茶葉,而是看中了用清澈透亮的桃花江灌溉的湄潭香蔥。「上海人喜歡的小香蔥,目前市場上都是雲南產的,但這裡的香蔥蔥白短、色面好、香味濃。」孟焱介紹道。
李洪剛對上海乾部對香蔥品質的要求之「苛刻」印象深刻,「上海等大城市對農產品品相、品質要求較高,有不少是湄潭農民們沒料到的,從基地源頭開始把控,比如說,過去我們噴灑農藥會在蔥葉表面形成一層肉眼看不出的藍粉,但上海的幹部會用紙巾擦葉片,有農藥殘留的一定不讓進入市場。」李洪剛說。
而為了確保新鮮香蔥能銷往東部大城市,上海撥出270萬元幫扶資金給新建兩個香蔥交易市場及一棟製冰廠。而當這個模式成熟後,「冷鏈」能用在更多農產品走出湄潭、走出貴州。「我們的目標是香蔥明年增產,在上海最缺綠葉菜的時候也能穩定供應。」孟焱說。擴大種植面積,當地群眾一開始並不願意,擔心賣不出去,然而現在看到湄潭香蔥已經能銷往重慶、深圳、上海這些大城市,打消了他們的憂慮。
在這片基地,一年能產三季香蔥,每一季每畝蔥田的效益達到兩萬元,比過去種普通作物的收入增長四倍多,輻射帶動1100餘戶種植香蔥,解決了搬遷戶及農戶200餘人的就業問題、增加收入。
不僅是種植戶,拔蔥、理蔥、洗蔥等工序,就讓附近異地扶貧搬遷基地的婦女和老人有了增收機會,「洗一斤蔥幾毛錢,洗一天蔥,能賺幾十上百。」在桃花江畔洗蔥的阿婆樂呵呵地說。
桃花江水還灌溉著上千畝上海援建的稻+N示範基地,其所在的魚泉街道位於桃花江旅遊健康示範基地的核心區域,稻+N綜合種養基地的稻蝦基地是由上海幫扶資金400萬元建成,產權歸屬於魚合居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引進貴州飄香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民在稻田綜合種養提高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如今,從這裡銷往北京、上海的蝦稻米要十元一斤,為什麼能賣這麼貴?這裡生產的是無農藥綠色優質米,底氣就是這麼足。「不能破壞當地原生態,當然就不允許使用化肥,所以是無公害食品。」飄香谷公司總經理紀鎮劍說。
魚合居氣候宜人,四周稻田環繞,田間清泉流淌。稻蝦共生是一種複合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稻田綜合養蝦,既能改善水稻生長條件,使水稻增產,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讓一田生「兩金」。
「生態米畝產量可達450斤,每斤10元,每畝產值4500元;每畝產蝦300斤,市場價25元每斤,畝產值在7500元左右。」望著眼前大片大片的「高效田」,陳守東算起了豐收帳。
而這一綠色生態高效循環模式,也讓生產的風險降低——每畝地能產稻米450斤,小龍蝦也能達到300斤,即便其中一樣當年收成不好,也有另一樣保底。小龍蝦目前銷往周邊遵義市區、貴陽、重慶等地。「現在發展稻蝦共生項目,產值比常規種植水稻每畝增加8000多元。」魚泉街道黨委書記陳守東自信滿滿地說。
今年在上海援黔幹部的牽線搭橋下,楊浦區商貿集團與該公司籤訂50畝生態米的訂單,屆時23000餘斤生態米將運往上海,上海市民能嘗到湄潭米香。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潘麗娟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