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妮妮
現在的孩子學藝術好像班的越來越普遍了,有的孩子因為文化課成績不是很好,所以家裡就給孩子另找出路,而這其中最多的就是讓孩子學藝術。
不過在很多人眼裡,學藝術的孩子雖然比以往多了,但仍然不是一件這麼容易的事,尤其很多老一輩人更會認為,那些學藝術的同學都得是家裡有錢,有背景才能支持孩子學的。
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誤區呢?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藝術生家裡都是有錢有背景,又或者是說學藝術的都得是有錢有背景的?
其實像這樣的事情並不少,最近就有聽我一個在藝術類學校的朋友說起一件這樣的事,他們班上的一位同學在跟其他同學一起出去吃飯。
等到後來結帳的時候,其他同學都慫恿這個藝術生同學買單,多次之後明確拒絕結帳請客,結果被他的同學說成小氣,這讓這個同學也非常難受,非常無奈。
難道學藝術的家裡面就一定很有錢有背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網上做了一份相應的調查,發現其實學藝術的中學生當中家庭經濟優越的,其實也只佔了非常少數的一部分,其中不乏有一部分是家庭經濟困難的。
那肯定還會有人感到奇怪,為什麼總會有人一提起一出生就會想到藝術生總是有背景有錢的家庭的呢?這位過來人朋友說出了其中緣由。
其中的原因,大抵逃不過這幾個
1、學習藝術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一般家庭難承擔
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小什麼都不會,長大之後能突然去當藝術生嗎?當然是不可以,可以去學藝術的,起碼會有一樣特長,或者和從小上過一些興趣班的。
因此來說,藝術學習投資的成本比較大,需要長期投入。有一些家庭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孩子報興趣班,但不會長期地在這方面給孩子投入。
也許當孩子長大一點之後,就會讓孩子以學業為重,中斷了興趣班。因此,對於那些能夠一直堅持學藝術的家庭,是能夠長期在此投入的,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時間、精力。
長期的大量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自然就會讓外人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家裡能夠培養藝術生,家庭條件都會很好,很有錢,很有背景。
2、學藝術的花費都比較高
再有一點就是藝術類學校有限,並不像普通的專業院校很多,因此競爭力非常大,難度也非常大。
這樣下來學費難免會普遍高一點,最便宜的可能一年是2到3萬,最貴的可能一年是將近十來萬。
而普通本科的學費不過三五千塊錢左右,最貴可能也不超過七八千,所以對於那些不了解的外行來說,自然很容易給他人留下學藝術的,家裡很有錢,很有背景的想法。
3、藝術生行為比較灑脫,給人造成錯覺
我隔壁鄰居哥哥就是學藝術的,他從小到大給我的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很灑脫,不拘一格,思想行為比較強,大膽,
很多沒到過他家的同學都認為他很有錢,但其實我知道他們家其實也就是普通家庭。他平時的一些行為,習慣就會給人留出很有錢的印象。
例如出去旅遊買東西,只要碰上個喜歡的東西,就算花高價錢也一定要拿下,遇上自己喜歡的說買就買,不喜歡的東西轉手就能賣,大抵就是他這些行為給人流露出一種家裡很有錢的樣子。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可能他們所花的錢也都是平時獲獎或者作品賣出來的錢,和家裡的關係都不是很大。
4、刻板效應
就比如說,一個家裡面有兩個孩子,有一個孩子成績很好,那麼外人來看,有一個孩子很好,自然而然就會認為另一個孩子成績也很好,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刻板效應。
同在一個家庭裡的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成績好,並不意味著另一個孩子的成績一定好。而總是認為藝術生家庭很有錢,很有背景的,多半也有刻板效應在作祟。
也許是會有一部分學藝術的孩子,家裡是稍微有錢,有背景一點的,花錢稍微大手大腳一點。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
更多的藝術生孩子其實都是來自普通的工薪家庭,只不過他們對這個專業比較熱愛,而家裡也比較支持,或者是專業課成績不好,如果不選擇藝術肯能就沒有出路了。
所以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一件事情是我們想的樣子,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待問題,這樣才不會出現偏激,以偏概全的現象。
今日討論:
你認為還有什麼原因呢?你覺得藝術生家裡就一定有錢嗎?歡迎來一起評論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