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之戰是姜維的軍事巔峰,令曹魏折損萬人,但不是戰略上的勝利

2020-12-17 歷史塵封

三國時期,蜀漢作為最弱勢的一方,在軍事上的實力也是最弱的,尤其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最執著於北伐的就是姜維了,可是姜維多年北伐無果,不過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還是有一次大勝的,也就是洮西之戰,歷史記載此戰魏軍損失萬人,姜維獲得大勝,這也是他在蜀漢的軍事巔峰,但就結果而言,此戰僅僅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並沒有取得很好的局面,更沒有轉變曹魏在西線的強勢地位。

首先說一下洮西之戰的爆發過程,姜維是抓住了一個時機,那就是司馬師掛了,司馬昭初掌司馬氏集團,把控曹魏朝廷,但是的蓸髦可是打算趁機奪取司馬昭手裡的兵權的,只不過沒有得手罷了。

眼看著曹魏內部處於一定的混亂時期,姜維怎能坐視機會錯失,所以說他率領大軍北上。

《三國志.陳泰傳》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

姜維北上之初故布疑陣,揚言要三路北上,這使得魏軍在反應上有些顧此失彼,陳泰率部扼守陳倉,以防備蜀軍,同時陳泰賦予了王經指揮雍州所有軍隊的權力,也正是這個決策,導致了魏軍的大敗。

其實能夠做到一州的刺史,尤其是雍州這個羌胡少數部族聚集的地區,而且還緊鄰前線,蜀漢北伐可以攻打雍州,因此能夠做到雍州刺史位置的人,必然是上馬可治軍,下馬可安民的人才,王經不會是一個庸才。

而面對姜維率大軍來襲,陳泰的意思是求穩,「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陳泰的意思是查明姜維所部虛實,之後待各路大軍匯集,再尋求和蜀軍決戰,因為陳泰是不會輕視姜維的,姜維在雍州,大致就是隴右之地,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三國志.姜維傳》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在洮西之戰前,姜維就北伐擊敗過徐質,並且將投降城池的百姓南遷,增加蜀漢的民力,可以說陳泰是害怕王經過於急戰,被姜維抓住機會的。

可正所謂怕什麼來什麼,王經在魏軍主力尚未馳援的前提下,主動出擊,結果被姜維擊敗,這是一次重大失敗。

《三國志.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

《三國志.陳泰傳》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

王經初戰大敗,只能退守狄道城,等待援軍,後來是鄧艾陳泰率援軍前來,陳泰率部奇襲至蜀軍南部,並且登上狄道東南的高山,點起烽火,吹起號角,以此讓城內守軍軍心大振,畢竟得知援軍已到。

而姜維迫於壓力,在軍事上,圍攻狄道城不下,如今魏軍援軍已到,沒有再繼續在戰場上和魏軍相持的理由,所以就率軍撤退了。

關於此戰魏軍的損失是有爭議的。

《三國志.張翼傳》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

《三國志.少帝紀》詔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

《三國志.姜維傳》說的是魏軍損失數萬人,而張翼傳說的是,損失上萬,蓸髦在此戰之後下詔說,陣亡了數千,這期間是有很大差別的,畢竟雙方都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誇大或者故意隱瞞陣亡人數。

而且張翼傳提及的是姜維和王經在洮水的首戰,姜維傳裡記載的應該是整個洮西之戰魏軍的損失,而蓸髦在下詔時,必定是有意隱瞞損失,因此此戰魏軍損失上萬是很有可能的,再者說此戰魏軍損失最大的應該是四散的部眾,無法記載他們是被俘了還是逃脫了還是戰死了。

作為後來姜維死地的鄧艾也是說過,「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可見此戰對於曹魏在西線的戰局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原雍州的野戰部隊,損失慘重,恐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

《三國志.少帝紀》十一月甲午,以隴右四郡及金城,連年受敵,或亡叛投賊,其親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

此戰之後,蓸髦也是趕緊下詔穩住隴右的局勢,他安撫隴右百姓的情緒,並且特別下令收斂陣亡將士的屍體,讓他們入土為安,也是特赦了叛逃流亡之人,就是害怕在洮西之戰後,隴右地區發生崩盤,大量人員難逃到蜀漢去。

畢竟在東漢末期的時候,這種大規模人口流動是很正常的,益州和漢中作為擁有天險之地,曾經都趕上過湧入人口的紅利,逐步壯大,蓸髦是害怕這種事情發生的。

所以說洮西之戰,就戰術而言,的的確確是姜維的一次大勝,但是在戰略上並沒有改變魏蜀的局勢,姜維也並未藉機擴大戰果,為後面的北伐做鋪墊,沒有後勁的一次勝利,對於曹魏來說也不是什麼傷筋動骨的大敗。

同時蜀漢內部還是厭戰的情緒比較高,主要還是北伐無法實現地盤擴張,獲利不足,哪怕是洮西之戰隨姜維出戰的武將張翼,也是在朝堂上極力反對姜維北伐的,在首戰擊敗王經後,他也是建議適可而止,趕緊撤軍,以保全蜀軍兵力。

而在洮西之戰次年,在段谷被鄧艾擊敗,蜀軍損失慘重,姜維的聲望就一落千丈了,「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也就是百姓開始埋怨姜維,隴西地區也開始出現不穩的局勢,已經是大將軍的姜維只能自貶。

所以說蜀漢內部更希望的還是休養民力的策略,姜維如果能夠一直打勝仗還可以,打了敗仗哪怕是出師無功都會引起內部的反感,所以說一次戰術勝利不足以改變蜀漢對曹魏的劣勢。

對於曹魏來說,洮西之戰後,陳泰王經被召回,被奪取了兵權,鄧艾開始掌控西線戰局,在西線仍然擁有兵力優勢的曹魏依然佔據著主動權,後面面對鄧艾,姜維再也打不出洮西之戰這樣的勝利,更多的是北伐相持後無功而返。

因此洮西之戰是戰術上的大勝,但是戰略上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對於蜀漢來說,是需要類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樣足以扭轉戰局的大戰,但是洮西之戰顯然不是。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少帝紀》《三國志.姜維傳》《三國志.鄧艾傳》《三國志.陳泰傳》《三國志.張翼傳》

相關焦點

  • 洮西大捷:姜維的巔峰之戰,蜀漢的迴光返照
    公元253年,蜀國大將費在當年歲首大會上被曹魏降將郭修刺殺身亡。使蜀國蒙受巨大損失。但姜維卻因禍得福,接替了費禕的大權。從此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每欲北伐時受到費禕在軍隊數量上的裁製了。《三國志》中記載:「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公元254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於是就在這一年,姜維立馬出兵隴西,圍襄武,並斬曹魏大將徐質。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在此基礎上,只要第七次北伐和第八次北伐,姜維獲得了一定的戰果。三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中記載: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那麼蜀漢為什麼要連續發動戰爭?
    從劉備時期開始,蜀漢是三國中力量最弱,但進攻能力最強的政權,在三國戰爭中,蜀漢主動發起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期開始,從劉備在南郡之戰中奪取荊州南四郡,到入蜀與劉璋作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及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是連續作戰,而不是在作戰的路上,而是在作戰的準備階段。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蔣琬參考這件事,決定改變北伐的戰略,改由漢水進攻新城、上庸二郡,而後進攻曹魏在中線的軍事重鎮——襄陽。這樣既不用走艱難的山道,又可以藉助漢水的水路運輸之利。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但卻是攻擊性最強的政權,三國所有的戰爭中,蜀漢主動發動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代就是這樣,從劉備在南郡之戰期間拿下荊州南四郡開始,到入蜀攻打劉璋之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在連年徵戰,不是在徵戰的路上,就是在徵戰的準備中。
  • 諸葛亮的弟子姜維為何這麼慫?北伐十一次,最終還是失敗了?
    作為諸葛亮的弟子,姜維在歷史上似乎沒有什麼亮眼表現,所以也常常遭到詬病。以諸葛亮之智,他所欽定的接班人絕對不會是庸庸碌碌之輩,而姜維也確實是自己那輩人當中的翹楚。姜維投誠後,諸葛亮對這個後輩十分欣賞,當即"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另外,他還在給蔣琬等人的書信中誇讚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 魏延,張郃,姜維,關興,張苞,後三國時期,誰的戰鬥力最強?
    早在袁紹,曹操爭鋒之時,他就已嶄露頭角,只是他跨越的時間很長,在曹丕時期也發揮重要作用。東漢末年,張郃出生於河間鄚縣,也就是今河北滄州任丘縣一帶。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起義發生後,張郃不忍家鄉被賊寇所擄掠,便毅然從軍,並很快憑藉才能當上了軍司馬。最初,他是韓馥的部下,但韓馥性格怯懦,且沒有進取之心,於是張郃過得很不順心。
  • 《三國志》竭力貶低姜維,難道諸葛亮看錯了人?
    ,當然,那時候姜維在軍事上還沒有太大作為,諸葛亮的評價也許缺乏說服力。 諸葛亮、蔣琬、費禕先後死去,姜維開始以大將軍的身份負責全國軍事,他一貫執行諸葛亮遺志,立志北伐。以往有姜維「九伐中原」的說法,認為姜維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嚴格說起來,加上之前在蔣琬、費禕主持下對曹魏方面的軍事行動,姜維參與和指揮的北伐共有11次之多。
  • 姜維的能力到底如何?是諸葛亮高估了還是《三國志》貶低了?
    與此同時,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卻極高,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又稱讚其「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將姜維稱為「涼州上士也」。是《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有失公允?還是諸葛亮看人不準呢?一、說姜維軍事才能一般,這一點有失公允如果說蔣琬是諸葛亮生前指定的政治上的接班人,姜維就是諸葛亮軍事上的接班人,諸葛亮對姜維的軍事才能評價很高。
  • 曹魏的四大「徵西將軍」:一個擊退姜維,一個消滅蜀漢!
    對於曹魏的四徵將軍,徵西將軍主要負責應對蜀漢的進攻,也即負責和蜀漢的交戰事宜,所以在四徵將軍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曹魏歷史上,共有八位徵西將軍,不過,比較有名的,則是以下四位。徵西將軍:夏侯淵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裡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姜維一方面精研著當時的主流儒學——鄭玄之學。
  • 三國戰爭的殘酷——蜀漢、曹魏三十多年戰爭中的陣亡將領名單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馬謖、張休、李盛等人在諸葛亮一伐的局部戰役"街亭之戰"的失利,所以姑且也可以視為死於與曹魏的戰爭當中。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費禕死於曹魏降人郭循的刺殺。郭循是延熙十三年(即公元250年)姜維北伐時帶回來的降人,由於費禕執政時期一直遏制姜維的北伐活動,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郭循刺殺費禕是姜維授意。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三大臣相繼病逝後,姜維成為蜀漢主導軍政的一把手,而王平則成為蜀漢重要前沿重地漢中的一把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開始了更加激進的北伐戰役。他一生北伐共計十一次,勝者三次,敗者三次,平者五次。蜀地狹小,休戰或者惡戰都不可能化解自身的尷尬局面。曹魏統御九州之地,東吳穩居魚米之鄉,蜀漢政權夾在兩者中間,顯得極為被動。
  • 盡得諸葛亮平生所學的姜維,為何沒能挽救蜀國滅亡命運
    又曰:「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在我們所能見到的諸葛亮對人的評價中,他對姜維的綜合評價之高,超過其他任何人。「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這是蔣琬對於北伐的認識。乘曹魏變亂頻仍,蠶食其西陲,促其衰敝而滅之。蔣琬、費禕主政時,蜀漢只採取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到姜維之時,把它付諸實施。姜維屢出狄道、洮西,正是在執行蔣琬時定下的蠶食涼州的方略。延熙二十年那次大舉北伐,更是由駱谷而出關中。
  • 如果不是黃皓和蔣舒,姜維很可能對鍾會打一個成功的反擊戰
    這樣看來,姜維似乎確實是蜀漢滅亡的幫兇。但實際上「魏滅蜀之戰」中出現很多無法人為控制的意外。如果沒有這些意外,姜維很有可能完成之前的構想,對鍾會打一場成功的殲滅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魏滅蜀之戰」發生的意外如果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那麼在「魏滅蜀之戰」中,蜀漢未必會滅亡,反而有可能對鄧艾、鍾會等人打一次成功的防禦戰。可惜偏偏有各種意外發生,而且成堆的出現,最後導致蜀漢滅亡。首先是「魏滅蜀之戰」之前的戰爭動員時期。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得意弟子,為何碰上鄧艾總是輸?
    鄧艾多次識破姜維意圖姜維掌權後總共進行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六次北伐對上鄧艾,從戰績來看的確輸多勝少。曾經姜維第三次北伐時鄧艾還不是魏軍主帥,雍涼地區一個太守。姜維效仿諸葛亮出兵祁山攻略隴西,彼時魏軍主帥是陳泰,他認為姜維很有可能聯合隴西邊境的羌人一起拿下隴西,隨後再和羌人借道攻打西涼,目的獲取西涼產馬地補齊蜀漢無騎兵的弱勢。
  • 蜀漢後期政治重要輔臣之姜維,在什麼上做出了好處與其壞處?
    不管史學家是如何評說,「心存漢室,才兼於人」即的姜維畢竟在現實中,承擔了蜀漢後期的重要輔政大臣之職,本文通過對其政治表現具體分析,希望為廣大讀者展示出一個真正的姜維形象,是非成敗任讀者自己評說。,然而在關於核心事件上,姜維是並沒有話語權的。
  • 鐵籠山之戰:姜維司馬昭雖未分勝負,卻讓三國走向統一的快車道!
    而前《三國演義》和後《三國演義》的分水嶺,就是鐵籠山之戰,也是直接導致加快了三國統一步伐的最後一戰。 諸葛亮死後,將蜀漢軍事大權託付於姜維,是為蜀漢大將軍。為了繼承發揚和實現劉備諸葛亮興漢討賊(也不知道誰是賊了)的未盡大業,再次起兵漢中,於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在今在甘肅天水武山縣西部的鐵籠山結陣排兵。
  • 此人是曹魏宿將,曾打敗過劉備和諸葛亮,令姜維一敗塗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郭淮傳》,時間是在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主人公是郭淮。原文如下: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