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報
2008年,作家野上照代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被導演山田洋次改編成電影《母親》上映,電影中小女兒的原型正是野上照代自己。
野上照代
野上照代今年93歲了。
作為導演黑澤明的「御用」場記、製片公司經理、一生的親密友人,她的人生,見證了巨匠輩出的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興衰,親歷了半個多世紀日本文壇和影壇的變遷。黑澤明的好萊塢滑鐵盧,她知道;黑澤明與小國英雄和三船敏郎的漸行漸遠,她旁觀。她一生觀看、遊歷了太多寶貴「風景」,而那些風景,正是昭和時代的文藝萬象。
在八十歲「已經走到人生的出口,要伸手去轉開門把手的時候」,她留下了一本小書《蜥蜴的尾巴》,用獨特的野上風格,寫下一個時代的輝煌與老去。
今天夜讀,隨著野上照代的回憶,進入黑澤明《羅生門》《蜘蛛巢城》等改編文學名作電影的拍攝現場。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
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
《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野上
不,昭和二十五年(1950)6月10日上映的野淵昶導演的《復活》(託爾斯泰原著)才是我單獨工作之後的首部作品。很快地,7月就是第二部,冬島泰三導演的《千兩肌》。這是由長谷川一夫、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
所以《羅生門》算是我的場記生涯起跑後的第三部電影,對新人來說,也太艱巨了。也許,遠離東寶糾紛,第一次來到大映京都的黑澤先生並不知道這事。歸根究底,我猜啦,他根本不會把場記這樣的小角色當作一回事。多年之後,黑澤先生甚至說當年的我「好像女學生一樣」——就是沒把我放在眼裡的意思啦。其實我當時已經二十三歲了。
《羅生門》浮世繪海報(Yohey Horishita)、CC版封面
那時製片廠的巴士還使用煤炭車呢,難以置信吧。《羅生門》雖說是在製片廠內做了大大的門,卻沒有在棚內搭景,全都是外景。奈良深山的外景地有水蛭出沒,每天早上離開旅館時,腳踝都要抹鹽。蚊子也很驚人,製片部同仁背後扛著專用的殺蟲劑,「咻咻咻」地到處噴灑。總之,大家都是滿身臭汗。那時沒有什麼替換襯衫,只能穿著同一件汗臭味衣服。
《羅生門》拍攝現場的氣氛如何?
野上
那時黑澤先生四十歲。曾聽他說:「我也是四十歲的男人了。」可是,四十歲就拍出了《羅生門》呢。拍《泥醉天使》也才三十八歲,真讓人讚嘆他的才華。或許是戰後初期的解放氣氛,讓大家的心情也跟著亢奮吧,去奈良拍外景時,黑澤先生、三船敏郎先生、千秋實先生、助導們每天晚上都衝上若草山,圍成一圈唱著「礦工民謠」盡情跳舞。
拍《羅生門》的時候,作曲家早坂文雄先生也來到外景現場,邊看拍攝邊構思配樂。早坂先生罹患肺結核,身材瘦削而修長,反而讓他更有藝術家的味道,總而言之是魅力十足,我整個人被迷得暈頭轉向。
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以及導演黑澤明
在那之後您跟早坂先生也持續有來往吧。
野上
是啊,多虧早坂先生,我才能進東寶影業並加入《生之欲》劇組。
事情是這樣的,《羅生門》在1951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裡拿了金獅獎,結果從國外湧進大量拷貝訂單。
可是在國外,需要上字幕的情況比較少,多半都是重新配音。像日本電影這樣把所有聲音,也就是音樂、臺詞、雨聲全都混在一起時,就無法單獨抽出臺詞重新配音。因此,為了國外版本,只好把音樂單獨重新錄一次。由於是在大映多摩川的錄音室進行,我的工作是記錄,也得去多摩川和早坂先生兩個人負責這項作業。
那時早坂先生跟我說:「最近黑澤先生要去東寶拍《生之欲》,我推薦你去那邊做場記如何?」我這人運氣真是很不錯吧。
2016年,《七武士》4K修復版公映現場的仲代達矢和野上照代
您是在《七武士》之後,《蜘蛛巢城》開拍之前結婚的吧。而《蜘蛛巢城》是1957年倫敦國家劇院落成時的開幕影片對吧。
野上
沒錯,那是黑澤先生第一次受到海外邀請出國,並且和約翰·福特、雷內·克萊爾、德西卡等各國大師一同領獎,宴會上勞倫斯·奧立弗還跟黑澤先生提到他看《蜘蛛巢城》的感想,你知道這事嗎?黑澤先生也寫過,我是回國的時候,才從他那兒得知的。
據說奧利弗感到佩服的地方有三點。第一,讓麥克白夫人懷孕的點子。問說下次他演「麥克白」的時候,可以借用嗎?黑澤先生答說,當然沒問題。可是奧利弗演的時候,不要讓嬰兒流產,而是讓她生出畸形兒如何?第二,讓白馬出現預告主人的不幸。第三,森林準備攻過來之前,鳥兒飛進城內的構想。
這就是他讚許的原因,但這鳥兒卻把負責小道具的小濱(濱村幸一,2007年9月去世)搞慘了。鳥兒是從世田谷一帶的鳥店購來的。將近有一百隻吧,據說。小道具組員們雙手各拎好幾隻,隨著暗號一齊從屋頂放出來,可是並不如預期地飛入畫面中,有的躲在布景的角落,有的逃進燈光裡,被逼得重拍了好多次。現場一團混亂。體型太小的會看不太清楚,所以類似鴿子大小的特別多。
拍攝終於結束後,其中的貓頭鷹還一直飼養在小道具房間裡。不知道為什麼黑澤先生說很想要,於是就把貓頭鷹帶回家去。可是,還沒到一個星期,黑澤先生又跟小濱說,那只要還給你。他說貓頭鷹待在家中一動也不動,看來好無趣。可它是貓頭鷹啊,不是嗎?
眾所周知,《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黑澤先生改編之功力,著實令人驚訝啊。
野上
完全轉化成日本的東西了,不是嗎?如此精彩的脫胎換骨,任誰都跟不上。之後拍的《低下層》(1957)也很精彩,《亂》(1985)則是《李爾王》。雖說是國外的作品,但也都是經典,都追求共同的人性本質,大概是這個因素吧。
不過,一開始挑戰改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1951),卻引來了許多惡評,因為和松竹影業鬧翻,片子又被剪了一個小時,真是吃足苦頭。
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一開始被刪去的部分,是左卜全和三船先生在一輛擠滿了「被遣返者」的火車上相遇,以這種方式出場簡直巧妙之極。一刀未剪的完整版,也就是松竹在獨家首映期間只上映了幾天的原始版《白痴》,到底跑哪兒去了呢?
《蜘蛛巢城》數碼修復版海報、CC版封面
時有所聞,是被松竹相關人士藏起來了,若是能挖出來,肯定會是「影史上的大發現」吧。
野上
話題回到《蜘蛛巢城》,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我想應該是因為導入了能劇的形式。黑澤先生在「二戰」期間逃進日本俳句、能劇的古典世界裡。不只是黑澤先生如此,當時的作家們也都反感軍國主義,幾乎都是埋首於日本古典的研究。《蜘蛛巢城》的麥克白夫人,飾演「淺茅」的山田五十鈴所化的妝,就是把能劇中的「曲見」 面具,原封不動挪用過來。黑澤先生總是在確定演員化妝的時候,把能面具的相片擺在化妝室的鏡子前面,自己緊盯著演員,一邊參考能面具,一邊跟化妝師交代他的要求。最後再用相機拍下來,反覆多次進行修正。到後來已經完全看不出演員的本來面貌,完全變成能劇面具。雖然山田五十鈴小姐的部分,還是看得出來是她。
像是變成妖婆的浪花千榮子女士,化妝後已經完全看不出來是浪花,感覺很對不起她。臉上抹得純白,不斷轉動著紡輪的畫面,正是來自能劇的曲目「黑冢」,臺詞再以配音方式處理。拍攝的時候只是對嘴。沒辦法,又不能用她平時講的關西方言。最後在雷聲大作的森林上方道路,狂笑著跑過去的妖婆形象,也是浪花女士本人,腳下穿著運動鞋,來來回回不知跑了多少遍。
《蜘蛛巢城》這部影片不僅是化妝及服裝,連構圖都像能劇一樣,講究、重視「形」。看完毛片,黑澤先生突然對著攝影師中井先生發飆。說是畫面上半部過於擁擠、缺乏平衡感等等,要求重拍。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搞不懂的事。
一說到《蜘蛛巢城》,還是要提到片尾三船先生暴露在箭雨中的那場戲吧。
野上
到了國外,經常有人問到底那個畫面是怎麼拍出來的,當我回答說,事實上那都是拿真箭射出來的,他們都感到非常訝異。然後我又說,連意外險也沒有保,他們更是驚訝地表示不敢置信。那當然了,如果不是三船先生,其他人是做不到的。不可能幹的。負責小道具的小濱也是要背負責任的,他向大家保證,這是在拍《七武士》時用過的方式,不會有問題。不過,聽起來還是很可怕。
黑澤明指導箭雨場景
釣魚用的天蠶線不會顯現在拍攝畫面裡,因此事先將天蠶線穿過箭矢中央,線的另一端固定住之後再放箭,箭就會依照天蠶線的導引,飛刺向預定點。
(選自《蜥蜴的尾巴》[日] 野上照代 / 著,銀色快手 /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電影劇照、出版書影
原標題:《擅長改編經典的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