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漫談】
悟空出世對學生作文寫作的啟示
文/李玉柱
【精彩看點】《西遊記》為明朝吳承恩所著,孫悟空是最主要的人物,那麼,他是不是吳承恩憑空想像出來的呢?為什麼非得是一隻猴子,而不是人或其他雞鴨鵝狗呢……
唐僧西天去取經,後面跟著孫悟空。
孫悟空,本領大,騰雲駕霧會變化。
…………
在我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提孫悟空沒有不知道的,幾乎每個人都是聽著孫悟空的故事、念著孫悟空的兒歌長大的,孫悟空一直是孩子們崇拜的偶像,七十二變,騰雲駕霧,更是給孩子們無窮的想像……
孫悟空是《西遊記》裡的人物,明朝吳承恩所著。那麼孫悟空是不是吳承恩憑空想像出來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據考證,歷史上,唐僧——玄奘取經確有其事,後來被民間演繹成了神奇的傳說。
西遊記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而這些形象,也非人們憑空想像,是有現實原型的。
據4月7日光明日報報導,近日,考古學家們,在中國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千佛洞裡,發現了一幅900多年前的壁畫,上面描繪了玄奘師徒的形象,要比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西遊記》還早300多年,成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壁畫主體是端坐的觀音,神態自若,周邊彩雲環繞。畫面右下角,是玄奘和徒弟。玄奘面容豐腴,身披袈裟,雙手合十面向觀音,沉靜虔誠;而滿臉猴氣的徒弟,牽著馬,手搭涼棚,好奇地眺望著觀音,調皮的神態躍然壁上。
雖然整幅畫面,觀音的形象佔據了較大部分,唐僧師徒形象相對較小,但從人物衣著,以及馬背上看不到裝經書的包裹、裝經文的木盒等細節判斷,壁畫描繪的是玄奘取經途中的情景。
那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為什麼非得是一隻猴子,而不是人或其他雞鴨鵝狗呢?
我以為,首先,如果是人,就沒有了故事性、傳奇性;其二,猴子屬於靈長類,是人的近親,且生性聰明,能行人事,而雞鴨鵝狗之類都不行。
君不見,從最早的《山海經》到《封神演義》再到《西遊記》等所有的神話類傳說,無論是什麼動物,都要幻化成人形才行,幻化成人,言人語,行人事,才能為人所信,才能教化人,這是文藝、文學功能初心的要求。這些話「翻譯」成通俗的說法,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還要回歸於生活。
說到最後,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現在中小學生為什麼一見作文就發怵,覺得作文難,就是缺乏生活的實踐,知識面過窄造成的。
現在的孩子,整天被囿於在書屋裡,埋頭在試卷中,沒有生活實踐,作文當然只能生編硬造,想像自然也不會出彩;只學習與考試相關的東西,知識面就太窄,寫出來的作文內容不豐富不說,還不能令人信服。
《西遊記》是神話,但大家都願意讀它,孫悟空明知是虛構,但人們就是喜歡它,其原因,就是這個故事有真實的現實生活基礎,其想像都是人們生活中的願望:生活中有太多的假與騙,人們就想像自己有一雙火眼金睛;生活中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人們就想像自己能有七十二般變化;世界有太多的善,但也隱藏著諸多的惡,人們就想像著,「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所以要想讓孩子會寫作文、愛寫作文、寫出好作文,就要讓孩子走出書屋,回歸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悟空原形,才會激發他們的寫作靈感,才會放飛想像,讓悟空騰雲駕霧,入地上天……
讓學生回歸生活,擁抱自然,走進社會,不僅是培養他們寫作的需要,更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