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兒帶著劉姥姥和板兒來到賈母房中的時候,大觀園眾姊妹們正圍在賈母跟前,陪老太太聊天。這句簡短的轉場文字之後,第三十九回進入第四個場景:「劉姥姥拜見老太太」,歸入賈府氣運線。
劉姥姥一進門,「只見滿屋裡珠圍翠繞,花枝招展的,並不知都系何人。」劉姥姥視角進屋後看到的第一眼,就讓她對眾人光鮮的衣著和靚麗的姿容,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有點眼花繚亂。
第二眼,劉姥姥看見了老太太,「一張榻上獨歪著一位老婆婆,身後坐著一個紗羅裹的美人一般的個丫鬟在那裡捶腿,鳳姐站在底下正說笑。」屋子裡這群人中,由於劉姥姥只見過鳳姐。所以,曹師在文字中只出現了「鳳姐」的名字。這種技巧,只是初級的基礎技巧。但仍然有許多小說創作初學者,因過多依賴上帝視角,從而在視角切換時犯下錯誤,隨之在文字中出現習慣性的邏輯錯誤。
劉姥姥雖然只是個農村的老太太,但見此情形,仍然立刻「便知是賈母了」,「忙上來陪著笑,福了幾福」,口裡說「請老壽星安。」曹師筆下的人物,用詞新奇,語言莫測,每每出人意表。劉姥姥這句「老壽星」,聽來格外親切,更讓賈母非常喜歡。
曹師接著讓劉姥姥「福了幾福」,繼續節省筆墨,同時把鄉村老嫗故作鎮定的緊張無措表現得淋漓盡致。
「賈母亦忙欠身問好,又命周瑞家的端過椅子來讓坐著。那板兒仍是怯人,不知問候。」百忙之中,曹師插空交代了一句「板兒」的表現,為後續安排簡單做好鋪墊。
落座之後,劉姥姥跟賈母之間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的面對面交流。
賈母先問:「老親家,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劉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賈母向眾人道:「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健朗,比我大好幾歲呢。我要到這麼大年紀,還不知怎麼動不得呢。」
賈母先開口詢問,劉姥姥立身回答,符合邏輯,是必須交代的文字。兩人社會階層不同,尊卑觀念,早已根植入心,劉姥姥和賈母說話時的不同表現,都是習慣性的條件反射。
賈母誇劉姥姥「健朗」,是老太太的常規臺詞,也是讀者心目中的直接感受。在交通極其落後的三百多年以前,七十五歲的農村老太太,徒手扛一大袋土特產,一手牽著小外孫,步行整整一上午,才從郊區農村趕到京城賈府。這「劉姥姥」的「身子板」,確實硬朗,非比尋常。
劉姥姥聽了賈母的話便笑道:「我們生來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來是享福的。若我們也這樣,那些莊家活也沒人作了。」劉姥姥雖然家境不好,但情商極高,知道此時應該說些奉承話。
賈母聽了又問「眼睛、牙齒都還好?」對於老人來說,眼睛、牙齒是直接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器官,曹師通過問話次序和言談用詞,側面描寫出賈母的身體情況和精神狀態也都非常健康。
劉姥姥就說「都還好,就是今年左邊的槽牙活動了一個。」農村老太太說話,原本就該樸素實在,曹師的臺詞設計渾然天成。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老親戚,我都不記得了。親戚們來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會。不過嚼的動的吃兩口,困了睡一覺,悶了時和這些孫子孫女頑笑一回就頑了。」
這段文字,正是人到老年的真實寫照。哪怕今天重讀,仍能感受到人類面對時間和生命的流逝時,亙古不變的的渺小和無奈。
劉姥姥繼續奉承:「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們想這麼著也不能。」 賈母一句:「什麼福,不過是個老廢物罷了。」說得大家都笑了。
至此,劉姥姥和賈母第一次會面的寒暄部分結束。布衣劉姥姥談話淳樸有趣,舉止相對得體,給眾人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兩位老太太初次見面,第一階段目標順利達成,曹師需要繼續推進情節。
賈母笑道:「我才聽見鳳哥兒說,你帶了好些瓜菜來,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個地裡現擷的瓜兒菜兒吃,外頭買的,不像你們地裡的好吃。」滿屋子人之中,能夠轉換話題的,只能是賈母,也必須是賈母。
劉姥姥笑道:「這是野意兒,不過吃個新鮮,依我們到想魚肉吃呢,只是吃不起。」曹師通過劉姥姥的語言,寫出鄉下普通農家「吃不起魚肉」的現實。農戶家裡相對豐足的,只有新鮮的瓜菜。
賈母又道「今兒既然認了親,別空空的就去,不嫌我這裡,就住一兩天再去。我們也有個園子,園子裡頭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嘗嘗,帶些家去,也算看親戚一趟。」由劉姥姥帶來的瓜菜,引出大觀園裡的瓜菜,再引出賈母對劉姥姥的正式邀請。過程雖然小有曲折,但行文流暢自然。
曹師通過劉姥姥和賈母之間的問答,重點表現兩位老人在身體狀態、生活習慣、物質基礎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劉姥姥連續用「我們想這麼著也不能」、「我們到想魚肉吃呢,只是吃不起」這樣的語言,一次次將談話推進到無法繼續的狀態。好在賈母心地善良,對劉姥姥印象很好,一次次引導話題,挽救談話,最後更是發出了正式邀請。曹師通過這些文字,側面表現賈母心情愉悅,精神暢旺。
兩位老人的初次互動寫完,曹師立即著手落實賈母的邀請。做這件事的人選,當然只能是鳳姐。於是曹師悄悄將鏡頭轉移到鳳姐身上。
在一旁察言觀色許久的鳳姐,一看賈母心情甚佳,立即出面挽留劉姥姥:「我們這裡雖比不上你們的場院大,空屋子還有兩間,你住兩天,把你們那裡的新聞故事兒說些與我們老太太聽聽。」 鳳姐的話,不僅時機把握恰到好處,內容更是投賈母所好,同時也為後文劉姥姥講故事留下伏筆。
賈母笑道:「鳳丫頭,別會他取笑兒。他是鄉屯裡的人,老實,那裡擱得住你打趣他。」賈母這句臺詞,是曹師對兩位老太太初次會面的總結陳述。為了順利進入接下來的「講故事」環節,曹師需要先把板兒安頓好。
於是,賈母說著又命人「去先抓果子與板兒吃」,結果板兒同學「見人多了,又不敢吃」,賈母只好又命「拿些錢給他,叫小么兒們帶他去外頭玩耍。」。賈母老太太對付小朋友,果然辦法多多。去外頭頑耍,又是伏筆。
板兒有人陪,劉姥姥也吃了茶,故事會開講。劉姥姥「便把些鄉村中所見所聞的事情說與賈母聽,賈母一發得了趣味。」一個說的新奇,一個聽的有趣。曹師只用一句話,便精彩還原兩位老人相談甚歡的畫面。
「正說著,鳳姐兒命人來請劉姥姥吃晚飯,賈母又將自己的菜揀了幾樣,命人送過去給劉姥姥吃。」送菜,表示賈母對劉姥姥很關心,也暗示老太太心中對劉姥姥的接受和認可。
「人精兒」鳳姐聽見老太太這麼說,立刻就知道「合了賈母的心」,於是吃了飯便又打發劉姥姥過來。對鳳姐而言,這是討老太太歡心,對於曹師的人物設計來說,這是有一次對鳳姐人物形象的刻畫。
鴛鴦忙命老婆子帶劉姥姥去洗了澡,自己親自挑了兩件隨常的衣服命給劉姥姥換上。在這裡才突然插入描寫鴛鴦的筆墨,有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與劉姥姥剛進屋時鴛鴦在身邊給老太太捶腿形成呼應,二是表現鴛鴦對賈母盡心盡力、不可或缺,三是寫鴛鴦同學心地善良。「那劉姥姥那裡見過這般行事,忙換了衣裳出來,坐在賈母塌前,又搜尋些話出來說。」從全書的布局來看,在這裡安排一小段關於鴛鴦的文字,也可以繼續強化曹師為後文鴛鴦遭遇人生第一難題所設下的伏筆。這段文字,曹師著力還原賈府的生活品質和規格,文字跳躍,節奏極快,更是只用一句「那裡見過這般行事」,一筆帶過劉姥姥入住賈府感受到的不適、緊張和習慣衝擊。
由於篇幅所限,第三十九回第四個場景「劉姥姥拜見老太太」,到此結束。從總體情節發展來看,劉姥姥的表現可圈可點,成功地讓賈母「得了趣味」,「合了心意」,為進一步加強與賈府的聯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