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初出天水關,每論戰,諸葛善。萬裡戎機,臨危坐不亂。鐵馬不掩書生氣,點江山,圖興漢。九伐爭奈蜀道難。常妙算,敵心顫。東風正好,幾度傷心還。千古智勇後庭患易水寒,騷人嘆。「這是後人讚美三國後期蜀國著名軍事家姜維的詩詞。姜維字伯約是蜀國繼諸葛亮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與諸葛亮有師徒之誼。
諸葛亮在第5次北伐中原時,因兵阻五丈原,最後抑鬱而死。留下了一句「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的遺憾之言。最終沒有達到「光復漢室」的願望。因此作為他的衣缽傳人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圖興漢」。曾經發起11次北伐。伺機進攻中原,光復漢室。公元253年,蜀國大將費在當年歲首大會上被曹魏降將郭修刺殺身亡。使蜀國蒙受巨大損失。
但姜維卻因禍得福,接替了費禕的大權。從此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每欲北伐時受到費禕在軍隊數量上的裁製了。《三國志》中記載:「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公元254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於是就在這一年,姜維立馬出兵隴西,圍襄武,並斬曹魏大將徐質。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的人遷入蜀中。
姜維的數次北伐中,其巔峰之戰,當屬公元255年發起的「洮西之戰」。現在我想談談蜀魏「洮西之戰」的歷史背景。歷代用兵之人在用兵時都特別注重三個因素,第一是天時,第二是地利,第三是人和。姜維在「洮西之戰」中,之所以會大敗曹軍,就是因為他完全擁有了這三個重要條件。使得他在整個戰役中無往不利,創下了輝煌的戰果。
首先,我們來看姜維所處的良好「天時」。當時的曹魏,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國內淮南發生叛亂,東邊的孫吳也屢屢北犯,所以曹魏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來平叛和抵禦孫吳的侵略,無暇顧及西蜀邊境。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暴亡,其弟司馬昭接位。在軍隊中還沒有威望。這就使姜維有機可乘。真可謂「此乃天助也」。
因此姜維牢記其師父諸葛亮的話:「天下有變」則乘機發起北伐。其次,我們再談姜維在「洮西之戰」中的「地利」條件。,《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這次戰役蜀軍繞道羌中,如入無人之境,到了罕後又循河谷地帶長驅直入,勢不可擋。而曹魏大將王經卻駐軍洮水河西故關與姜維大軍對峙。想演一曲楚漢相爭的「背水一戰」。
可王經比不了韓信,而姜維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曹魏軍隊相反的失去了「地利」條件。我們再看此次戰役的第三個條件「人和」。整個「洮西大戰」的戰場是處在我國歷史上羌族人居住的地區。因此那裡百姓多為羌人,但在當時曹魏對羌人是採取鎮壓政策,而蜀漢則採取「和撫」政策。這使得本地羌人對曹魏軍隊非常反感。
再加上姜維屢次北伐經常經過那裡,非常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深得羌族人的支持,甚至為蜀軍提供糧草和兵員。所以姜維也擁有了「人和」這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此縱觀以上3個因素,曹魏軍隊大敗是必然趨勢。蜀軍的「洮西大捷」重創了曹魏軍隊。據歷史記載:包括戰死的和淹死的曹魏軍隊總數達數萬人。姜維的名聲一下子威震曹魏和蜀漢兩國。
但是,曹魏和蜀漢的國力懸殊實在太大了。據歷史記載:蜀漢在後來投降時舉國總共280000戶,人口940000口。而曹魏有1030000戶,人口4300000口。可想而知,那次戰役雖然讓曹魏死傷數萬人,但相對整個曹魏人口來說,那就是「九牛一毛」。在地域方面,漢朝總共13州,曹魏佔9個州,孫吳得3個州,而蜀漢僅佔一州。
因此,姜維雖然在「洮西之戰」中讓蜀漢獲得了大捷,但卻沒有撼動曹魏根本。不久之後,曹魏增派大量援兵到洮西。讓那裡又重新恢復到以前的狀況。所以歷史上也有人將姜維「洮西之戰」的大捷評論為蜀漢滅亡前的「迴光返照」。公元263年,曹魏掌權者司馬昭派鄧艾率軍30000、諸葛緒率軍30000、鍾會率主力軍100000萬、三路出兵,討伐西蜀。
而蜀漢國主劉嬋寵信奸臣,沉迷於享樂,不問國事。致使曹魏長驅直入。公元263年,劉嬋不聽姜維的意見,投降了曹魏。將他父親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拱手讓給了別人。真乃是「扶不起來的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