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書《蜻蜓寫作:精選小學生作文名家點評》,聯合「蜻蜓寫作」團隊,邀請一線語文老師,以及許知遠、韓寒、張悅然、沈宏非、六神磊磊、葉開、朱學東、老狼等文化名人來給孩子們的作文支招。「蜻蜓寫作」項目創始於2019年,線上「蜻蜓大語文」教育平臺包括名家點評、生態寫作、新概念寫作等內容。記者採訪了創始團隊成員小飯,他也是從「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出來的「80後」作家之一。從《萌芽》編輯到韓寒《ONE》總編,再到參與「蜻蜓寫作」,小飯以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訴大家:「寫作可以成為生存手段,更是能啟迪心靈的密鑰。」
遇到什麼樣的老師
就會寫出什麼樣的作文
我初中三年只有一個班主任,姓諸,教語文。在一個恰當的時候,某一位老師的出現,對於一個懵懂的小朋友來說總是會有些啟發的。一個人在青春期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就會在一定概率上成為什麼樣的人。
那時候我不努力讀書,但也有努力的項目。學校裡到處都是桌球臺,我沉迷於打桌球,一幫排著隊的同齡人被我一個一個打趴下,多少紅雙喜牌桌球變成了破碎的「雞蛋殼」,大家都說我的削球比丁松還出色。其實丁松那時候還沒怎麼出名,但上海的球迷都知道他。
記得有一次,諸老師在課堂上評點我的作文,只因為我在文中引用了錢鍾書的一句話。錢老先生是他的偶像。儘管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在區一級的《作文報》上發表作文,但要不是引用了一句錢老先生的名言,恐怕諸老師不會對我刮目相看。他請我去他家做客,親自下廚做蛋炒飯,還帶我去書房,問我喜歡什麼書,隨便挑。我感覺自己仿佛來到了銀行的保險庫。
潛移默化中,我真的愛上了文學,愛上了寫作。我不想成為桌球世界冠軍,但我想成為福克納和馬爾克斯,想成為海明威或者略薩。高中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圖書館裡度過的。我讀了一本又一本大作家的傳記,順便也讀了他們為人稱道的作品,並且把自己變成了近視眼。
儘管我理科成績更好,但依然在高考時選擇了文理兼收的哲學系。我覺得那是文學的親戚。那時候我還經常給諸老師寫信,名義上是請教一些哲學問題,其實是顯擺自己最近又看了哪些書。
再後來,我看到了一個名為「新概念」的作文大賽,投去了我稚嫩的作品,竟然得了獎,又當上了《萌芽》的編輯。我堅持業餘寫作,出了一些書,加入了作家協會。後來聽說,諸老師常常在一代又一代學生面前提起我。
做編輯以後,當時《萌芽》的主編趙長天老師言傳身教,教了我一些做伯樂的本事。伯樂並不敢當,我想就是看到了好馬,不要錯過和馬兒一起聊聊天。我也經常想起諸老師,感覺自己即將變成另一個諸老師。
接著我又做了很多年出版,工作職責一樣是發掘優秀的年輕作者。我很享受這件事,覺得很有意思。2010年我加入韓寒創辦的《ONE》,從編輯做到總編輯。我確實成了另一個諸老師,發現了其他年輕作者也會很高興,也會在家裡做蛋炒飯給他們吃,也會讓他們隨便順走自己最愛的書,也會跟他們通信……
希望小朋友不要懼怕寫作
寫作技能會令人終身受益
我是因為熱愛文學,想成為作家,過上作家的那種日子,才走上寫作這條道路的。文學就是趣味和想像,思維和情感,故事和傳說,付諸文字。創作者是分享這些給讀者,給地球,給全人類。少年成名也不知道是幸事還是悲哀,每個年齡都只能書寫那個年齡的所思所想,太年輕,寫出的東西就會單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這條路不怎麼好走,清貧且苦悶,我想這是一種考驗,一種鍛鍊。
參與「蜻蜓寫作」這個項目,是因為朋友在做,我恰好也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於是加入進來。至於內在的原因,我想這件事關乎孩子,絕大部分孩子都需要鼓勵,所以感覺有努力工作的空間。我們抱著很美好的願望,希望小朋友們不要懼怕寫作,對寫作產生興趣。我們請了很多有所成就的名家,也找到了很多業務很強的名師,一起幫助小朋友找到一條不那麼複雜的關於學習作文的路。名家是給孩子們鼓勵,名師是給孩子們具體的指導。
我們要在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一顆文學的種子,就像諸老師當年對我做的事一樣。掌握了寫作的技能,會令人終身受益,會療愈自己。我們把這些工作過程編成了一本書,就是《蜻蜓寫作:精選小學生作文名家點評》。這本書最有創意的部分,是每一篇作文都邀請作家、編輯家、出版家、主持人、美食家來點評,有些點評寫得比原文還長,而且非常細緻認真。《蜻蜓寫作》選的學生作文未必篇篇都好,但也正是因為「不好」,才讓老師的點評更有針對性,更有看頭。而且,不同的點評老師,風格喜好都不一樣。
出版人、作家路金波在對一篇小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時,認真數了作文中一共用到多少個「我」,指出小學生寫作中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喜歡用「我」開頭,應該降低「含我率」。書出版後,這篇點評成為許多家長熱議的篇目,因為自己家的小朋友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有一位詩人,在看了小朋友的習作之後,給小朋友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形式上是點評作文,其實我已經看成是這位詩人的另外一種創作了。我看了這封信都覺得受益良多,被深深打動。我想小朋友們也許現在還不能理解,但沒關係,將來一定會被感動的。
引導孩子觸及新鮮題材
多感知社會,寫更深層的生活
實際上我們知道,作文很難說有非此不可的方式,我們只能在學校老師教的那一部分的基礎上,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加強和鞏固學生的知識點和相關技巧。但我們更希望孩子們有良好的審美,良好的思考方式。我們既不脫離學校的教育,也要發展自己的美學。我認為這是「蜻蜓寫作」的價值所在。
孩子們寫作文,老師很重要。孩子往往是老師的復刻版。一個人一生中的第一種寫作風格,往往是由小學老師奠定的。老師如果看重華麗的文筆,孩子的作文也許就會堆砌成語;老師如果看重「升華主題」,那麼孩子的作文也許就會語言空洞、不切實際。而且,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擅長迎合大人,因而受老師的影響就越大。所以,好的老師一定要懂得包容,要能容得下孩子的靈性,要避免思維僵化。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作文的題材。我們的學生作文多少年來總給人一種「長得都很像」的感覺。除了文字像、腔調像,還有一點是題材像,總是寫一個老師、一個同學、一堂課等,題材範圍窄,不外乎上學回家的那點事。能寫一個陌生人,能寫一次社會實踐,能寫寫家鄉的小吃之類,就已經算是新鮮的了。
當然了,學生作文的作者畢竟是孩子,生活圈子小,題材範圍自然就窄。但除此之外,也有老師和家長引導的原因。不要小看「題材範圍窄」,這可是個大問題。唐詩為什麼遠遠勝過六朝詩?理由有千百條,但其中必有一條,就是題材範圍寬。例如寫女性,六朝詩人寫來寫去不是小宮女就是採蓮女,總在這裡面打轉轉。而唐朝詩人能寫的女性多得多,能寫公孫大娘,能寫幽谷佳人,能寫山中寡婦,能寫荀媼,能寫胡姬,能寫一笑傾國的楊貴妃,能寫淪落天涯的琵琶女,還能寫和自己一起生活的老伴兒。杜甫就愛寫自己的老伴兒。各種年齡、各種階層、各種境遇、各種心情的女性,她們的悲憂喜樂,在唐詩裡都讀得到,從這一個側面就能看出唐詩的偉大。
學生作文的選題範圍應當拓寬。我們大人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孩子多去觸及新鮮題材,多感知社會,多寫更深層的生活,不要總是記一個老師、記一個同學?寫作不僅是一項應試技能,更是能啟迪心靈的東西。「蜻蜓寫作」能讓青少年在學習中體會母語的美感,培養健康的閱讀習慣,提升在審美、思維、溝通等方面的素質水平。與其背許多篇應試範文,不如從身邊同學的真實作文著手,學會查漏補缺,在名家指點下改正自己的缺點,學會表達,愛上寫作。我相信,「蜻蜓寫作」會成為孩子寫作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