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田裡滿目金黃,稻浪飄香,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稻稈……今天,華東師大官宣,該校科研團隊在崇明橫沙島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態米」稻熟粒滿。
「這大米煮出來,軟糯彈牙!」領銜科學家鄧泓自豪地說,「近30畝改良效果明顯的示範地,平均畝產超過800斤,收穫稻穀約25000斤。」
「幸福生態米」是華東師大在促淤圈圍區開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改良田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比對照田增產最高達到128%。
和對口黨建結對幫扶單位橫沙東浜村村民慶祝豐收
生態修復土壤孕育活性
橫沙東灘圈圍總面積約16萬畝,是崇明生態島建設和農業發展的重要儲備資源,但這些新生陸地的土壤來源於河口淤泥,質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機質及養分較低,並存在一定程度的鹽漬化問題,急需尋求快速的改良方案。
華東師大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鄧泓副教授領銜的生態修復創新團隊通過實施改良方案,提升試驗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漸恢復,且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輕,農藥的使用量少。
在改良示範中,他們還設計了農田排水的稻田內循環,將面源汙染轉化為稻米生產的養分,為減少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提供了綠色解決方案。收穫的稻米經過權威機構檢測,未檢出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遠低於我國食品安全限值。
▼左為對照田,右為改良田
7月18日
9月18日
11月4日
通過科技提升農田土壤質量和農業產出是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從去年開始,這支曾獲得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創新團隊在上海市科委和崇明高峰學科的支持下,聯合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儲備中心,在橫沙開展鹽鹼土壤的改良示範,通過有機肥、新型礦物質提取液和微生物菌劑的聯合作用實現橫沙圈圍區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達良俊、鄧泓、陳雪初、宋坤、周小奇、張秋卓等組成的中青年科學家團隊,接連獲得上海市教委IV類高峰學科「島嶼大氣與生態」2019年重點研發項目,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幸福之花」先導研究基金項目的支持。
改良田長勢明顯優於對照田
今年6月起,團隊開展了新一輪的示範研究,希望通過比較不同土壤改良劑的改良效果,以篩選出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改良方案。
研究中設置了5種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畝,同時設置了5畝對照田,試驗的稻米品種也選擇了上海居民偏愛的粳稻。 6月12日,完成翻地、平整、施肥等前期工作;6月17日,播種水稻;6月底至10月底,耕作種植、田間管理、周期採樣……
2020年9月18日水稻植株對比
2020年11月4日水稻植株對比 在改良過程中,研究人員對水稻生長、葉片葉綠素含量及土壤的pH值、鹽漬化程度和各類酶活性等指標的變化進行連續監測,並將在實驗結束後進一步比較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態質量。
「直觀可見的是,改良田水稻長勢明顯優於對照田。不同配方之間也有顯著差異。通過土壤改良,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相對於未改良對照田土壤,提高了16%—128%。」鄧泓說,改良田種植的水稻,莖、葉更為挺拔茂盛,株形明顯優於對照田,且稻穗下垂,穗粒更為飽滿。
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科研價值
「收穫沉甸甸的稻穀,豐收景象真讓人興奮。」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婕表示,科研團隊不僅在生態環境基礎科研領域顯山露水,也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價值。
這片改良示範地由崇明東浜村村民們協作種植。據劉婕介紹,橫沙東浜村是華東師大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科技處與崇明區對口黨建結對幫扶單位,該村毗鄰示範樣地,土壤改良項目的實施得到了村委會的支持,黨建引領科研產業合作,也讓學生們一下子就扎進了田間地頭。
「半年來,我記錄著水稻從種子到穗粒的每一個生長階段,每一道田埂我都用腳步來丈量。」2019級專業碩士陳思南在鄧泓的指導下全程參與了研究,也以此作為她的論文主題。陳思南至今記得第一次下田採土樣,弄得滿身是泥。
如今看到原本貧瘠的土地變成金色的稻田,作為這個項目的記錄者和參與者,她感到很欣喜,「尤其是嘗到自己參與的試驗田種出來的米飯時,滿心都是甜絲絲的成就感。」
>
明年,研究團隊將應用自主研發的促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菌劑,結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橫沙新生地開展進一步的改良研究,形成華東師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土壤改良產品和改良方案。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