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古船模型有上千個零部件,最小的榫、卯不足一個牙籤大小。船身雕梁畫棟、千帆齊揚,似要漂洋過海,再次遠航。瓦房店的單江波搜集了幾十艘這樣的古船模。
" 老船長 " 坐擁幾十艘古船
單江波,57 歲的樸實漢子,最喜歡別人稱呼他為 " 老船長 "。 撫摸著紅花梨木古船模,單江波帶有幾分炫耀地說:" 這可是個老物件了,估摸也有上百年的歲數,現代有這種製作手藝的人太少了。"
據了解,船模製作技藝是始於宋代的一門老手藝,那時的工匠,為了造船更精確,會事先製作出船的模型。然後依據模型和圖紙再進行施工。老單說:" 沒有巧奪天工的手藝,是做不出這些古船模的,在沒有現代機械工具的條件下,造船匠人們靠存手工製作,不僅匠心獨具,每個船模都包藏著美學、力學、建築學、設計學元素,擺放在案頭極具觀賞價值,能把人的思緒帶到久遠以前的年代。"
耗時十餘年全國搜羅古船
收藏到這些古船模,單江波用了 10 多年的時間。有的是驅車到威海、青島、廈門等沿海城市的藏友手裡收購或兌換的,有的古船模到手時破損嚴重,部件有的已經殘缺,帆旗桅杆也沒了蹤影,但船魂依在骨骼堅挺,每每遇到這樣的船模,老單即使花了高價也要收編到自己的船隊。
老單童年時就有著要當船長的夢,但命運並沒有讓他如願,如今對船模情有獨鍾就不難理解了。每次收藏到一個古船模,老單像是得到了新寶貝,忙裡偷閒也要坐下來細細地觀看,在心裡拆解船的每一部分組成結構,測量船體的比例數據,追想工匠製作的過程,從中得到藝術享受。這樣一位能夠用心讀船的人,維修復原那些殘損的船模,對老單來說自然就算不上太難的事,難的是尋找相同的木質材料實在是不容易。
修復古船重見天日
提及古船模的材質,老單說有的堪比黃金一樣昂貴,有黃花梨木、紅花梨木、金絲楠木、檀香木、香樟木、還有上等紅木,有的船模是由一整塊上等木質,用鋸、斧、刨、鑿,一斧一斧、一鑿一鑿地敲出來的。它不但保持木質的原色,還具有四溢的香氣,玉潤般的光澤,精巧的藝術內涵,放上一百年都不會壞。
單江波說,他的古船模收藏還要繼續做下去,以後還想創建個古船模展覽廳,讓年輕人更多地了解中國船舶不同時期的發展歷史,還要親手做一批現代船模,把有關船的故事講述下去。
劉金來 高俊衡 半島晨報、39 度視頻記者李凌飛
【來源:半島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