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圳某科技企業的董事長劉某被國內一所985高校取消了研究生、博士學位。校方稱,他們調查後發現劉某報考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本科和學士學位都是假的。
劉某成為這家高校的博士,已經是11年之前的事了。在去年10月,有人發公開信提出質疑,直指劉某連1天大學都沒上過,只有中學學歷。11月底的時候,高校相關領導還回應,稱劉某的入學程序沒有問題。
其實說起來實在犯不著,劉某作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在世俗意義上已經是獲得大成功的人,得到了大部分博士一輩子得不到的財富和地位,周圍人對他定是恭維多過質疑,何必造這麼一個假讓自己出醜?可現實中,像劉某這樣造假的案例根本不在少數,商場官場都是學歷造假的災區。
2010年,科普作家方舟子發21條記錄打假某集團總裁唐某。唐某因為為別人打工身價超過10億,還有了「打工皇帝」的稱號。方舟子揭發唐某的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以及「卡拉OK打分」、「大頭貼照相」兩項專利均系造假。唐某回應曬出了學位證書,表示自己是美國西太平洋大學的博士,方舟子隨即懷疑這是一家販賣假文憑的野雞大學。
方舟子說得沒錯,這家西太平洋大學2005年被告上了法庭,然後因為敗訴而被關閉。網友深扒後還發現,西太平洋大學名聲不好,但校友卻個個背景堅挺,一大串總經理、總裁、副總裁頭銜,通用電氣、可口可樂公司以及政府和公家機構中皆有任職。
像唐某、翟天臨學歷造假這種事件,一個瓜後面都能摸到一串藤,只看有沒有被發現。
在中國,官員博士更為多見。80年代起,中央對政府幹部有了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官員的學歷開始得到重視。這本是提升官員群體素質的好事,但很多官員不是走通過學習獲得學歷的正道、苦道,而是利用權力給自己搞到了高學歷,他們還尤其青睞國內重點大學的博士學位。
2013年某省的87名省部級官員中,研究生以上學位或學歷的佔總數的87%,22%擁有博士學位,這其中很多人都是在進入工作崗位以後獲得高學歷和學位的。有這麼一個讀博狂魔,重慶市前副市長王某,原本只有初中學歷,卻在10年內獲得了29所國內外大學、研究中心的兼職教授、碩導、博導等頭銜,簡直令人瞠目結舌。而這些人自己心裡還有委屈,不少持有假文憑的官員將造假原因歸結於升遷標準:「我混文憑那是迫不得已,誰不想往上走?大家不都這樣?」
有些高校為了討好也很會來事,甚至設計出專門攻讀渠道來幫助政商人士獲得學位。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曾公開過混博士的一條途徑:入學考試瞞天過海,上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讓秘書來代聽、代考,反正總能得到高分,答辯委員會提前做好工作,通過答辯也是不難的。
一名紀檢部門工作的官員坦言:官員在職獲得高學歷、高學位的,人們有充分理由懷疑其學歷、學位的含金量。
或許,是幾千年來「學優則仕」的觀念作祟。現在的好學生不一定都能掌握權力和財富,但掌握了權力和財富的人,卻大都想給自己樹一個「專家」、「知識分子」的人設。高喊「我本淮右布衣」、「我就是泥腿子一個」固然豪邁,但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一個博士帽的分量是很重的。
而像商人劉某、以及翟天臨這樣的人,想要一個博士帽基本不是因為晉升,更可能是他們內心的執念。在有些地區,哪怕有的孩子在非課程領域的德智體美勞某方面異常突出,但只要學習不好,還是會被認為矮人一截。
不管是從小的經歷,還是長大後求職、競爭的現實,學霸、博學形象都是廣受人們喜愛和尊敬的,博士是一個人靠聰明才智和勤奮學習得到的最高證明之一,是智商或者說家庭背景優越的表現。所以即使在財富和地位上已經功成名就,但從小的社會環境還是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內心,一有機會就想要得到那個博士帽子,來安慰和證明自己,給自己以自信。某種程度上,這些人未嘗不是唯學歷論的受害者。
但不論他們動機和心態如何,這種行為對於靠著勤奮苦讀拿到文憑、或者拿不到被挑揀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不公。明明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卻還要利用這些資源想要得到更多,以後也極可能繼續給自己的孩子便利,進一步阻塞普通人上升的途徑,加劇他們的競爭和廝殺。對於社會公平來說,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