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2020-12-22 曹麗紅的家常事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但即使在1800年之後,歐洲人也大多在青年時代便早早去世,18世紀80年代法國農夫的孩子能存活到成年的機率,同20世紀的印度農民後代或者生活在羅馬封建政權下的義大利人後代差別不大。

18世紀前的歐洲成年婦女總是先於她們的配偶死亡,因為總是成為鰥夫,男人們一生中結兩到三次婚的並不少見。當然在歐洲各個地區,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波羅的海到亞得裡亞海一線以西的人們的婚姻生活往往很短,因為他們的首次婚姻要晚於生活在這條線以東的歐洲人,同時因為養育下一代的時間大大減少,這也進一步造成了兩個地區不同的人口模式(2)。然而總的來看,不管在什麼地方,富裕家庭生養的孩子多於貧窮的家庭,拋開其他影響幼兒成活率的因素不談,富人起碼有能力撫養更多的後代。

談到人口控制的問題,很多歐洲社會都用墮胎和殺嬰的方式來減少無力供養的人口;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材料推斷,1800年的歐洲人也已經開始採取其他方法防止家庭成員的不斷增加了,但這個問題目前無法得到證明,面對歐洲的早期生育控制和歐洲人的家庭觀念影響等問題,我們所知道的依然匱乏。1800年同1500年一樣,大多數歐洲人生活在農村,而那時的農村——若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顯得空空蕩蕩。那時候的城市也比現在小很多,1700年左右歐洲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大概只有十來個,18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人口大約20萬,巴黎50萬,倫敦人口從1500年的12萬在短短200年間激增到70萬,而規模很小、人口不過1萬的城市,在那時的歐洲遍地可見。

歐洲的人口分布向來都是極端不均的,這也對以後歐洲政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法國大概一直都是西歐人口最多的國家,1700年時已達2 100萬,而同時期英格蘭和威爾斯人口加在一起不過600萬左右。但各個地區的數據準確程度不一,加之國家的邊界是不斷變動的,使得我們很難確定不同時期的同一個國家是否可以作為單一的比較單位。17世紀中前期歐洲的一系列天災人禍使得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出現停滯,甚至發生人口數量銳減的情況。我們都熟悉1665年倫敦曾經爆發的大瘟疫,事實上無論是西班牙、義大利,還是德國,都在17世紀30年代遭受了流行疫病的重擊。

同時饑荒也時不時地現身於歐洲各地,對歐洲人口發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據說在17世紀中期的德國,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對當時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的歐洲人民來說,如果再趕上年景不好、連年徵戰(至少1700年以前的歐洲戰爭不斷),滅頂之災便已不遠——戰爭會帶來進一步的饑荒與瘟疫,所有這些過去之後,很多地方都變得荒無人煙(3)。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生活的本地化為歐洲人提供了庇護所。即使數裡之外的其他城池遍遭劫掠與毀壞,只要抵擋住敵人的圍攻,整座城池即可深陷戰火而不受波及。但即使有人如此存活下來,也不過僥倖,17世紀的歐洲生活似乎一直被飢餓所籠罩。

這種情況直到依靠人口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被較高的生產率所取代之後才有所改觀。從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在隨後的兩個世紀中,歐洲人大批遷往海外。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17世紀有25萬英國移民到達了新大陸,18世紀移民數量更高達150萬;1800年之前也有大批德國人(大約20萬)移民美洲,法國人定居到加拿大,至此,遷往裡奧格蘭德(Rio Grande)以北美洲地區的歐洲人總計數量已達200萬,另外大約10萬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已經在此河以南定居。

同第一批殖民者不同,這些歐洲移民來到美洲並不是為了尋找黃金,而是出於對那裡廣袤的土地和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嚮往,當然,也並非人人如此。1500至1800年這300年間歐洲人口增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英國牧師託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於1798年出版的《人口論》(The Essay onPopulation)為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這部影響深遠的著作首次觸及這一問題,同時它也標誌著人口統計學理論出現重大轉折。

雖然馬爾薩斯只對人口增長規律作出研究,但其著作卻在人口統計學領域之外——例如經濟發展理論與生物科學方面——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人口統計學思想在之後大約200年的時間裡被奉為正統,他的很多研究成果也被人們廣泛認同,比如人口增長是國家興盛的標誌;國王希望其治下臣民數量不斷增加,不僅是因為這意味著更多的稅收與兵源,更是由於只有人口多了,社會的經濟生活才能活躍起來;人口多寡也是國家強弱的重要標誌,因為這關係到國家經濟能夠養活多少百姓。

馬爾薩斯理論的核心部分甚至得到經濟學權威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認同,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其影響與馬爾薩斯專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中也認為,直到1776年,一國的經濟繁榮與否,從其人口增長率中便可見一斑。然而,馬爾薩斯的理論至此急轉直下。他總結認為,無論人口持續增長對社會來說意味著什麼,長遠來講,它能給佔社會絕大多數的窮人們帶來的,卻只有痛苦與災難。對於這個問題,他也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證——他認為,由於地球耕地有限,糧食等農產品生產也是有限的,亦即人口增長有其上限。

因此,雖然短時間內人口數量能夠一直上揚,但與此同時人類賴以為生的有限資源也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旦農業盈餘不堪人口增長的重負,饑荒便會接踵而至,人口數量又會跌至糧食能夠負擔的範圍之內。在這種人口發展模式下,人類若想繁衍,只有兩種可行方式:要麼高瞻遠矚,節制生育、晚婚晚育,要麼被動接受疾病或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而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在歐洲出現。

相關焦點

  • 16世紀的歐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
    如果一個現代歐洲人可以通過時空隧道回到500年前的歐洲,並且坐在儒勒·凡爾納書中所描述的熱氣球懸浮在空中,那他將幾乎認不出腳下這片土地就是歐洲。因為他往下看時會好奇:人都跑哪兒去了?今天我們就聊一聊16世紀的歐洲到底是怎樣的。
  • 早在16世紀,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
    雖然改革給歐洲歷史發展造成了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改革本身便代表了翻天覆地的新思想,那些歐洲人民一直以來所守護的信仰體系、那些從古希臘羅馬經典文化中傳承下來的精髓、那些野蠻民族在「黑暗時代」留給歐洲人的社會制度,當然還有最為重要的基督教文化,構成了改革時代歐洲歷史的大背景。而與此同時,現代科學的種子已經在歐洲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
  • 人口普查的先聲:16世紀英國的貧困普查
    16、17世紀是英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貧困、犯罪、饑荒和瘟疫等社會問題凸顯,社會壓力劇增,而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首要舉措就是搜集人口信息,從而對症下藥,制定有針對性的社會政策。威廉·配第《政治算數》的中譯本封面16、17世紀英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是貧困問題。雖然貧困問題在英國古已有之,但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期英國貧困問題的性質、水平與16世紀上半葉相比,均發生明顯變化。
  • 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16世紀早期是火炮作為一種極有效武器的地位的確立的開始,不同於16世紀晚期,16世紀早期的火炮種類很多,這一時期為了找到最為有效的冷兵器,開始了大量的大規模實驗,不僅有小型的海軍使用的火器,也有許多可供大規模的陸軍作戰使用的武器裝備。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引言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長期展開。同樣也是在16世紀的美洲,由於被研究的人群的消失,民 族志見證的緊迫性也得到了徹底承認。長期以來,人類學史的研究者們相信,這一學科與歐洲支配性語境無法分離。直到20 世紀末,他們都認為人類學家總是分享同樣的緊迫之情,去保護正在滅絕的人群,去研究正在消失的文化。
  • 16世紀的英國人早就開始了歐陸遊學的計劃
    引言英國的歐陸遊學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開始於16世紀的英國貴族,興盛於17-19世紀,完美的契合了當時英國貴族寡頭統治的時間。家產豐厚的英國貴族鄉紳和皇室子弟,經常跨過不列顛海峽對西歐進行考察學習,主要是一些歐洲有名的首都。
  • 從經濟和「民族國家」層面看,為何歐洲在19世紀迅速掌握世界霸權
    從歷史來說,18世紀後期開始的產業革命,不僅影響了工業生產,還影響了各個行業。比如農業生產,比如配合工業生產進行的採礦業、交通行業,以及隨後的城市化需求下配套的服務業。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industry」這個詞本身就包含「勤奮、勤勞」的意思,這反映了產業革命發生後,給人們帶來方方面面的變化。
  • 歐洲也有「海和尚」嗎?16世紀以前,西方人竟然如此懼怕大海
    ——《啟示錄》你可能不相信,16世紀以前,歐洲人是十分懼怕大海的。海裡的一切似乎都是邪惡的,凡是和大海相關的東西,都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在《啟示錄》中,最終大審判之後,大海就沒有了——新世界不需要大海。這篇文章,咱們還是從「海和尚」說起吧。
  • 地理大發現帶來的災難:非洲喪失一億人口,印第安人差點滅絕
    史達林曾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之上的有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地理大發現以前,各類族體都在各自的傳統地域內,即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族發展到民族。就民族歷史過程的發展程度而論,當時中、日、印、阿、伊等民族並不亞於歐洲各族。
  • 白銀歐洲or黃金歐洲?15世紀的歐洲貴金屬
    1公斤胡椒在印度產地值1~2克白銀,在亞歷山大港的價格達10~14克白銀,在威尼斯達14~18克白銀,在歐洲各消費國則達20~30克白銀(布羅代爾,1993:435)。紡織品類的奢侈品隨著時尚而變化。15世紀末,富人愛好絲綢,絲綢成為某種社會身份的標誌,這使掌握這種貿易的義大利商人賺了大錢,並促成了義大利的最後一次繁榮。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古典時代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定居愛琴海為開端,到5世紀中後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為止,前後延續1500多年。此時的西方,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中世紀從西羅馬滅亡為開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為終結,前後延續將近1000年。此時,西方處在封建社會時期。
  • 16世紀絲綢之路上的金銀最終流向中國,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上一篇,我們提到,因為瘟疫的爆發,導致歐洲得到了重生。重生後的歐洲隨著財富的快速增加,他們購買亞洲奢侈品的能力也在與日俱增,這些奢侈品比如有東南亞的香料,當然還有我們國家的瓷器和絲綢。用書中的話說,自16世紀中葉開始,每年都有幾百噸的白銀出口到亞洲,以換取人們緊缺的東方商品。白銀之路像一根絲帶般環繞世界。
  • 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平民:因為讀書,開始捍衛「隱私權」
    談到文藝復興,出現在普通人腦海中的,都是一些大人物,比如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那麼,歐洲普通人的文藝復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今天就從「讀書」這件小事開始,聊聊那個巨變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普通人都讀什麼書?
  • 16、17世紀的倫敦何以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大都市?
    他認為,恰恰在16、17世紀裡,倫敦的大商人和冒險家們對外開闢航線,對內進行改革,為日後大資產階級和王權的聯盟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倫敦的大商人成為了倫敦崛起史的主角。為何16、17世紀倫敦的大商人會有如此的境遇和行動?促成倫敦崛起背後的因素是什麼?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倫敦的崛起》,略有刪節。
  • 哥倫布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洲的崛起,世界的洗禮
    中國被西方世界追上並趕超,就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看看這個時間表: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多時200多艘寶船,2萬多人,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多麼大的規模,多麼強盛的國力,是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17世紀初開始的三十年戰爭(1618 – 1648年)是歷史上第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並且,戰爭影響到歐洲眾多的民族國家的形成。戰後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產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了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 曾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維京人,為何在11世紀突然消失?
    比方說在公元8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歐洲,這個時期被稱作「維京時期」,殘暴的維京人在巔峰時期,足跡甚至一路抵達了北極和北美洲。 維京人的入侵版圖 說起來,早在公元6世紀開始,維京人就開始有規模、有組織的開始小範圍入侵了。
  • 康熙年間人口一千九百萬,為何到乾隆年間就增加到了三億多?
    中國並非只是現在才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是一個人口大國,西漢時期中國人口突破六千萬,到宋朝人口突破一億大關,後來由於戰亂導致人口減少,但到清朝中後期,中國人口又相繼突破兩億、三億大關,到了清末更是突破四億大關。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