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鹽官素有「中國潮鄉」的美名,「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來到這裡觀潮賞景,留下了這段關於錢塘潮最早的文字記載。
今天,洶湧澎湃的海潮,讓人無比震撼於大自然的壯美,但在歷史上,它也曾經給這座古城留下過慘痛的記憶。據史料記載,唐大曆十年,海潮衝毀了5000多間房屋;明崇禎元年,海潮造成17000多人死亡。雖然歷朝歷代,人們想盡方法修築海塘抵禦災害,但始終收效甚微。
在古城東面一個叫塔山壩的地方,有七座無名的墳墓,這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殉職的官員而修建的。這幾位官員因在修錢塘江的過程中沒有成功,他們感覺到愧對黎民百姓,跳錢塘江殉職了。老百姓用他們的衣服,在塔山壩壩頭上立了衣冠冢來紀念他們。
漢唐時期就開始修築海塘了,那時叫「土塘」。到了五代十國前後,用塊石裝在竹籠裡面。在宋元時期,慢慢開始堆砌石塘。然而,要在這裡修築起一條堅固的海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錢塘江的入海口形如一個巨大的喇叭,杭州灣寬度達到100多公裡,一路向西到了澉浦地區,江面寬度減到20多公裡,而到了鹽官,兩岸的距離只有不到3公裡。由於江面迅速變窄,潮起時,飛速上湧的潮水像脫韁的野馬,高達每平方米7噸的衝擊力,很容易造成堤壩決口。
100多年來,堤壩修好了被衝垮,垮了再繼續修。在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往復中,古城人始終沒有放棄。清雍正五年,俞兆嶽奉命修築海塘,要怎麼才能更加穩固?他始終沒有頭緒。
一天,俞兆嶽在海邊巡查時,迎面過來一支出殯的隊伍。出殯的隊伍抬著一口棺材,吹吹打打走過去的時候,他看到棺材邊上,棺材蓋與下面連接的地方有一些龍鳳的榫頭。
他眼前一亮,他覺得條石之間的連接,能不能採用燕尾榫緊密連接,解決條石之間無法連接成整體的問題。這個發現令俞兆嶽茅塞頓開,隨後,他廣招鐵匠,鍛打鐵榫,在條石上鑿出梯形的凹槽,用燕尾狀的鐵隼連接固定,再灌入米漿和石灰,讓條石之間緊緊勾連,層層疊疊,狀如魚鱗。
為了讓海塘能夠永久穩固,俞兆嶽常常著青衣破帽微服出行,與民夫們一起同吃同住,一起勞作,令其他官員不敢偷工減料,從中牟取私利。當地人親切地把他喚作「俞伯」。
「不是銀塘萬眾修,豈能砥柱鎮中流」,歷經六十多年,在幾萬人的接力參與下,一條長達四十多公裡的海塘,終於屹立在錢塘江邊,杭州灣畔。五年後,一場颶風來襲,上海、杭州等地遭災嚴重,唯有鹽官一帶因新塘的建立而免受災害。俞兆嶽的修塘方法經受住了考驗,朝廷大為嘉獎,後任者開始紛紛效仿。
200多年間,這條被譽為「四十裡金城」的海塘始終堅固如初,護佑著浙江東部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