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餐桌上的香蔥和蝦稻生態米 以後可能來自湄潭縣桃花江畔

2020-12-05 上海熱線

  東方網記者潘麗娟8月26日報導:月初,第一批10噸湄潭香蔥運抵上海江橋農貿批發市場。「供貨商們看到是貴州來的香蔥,都很好奇地圍上來,一個多小時這批就被訂購完了。」黃家壩街道官堰居黨總支書記李洪剛說道,他親自押運這批產自湄潭縣官堰香蔥基地的「貴州小蔥」來上海,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還很興奮。

  「小香蔥也有大學問。」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幹部、湄潭縣委常委、副縣長孟焱感嘆道。遵義市湄潭縣,「這是個最不像貴州的貴州縣」,這裡有著貴州山區少有的連片平原耕地,桃花江流過、水資源豐沛,物產豐富。

  當上海援黔幹部來選擇打入上海市場的特色產品時,沒有選擇當地已成規模氣候的茶葉,而是看中了用清澈透亮的桃花江灌溉的湄潭香蔥。「上海人喜歡的小香蔥,目前市場上都是雲南產的,但這裡的香蔥蔥白短、色面好、香味濃。」孟焱介紹道。

  李洪剛對上海乾部對香蔥品質的要求之「苛刻」印象深刻,「上海等大城市對農產品品相、品質要求較高,有不少是湄潭農民們沒料到的,從基地源頭開始把控,比如說,過去我們噴灑農藥會在蔥葉表面形成一層肉眼看不出的藍粉,但上海的幹部會用紙巾擦葉片,有農藥殘留的一定不讓進入市場。」李洪剛說。

  而為了確保新鮮香蔥能銷往東部大城市,上海撥出270萬元幫扶資金給新建兩個香蔥交易市場及一棟製冰廠。而當這個模式成熟後,「冷鏈」能用在更多農產品走出湄潭、走出貴州。「我們的目標是香蔥明年增產,在上海最缺綠葉菜的時候也能穩定供應。」孟焱說。擴大種植面積,當地群眾一開始並不願意,擔心賣不出去,然而現在看到湄潭香蔥已經能銷往重慶、深圳、上海這些大城市,打消了他們的憂慮。

  在這片基地,一年能產三季香蔥,每一季每畝蔥田的效益達到兩萬元,比過去種普通作物的收入增長四倍多,輻射帶動1100餘戶種植香蔥,解決了搬遷戶及農戶200餘人的就業問題、增加收入。

  不僅是種植戶,拔蔥、理蔥、洗蔥等工序,就讓附近異地扶貧搬遷基地的婦女和老人有了增收機會,「洗一斤蔥幾毛錢,洗一天蔥,能賺幾十上百。」在桃花江畔洗蔥的阿婆樂呵呵地說。

  桃花江水還灌溉著上千畝上海援建的稻+N示範基地,其所在的魚泉街道位於桃花江旅遊健康示範基地的核心區域,稻+N綜合種養基地的稻蝦基地是由上海幫扶資金400萬元建成,產權歸屬於魚合居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引進貴州飄香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民在稻田綜合種養提高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如今,從這裡銷往北京、上海的蝦稻米要十元一斤,為什麼能賣這麼貴?這裡生產的是無農藥綠色優質米,底氣就是這麼足。「不能破壞當地原生態,當然就不允許使用化肥,所以是無公害食品。」飄香谷公司總經理紀鎮劍說。

  魚合居氣候宜人,四周稻田環繞,田間清泉流淌。稻蝦共生是一種複合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稻田綜合養蝦,既能改善水稻生長條件,使水稻增產,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讓一田生「兩金」。

  「生態米畝產量可達450斤,每斤10元,每畝產值4500元;每畝產蝦300斤,市場價25元每斤,畝產值在7500元左右。」望著眼前大片大片的「高效田」,陳守東算起了豐收帳。

  而這一綠色生態高效循環模式,也讓生產的風險降低——每畝地能產稻米450斤,小龍蝦也能達到300斤,即便其中一樣當年收成不好,也有另一樣保底。小龍蝦目前銷往周邊遵義市區、貴陽、重慶等地。「現在發展稻蝦共生項目,產值比常規種植水稻每畝增加8000多元。」魚泉街道黨委書記陳守東自信滿滿地說。

  今年在上海援黔幹部的牽線搭橋下,楊浦區商貿集團與該公司籤訂50畝生態米的訂單,屆時23000餘斤生態米將運往上海,上海市民能嘗到湄潭米香。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潘麗娟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西秀區東屯壩區:生態漁業「稻+N」模式助農增收
    「稻+N」生態農業基地據東屯鄉農業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蔡志春介紹,2018年,東屯鄉引進了安順市屯稻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連片流轉東屯核心壩區1760餘畝水田,採取「稻+N」生態種養殖模式,引進種植優質稻米品種進行試種植。
  • 小香蔥成就大產業 2萬餘斤官堰香蔥首次入滬銷售
    新民晚報訊(記者張鈺芸)昨天上午,2萬餘斤官堰香蔥從產地出發,經過26個小時的車程,將於今晚抵達上海江橋批發市場,並在明天早上開始銷售。這是官堰香蔥首次進入上海市場,也是「黔貨出山」助力消費扶貧的又一個成果。
  • 最近火了的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 背後有上海高校團隊的智慧
    在這片佔地3600畝的觀光園,魚、蝦、蟹、鴨遊弋其間,現代農業和旅遊業結合玩出了新花樣,原來的「大白灘」鹽鹼地變身「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還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少為人知的是,稻漁空間生態休閒觀光園也包含了滬上高校團隊的智慧——採用了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管衛兵開發的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
  • 湖北10縣市推廣「蝦稻土憨巴」綜合種養
    原標題:湖北 10縣市推廣「蝦稻土憨巴」綜合種養   長江禁捕後怎麼讓百姓吃到人工飼養的江鮮?小龍蝦該怎麼養?
  • 湄潭:種植小香蔥,日子撲鼻香!
    近日,在湄潭縣黃家壩街道官堰壩區香蔥種植基地裡,濃濃的香蔥味撲鼻而來,綠油油的香蔥鋪滿田間地頭,尤為壯觀。幾十名村民在地裡忙碌著,採摘,整理,打捆,井然有序,忙而不亂。據村民介紹,他們每人每天都要採摘100多斤香蔥,才能滿足每天的訂單需求。
  • 梅雨對盱眙「稻中蝦」的影響及生產建議
    一稻三蝦氣象服務情報(2020年)第(9)期江蘇盱眙縣位於淮河下遊,洪澤湖南岸,水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聞名的「龍蝦之都」,近年來該縣本著「生態優先、綠色富民」的原則,大力推廣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模式,至2020年全縣60%稻田實行蝦稻共作,並在江蘇全省率先推廣「一稻三蝦」生產技術規程,促進了蝦稻共作生產發展。
  • 蝦鄉潛江巧打「農村電商牌」
    2010年,在「連做」基礎上當地又創新出「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變 「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20年來,潛江市始終圍繞一隻蝦、一袋米做文章,打造出潛江蝦稻價值千億元的全產業鏈。全市已形成集科研示範、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等於一體的蝦稻產業化格局,潛江也成為了「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和「中國蝦稻之鄉」。
  • 神農緣沈少平 培育出"豐森緣"芭茅稻 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時勢造英雄,湖南神農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專注於從「農田到餐桌」全程食品安全,力爭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秸桿身高1.5-1.7米巨型稻,稻秸稈打包成青貯飼料,一噸可以賣三四百元,真正實現了一畝多收,增加了經濟效益。豐森緣一號芭茅稻改變了現代水稻育種技術糧食增產和品質改良。
  • 詩文典講詩詞—《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可愛深紅愛淺紅的桃花~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他一個人沿著錦江散步,一邊走一邊欣賞著周圍的美景,江邊的花都開了,一朵比一朵漂亮,杜甫看完這朵,發現下一朵更漂亮,走著走著就忘記了看路,一下撞到了路邊一個建築上,把他撞得頭暈眼花,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座佛塔。杜甫也走累了,乾脆坐在塔下休息,看著塔前向東流淌的錦江水,曬著和暖的陽光,吹著微風,真是太舒服了,「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杜甫感覺都快睡著了。
  • 周黑鴨聚一蝦、萊克、華山、福娃、蝦皇、潛網電商眾多蝦企匯聚一...
    這場由中國漁業協會、中國烹飪協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糧油學會、潛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球蝦稻產業盛會將歷時4天,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20多萬名業界人士、專家、市民參與。中國蝦谷與京東電商平臺展開全面合作中國蝦谷網實施B2B、B2C和線上線下(O2O2)結合模式。「線上平臺訂購、線下市場配送」。線下實體市場保障小龍蝦收購和配送,線上平臺保障小龍蝦迅速走向全國、賣向世界。
  • 稻熟粒滿,軟糯彈牙!華東師大在崇明橫沙種「幸福生態米」大獲豐收
    改良田裡滿目金黃,稻浪飄香,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稻稈……今天,華東師大官宣,該校科研團隊在崇明橫沙島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態米」稻熟粒滿。「這大米煮出來,軟糯彈牙!」領銜科學家鄧泓自豪地說,「近30畝改良效果明顯的示範地,平均畝產超過800斤,收穫稻穀約25000斤。」
  • 匯聚潛江蝦城 織夢中國蝦谷
    往回首,「蝦稻共作」立今朝2020年,是潛江探索「蝦稻共作」之路的第二十個年頭,二十年前,融合了潛江人民智慧的結晶的全新的蝦稻連作生態養殖模式成功的誕生在江漢平原,潛江人民及政府對它細心呵護、創新培養和嚴格管理讓它不斷的茁壯成長。
  •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養殖小龍蝦的稻田,外圍是小龍蝦出沒的水溝張金燦介紹,蝦稻田是在稻田外圍挖了一圈環溝,環溝大概深達1.5至2米,寬達4至6米,環溝能為小龍蝦提供生存和棲息的場所。所以,從生態和農業的角度來講,這是雙豐收的。
  • 唐詩三百首之江畔獨步尋花,陽春三月踏春之桃花一簇開無主
    三月桃花開,村前屋後幾樹桃花開得正豔,記錄下來,供大家欣賞.朵朵桃花豔,該有美人來如此美豔的桃花配上讚美它們的詩,那就更好了.江畔獨步尋花作者:杜甫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因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上海種出了比日本「越光米」更好的大米,還有這些好吃的大米品牌
    在上海市科技興農種業項目支持下,上海農科種子種苗有限公司已進行「申優26」的制種和市場開發,今年上海郊區制種面積近3000畝,旨在進一步普及推廣這一新品種大米。其中,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進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種業市場開發,光明米業聯合安徽光明槐祥工貿集團、上海金豐裕米業有限公司將進行米業全產業鏈的長三角市場開發。
  • 潛江龍蝦正乘著電子商務的東風起航,「爬」進八方賓客餐桌
    養殖戶在確保防護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蝦稻共作繁養分離生產,科學合理開展蝦稻共作立體綜合生態模式生產。為解決農產品進城等難題,潛江市統籌整合2億元專項資金對蝦稻加工、物流銷售等相關企業進行扶持,並開通收蝦專線,引導企業按線路進村收蝦。一時間,小龍蝦重回「團寵」身份。
  • 湖北小龍蝦「霸屏回歸」,引發各地蝦兵蝦將各顯神通
    有網友在微博上「大放厥詞」。而事實也真的差不多如此,雖然不至於小龍蝦真的滅門,但小龍蝦的售出數據卻著實讓人吃驚。,螞蝦街就變得人山人海,人們在這裡可以自由挑選鮮活的螞蝦,然後烹飪,據統計,2018年安徽的小龍蝦養殖量以248萬畝居全國第二;稻田,淨水,湖南就是小龍蝦的養殖天堂,湖南幾乎各個地市都養殖小龍蝦,並且均採用「蝦稻輪作」的模式,2018年湖南的小龍蝦養殖面積已達240萬畝,居全國第三;小龍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成了江蘇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到90年代
  • 記者手記:跟著稻農去買米
    新華社瀋陽4月15日電題:記者手記:跟著稻農去買米新華社記者鄒明仲稻農可成家種的稻子,沒有一粒自己留下,去年秋天統統賣給了離村不遠的水稻加工廠。最近這些年,他和村民們像城裡人一樣買米吃,缺米了就去附近的那家廠子買回一些。4月中旬的瀋陽清晨,年過六旬的可成家套上一身絨衣,戴上鴨舌帽,騎上農用三輪車,從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單家村出發,沿著鄉間小路,10多分鐘的工夫就來到了水稻加工廠。大院裡,空中飄著稻殼屑。
  • 這隻龍蝦來自潛江
    「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蝦稻之鄉」「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一定是特別的緣分,才讓一座城、一隻蝦一路走來成為了一家人。  「潛江龍蝦產業起步於2001年。18年來,我們以一隻蝦、一袋米為抓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 浙江北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業盛典 饗品匯農社電商平臺上線發布會...
    浙江北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悔首先致辭,他表示,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還不夠強,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今年是我們國家全面決勝小康的收官之年,老百姓生活富裕了食品安全更受重視;這幾年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無限可能,三者的契合為搭建綠色安全農產品的線上直供平臺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他對饗品匯農社電商平臺上線給予厚望,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