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大捷:姜維的巔峰之戰,蜀漢的迴光返照

2020-12-19 惟楚說

" 少年初出天水關,每論戰,諸葛善。萬裡戎機,臨危坐不亂。鐵馬不掩書生氣,點江山,圖興漢。九伐爭奈蜀道難。常妙算,敵心顫。東風正好,幾度傷心還。千古智勇後庭患易水寒,騷人嘆。「這是後人讚美三國後期蜀國著名軍事家姜維的詩詞。姜維字伯約是蜀國繼諸葛亮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與諸葛亮有師徒之誼。

諸葛亮在第5次北伐中原時,因兵阻五丈原,最後抑鬱而死。留下了一句「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的遺憾之言。最終沒有達到「光復漢室」的願望。因此作為他的衣缽傳人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圖興漢」。曾經發起11次北伐。伺機進攻中原,光復漢室。公元253年,蜀國大將費在當年歲首大會上被曹魏降將郭修刺殺身亡。使蜀國蒙受巨大損失。

但姜維卻因禍得福,接替了費禕的大權。從此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每欲北伐時受到費禕在軍隊數量上的裁製了。《三國志》中記載:「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公元254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於是就在這一年,姜維立馬出兵隴西,圍襄武,並斬曹魏大將徐質。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的人遷入蜀中。

姜維的數次北伐中,其巔峰之戰,當屬公元255年發起的「洮西之戰」。現在我想談談蜀魏「洮西之戰」的歷史背景。歷代用兵之人在用兵時都特別注重三個因素,第一是天時,第二是地利,第三是人和。姜維在「洮西之戰」中,之所以會大敗曹軍,就是因為他完全擁有了這三個重要條件。使得他在整個戰役中無往不利,創下了輝煌的戰果。

首先,我們來看姜維所處的良好「天時」。當時的曹魏,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國內淮南發生叛亂,東邊的孫吳也屢屢北犯,所以曹魏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來平叛和抵禦孫吳的侵略,無暇顧及西蜀邊境。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暴亡,其弟司馬昭接位。在軍隊中還沒有威望。這就使姜維有機可乘。真可謂「此乃天助也」。

因此姜維牢記其師父諸葛亮的話:「天下有變」則乘機發起北伐。其次,我們再談姜維在「洮西之戰」中的「地利」條件。,《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這次戰役蜀軍繞道羌中,如入無人之境,到了罕後又循河谷地帶長驅直入,勢不可擋。而曹魏大將王經卻駐軍洮水河西故關與姜維大軍對峙。想演一曲楚漢相爭的「背水一戰」。

可王經比不了韓信,而姜維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曹魏軍隊相反的失去了「地利」條件。我們再看此次戰役的第三個條件「人和」。整個「洮西大戰」的戰場是處在我國歷史上羌族人居住的地區。因此那裡百姓多為羌人,但在當時曹魏對羌人是採取鎮壓政策,而蜀漢則採取「和撫」政策。這使得本地羌人對曹魏軍隊非常反感。

再加上姜維屢次北伐經常經過那裡,非常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深得羌族人的支持,甚至為蜀軍提供糧草和兵員。所以姜維也擁有了「人和」這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此縱觀以上3個因素,曹魏軍隊大敗是必然趨勢。蜀軍的「洮西大捷」重創了曹魏軍隊。據歷史記載:包括戰死的和淹死的曹魏軍隊總數達數萬人。姜維的名聲一下子威震曹魏和蜀漢兩國。

但是,曹魏和蜀漢的國力懸殊實在太大了。據歷史記載:蜀漢在後來投降時舉國總共280000戶,人口940000口。而曹魏有1030000戶,人口4300000口。可想而知,那次戰役雖然讓曹魏死傷數萬人,但相對整個曹魏人口來說,那就是「九牛一毛」。在地域方面,漢朝總共13州,曹魏佔9個州,孫吳得3個州,而蜀漢僅佔一州。

因此,姜維雖然在「洮西之戰」中讓蜀漢獲得了大捷,但卻沒有撼動曹魏根本。不久之後,曹魏增派大量援兵到洮西。讓那裡又重新恢復到以前的狀況。所以歷史上也有人將姜維「洮西之戰」的大捷評論為蜀漢滅亡前的「迴光返照」。公元263年,曹魏掌權者司馬昭派鄧艾率軍30000、諸葛緒率軍30000、鍾會率主力軍100000萬、三路出兵,討伐西蜀。

而蜀漢國主劉嬋寵信奸臣,沉迷於享樂,不問國事。致使曹魏長驅直入。公元263年,劉嬋不聽姜維的意見,投降了曹魏。將他父親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拱手讓給了別人。真乃是「扶不起來的阿鬥」。

相關焦點

  • 洮西之戰是姜維的軍事巔峰,令曹魏折損萬人,但不是戰略上的勝利
    三國時期,蜀漢作為最弱勢的一方,在軍事上的實力也是最弱的,尤其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最執著於北伐的就是姜維了,可是姜維多年北伐無果,不過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還是有一次大勝的,也就是洮西之戰,歷史記載此戰魏軍損失萬人,姜維獲得大勝,這也是他在蜀漢的軍事巔峰,但就結果而言,此戰僅僅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並沒有取得很好的局面,更沒有轉變曹魏在西線的強勢地位。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先後經歷蔣琬、董允、費禕三大臣執政,共計十九年。三大臣相繼病逝後,姜維成為蜀漢主導軍政的一把手,而王平則成為蜀漢重要前沿重地漢中的一把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開始了更加激進的北伐戰役。他一生北伐共計十一次,勝者三次,敗者三次,平者五次。蜀地狹小,休戰或者惡戰都不可能化解自身的尷尬局面。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姜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那麼蜀漢為什麼要連續發動戰爭?
    從劉備時期開始,蜀漢是三國中力量最弱,但進攻能力最強的政權,在三國戰爭中,蜀漢主動發起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期開始,從劉備在南郡之戰中奪取荊州南四郡,到入蜀與劉璋作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及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是連續作戰,而不是在作戰的路上,而是在作戰的準備階段。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蜀漢在三國時期是人氣很高的一個政權,這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渲染。從蘇軾的日記中可以得知,至少在北宋時期,民間的風向就傾向於蜀漢。蜀漢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小編個人認為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蜀漢帶有理想色彩和悲劇色彩。蜀漢與曹魏國力差距懸殊,諸葛亮、姜維等人仍然堅持北伐,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姜維一方面精研著當時的主流儒學——鄭玄之學。
  • 蜀漢後期政治重要輔臣之姜維,在什麼上做出了好處與其壞處?
    姜維作為蜀漢後期重要的輔政大臣,在歷史評論家眼中卻是有著多種面貌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將其視作一名矢志不渝的政治家,一生忠貞不渝地為恢復中原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以至於最後為此殫精竭慮,身死謝國。不管史學家是如何評說,「心存漢室,才兼於人」即的姜維畢竟在現實中,承擔了蜀漢後期的重要輔政大臣之職,本文通過對其政治表現具體分析,希望為廣大讀者展示出一個真正的姜維形象,是非成敗任讀者自己評說。
  • 三國戰爭的殘酷——蜀漢、曹魏三十多年戰爭中的陣亡將領名單
    尤其是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更是容易引起後人的關注。蜀漢和曹魏的戰爭,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包括姜維復國),持續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那麼雙方有哪些將領死於戰爭之中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馬謖、張休、李盛等人在諸葛亮一伐的局部戰役"街亭之戰"的失利,所以姑且也可以視為死於與曹魏的戰爭當中。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費禕死於曹魏降人郭循的刺殺。郭循是延熙十三年(即公元250年)姜維北伐時帶回來的降人,由於費禕執政時期一直遏制姜維的北伐活動,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郭循刺殺費禕是姜維授意。
  • 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蜀漢,為何三十多年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作為三國後期優秀的人才,姜維幾乎是那個時期唯一能稱得上英雄的人物。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一生致力於北伐,為蜀漢鞠躬盡瘁。即使主公劉禪投降,仍不願放棄,暗中謀劃復國,最後慷慨赴死。但是這樣忠心耿耿的姜維卻是魏國的降將,諸葛亮天水一戰收降他之後,姜維就一直為蜀漢效命,時間長達三十六年。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但卻是攻擊性最強的政權,三國所有的戰爭中,蜀漢主動發動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代就是這樣,從劉備在南郡之戰期間拿下荊州南四郡開始,到入蜀攻打劉璋之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在連年徵戰,不是在徵戰的路上,就是在徵戰的準備中。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姜維到底是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三國志 魏帝曹奐卻說:「蜀所恃賴,唯維而已」,魏國發動滅蜀之戰,也是在得知姜維在蜀漢朝廷被排擠,被迫屯田避禍之後才決定出兵伐蜀。面對姜維的北伐,魏國居然一直處於戰略防守階段,司馬昭甚至一度準備派人刺殺姜維,姜維在蜀漢受到排擠,卻深受魏國忌憚,不喜歡姜維的人,說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漢國力衰弱,又改變漢中防禦政策,導致漢中失守,必須為蜀漢滅亡負責;喜歡姜維的人,認為正是因為姜維的積極北伐,才延緩了蜀漢滅亡,正是因為有姜維的存在,魏國才不敢輕易進攻蜀漢,稱讚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
  • 諸葛瞻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蜀漢滅亡的責任真在姜維嗎
    根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諸葛瞻發出一句肺腑之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需要說明一點,《元和郡縣誌》出現於唐朝,距離諸葛瞻死亡已經過去五百多年,因此準確性存疑。當時的史料《三國志》中並無此記載,後來的裴松之注,以及《漢晉春秋》等年代較近的史料中同樣沒有出現過這句話。這句話有道理嗎?部分有道理。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比鄧艾差在哪裡呢?一首先,針對為什麼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沒有進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沒有守住蜀漢,而鄧艾則成功消滅了蜀國。雖然評價古代歷史上的名將,不能僅僅採用「成王敗寇」的標準。
  • 《三國志》竭力貶低姜維,難道諸葛亮看錯了人?
    以往有姜維「九伐中原」的說法,認為姜維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嚴格說起來,加上之前在蔣琬、費禕主持下對曹魏方面的軍事行動,姜維參與和指揮的北伐共有11次之多。 ,蜀漢延熙十年(247)姜維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第四次,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姜維再出隴西,以廖化為先鋒,與曹魏多名將領在隴西展開會戰,雙方互有勝負;第五次,蜀漢延熙十三年(250)姜維以羌人和胡人為輔助,與魏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打成平手。
  • 曹魏的四大「徵西將軍」:一個擊退姜維,一個消滅蜀漢!
    在定軍山之戰中,劉備採納了謀士法正的計策,全力猛攻張郃,張郃不敵,夏侯淵遂分軍一半往救張郃,於是劉備趁夏侯淵前去救火、修補鹿角之時,派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突襲淵軍,夏侯淵遂戰死。諡曰愍。對於黃忠這位武將,斬殺曹魏徵西將軍夏侯淵,可以說是非常輝煌的戰績了,這成為其可以和關羽、張飛、馬超、趙雲並稱為蜀漢五虎上將的重要原因。
  • 投靠蜀漢的三位武力超群的名將,第一名並非姜維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中了蜀漢老將黃忠伏擊而被斬殺,因此夏侯霸和蜀漢有著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不過他和張飛還是很近的親戚,因為張飛的夫人夏侯涓是他的堂妹。 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後,將曹爽三族都給殺了,一向與曹家關係很近的夏侯霸十分擔心,便連夜跑路了,結果光顧著逃,沒注意方向,居然迷路了。當時蜀漢得知消息,就趕緊派人前去接應。
  • 諸葛亮的弟子姜維為何這麼慫?北伐十一次,最終還是失敗了?
    作為諸葛亮的弟子,姜維在歷史上似乎沒有什麼亮眼表現,所以也常常遭到詬病。以諸葛亮之智,他所欽定的接班人絕對不會是庸庸碌碌之輩,而姜維也確實是自己那輩人當中的翹楚。直到費禕被刺殺,姜維終於得以隨心所欲,延熙十六年(253)的夏天,他率領數萬兵馬北伐南安,可惜糧草不足被迫返回;第二年,姜維再度出兵,這次他大敗魏軍,將河間、河關、臨洮等地的百姓遷回了蜀漢的境內,補充了一些因戰爭損失的人口。
  • 姜維的能力到底如何?是諸葛亮高估了還是《三國志》貶低了?
    ,與魏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打成平手。第六次,蜀漢延熙十六年(253)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第七次,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姜維出兵隴西的狄道,斬魏將徐質;第八次,蜀漢延熙十八年(255)姜維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將王經,後魏將陳泰派兵前來解圍;第九次,蜀漢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隴西,蜀將胡濟進兵遲緩,蜀軍被魏將鄧艾擊破於段谷;第十次,蜀漢延熙二十年(257)曹魏發生諸葛誕之叛,姜維趁機出兵秦川,
  • 蜀漢兩位大佬級的人物,陳壽都用了八個字評價,背後真相很簡單
    在陳祗主政時期,蜀漢對內並未發生什麼動亂,對外北伐取得多次勝利: 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