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2020-12-17 非常道畢延河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魯迅深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稱俄國文學為「我們的導師和朋友」,「因為那裡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的酸辛和掙扎」,「明白了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果戈理、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這些俄羅斯文豪都不同程度影響了魯迅。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被西方現代派作家追認為鼻祖。有人說「託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他對後世的尼採、福克納、加繆、卡夫卡、弗洛伊德、喬伊斯、甚至對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經常說:「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要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像不到的燦爛花朵!」

中國人常說「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個不幸的天才,在苦難中度過一生,9歲那年突然患癲癇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參加聖彼得堡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研讀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差點被槍斃,結果被流放西伯利亞;沉迷於賭博,被迫到歐洲避債。「把所有的不幸放一個人身上,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成就驚人,處女作《窮人》一發表就被著名的批評家別林斯基高度讚揚,根據獄中的經歷寫的《死屋手記》可以說傾倒了整個俄羅斯,據說連沙皇都被它感動得落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就可以說配得上他的苦難。

在世界文學史上對人的靈魂深度挖掘的作家寥寥無幾,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一個,魯迅也是一個。魯迅稱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魯迅在《〈窮人〉小引》中這樣寫到:

顯示靈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學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樣的作 者。他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著。又因為顯示著靈魂的深,所以一讀那作品,便令人發生精神的變化。靈魂的深處並不平安,敢於正視的本來就不多,更何況寫出?因此有些柔軟無力的讀者,便往往將他只看作「殘酷的天才」

魯迅也敬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但是魯迅卻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說有兩個作家不能愛,一個是但丁,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魯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說:

到了關於陀思妥夫斯基,不能不說一兩句話的時候了。說什麼呢?他太偉大了,而自己卻沒有很細心地讀過他的作品。回想起來,在年青時候,讀了偉大的文學者的作品,雖然敬服那作者,然而總不能愛,一共有兩個人。一個是但丁,那《神曲》的《煉獄》裡,就有我所愛的異端在;有些鬼魂還把很重的石頭,推上峻峭的巖壁去。這是極吃力的工作,但一鬆手,可就立刻壓爛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於是我就在這地方停住,沒有能夠走到天國去。還有一個,就是陀思妥夫斯基。一讀他二十四歲時所作的《窮人》,就已經吃驚於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利地處死,竭力要放它們活得長久。而這陀思妥矢斯基,則彷佛就在和罪人一同苦惱,和拷問官一同高興著似的。這決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總而言之,就因為偉大的緣故。但我自己,卻常常想廢書不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雖然偉大,但是魯迅的態度就是「廢書不觀」。魯迅在《憶韋素園君》一文中說:

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畫像。對於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殘酷到了冷靜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酷刑,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拷問給我們看。現在他用沉鬱的眼光,凝視著素園和他的臥榻,好像在告訴我: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裡的不幸的人。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呢?魯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說得很明白:「不過作為中國的讀者的我,卻還不能熟悉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從——對於橫逆之來的真正的忍從。在中國,沒有俄國的基督。在中國,君臨的是』禮『,不是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苦難的態度是忍,寄希望於宗教。魯迅則恰恰相反,他對宗教懷著勢不兩立的憤恨態度,在《祝福》中,他刻薄地挖苦「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把神仙比成了醉鬼和流浪漢。

兩國的歷史文化不同,決定了魯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場是不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曾信仰西方的社會主義,後來轉向俄羅斯東正教,認為理性是惡的根源,主張在宗教和道德的基礎上去改造生活,實現社會正義。所以高爾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邪惡的天才」,一個反動派,向壓迫被動地投降的辯護士。

魯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筆下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普羅大眾,著力於描寫病態的社會、痛苦的人生。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描述的「死屋」,這裡沒有任何希望與光明,只有絕望和悲觀,無能無力的呼號。而魯迅用「鐵屋子」來比喻中國當時的現狀,「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的目的絕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號召人們推掉這「鐵屋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忍,要求助於神,這對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來說太陌生了,魯迅先生的目的是叫醒昏睡百年的國民。

李春林在《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中這樣認為,「魯迅是又用凸透鏡將那經過分析的光線聚合在社會潰瘍的焦點上,使那人間的不平和痛苦顯得更真切,使目睹者驚醒和感奮起來,立足於地上的鬥爭,以實現社會的解放。而陀氏接著使用的卻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凹透鏡,把一切都散射到天上,在天國裡解決一切問題,消盡一切痛苦和不平,使人在神那裡得到解放。「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使徒精神,關注彼岸世界,沉迷於宗教。魯迅是醫生,解剖國民性,魯迅是戰士,為民族解放而戰鬥。所以魯迅不喜歡偉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相關焦點

  • 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跨越時空的心靈之約:對靈魂的偉大審問
    在描寫小人物的病態心理及性格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堪稱魯迅的老師,他為魯迅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藝術經驗。魯迅在《憶韋素園君》中明確地說:「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畫像。對於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魯迅筆下所有的小人物,幾乎都可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找到對應點。
  • 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139周年:用他20句名言,紀念這位文壇巨匠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每當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句話,心中便沉重一下。陀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我喜歡讀陀的時候,並不知道他的文學地位和影響力。也不知道他有那麼多追隨者和愛好者,並且這些人中,不乏有很多世界矚目的大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部拷問人生的經典名著
    當我讀到這本書時,被深深地震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一生艱難坎坷,命運多舛,曾上過斷頭臺,並在臨刑前被救下來的偉人,他的靈魂就像是無底深淵中的一線光明,照亮了我的人生。這部長篇小說的男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位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的窮困潦倒的大學生,他一生碌碌無為,整日為生計奔波。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我國較多論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思想的研究成果,如趙桂蓮的《漂泊的靈魂》、王志耕的《宗教文化語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何懷宏的《道德·上帝與人》等,也都大量引用了別爾嘉耶夫的該著作。因此,我們有必要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別爾嘉耶夫,俄羅斯宗教哲學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在今天還繼續存在嗎?
    可稱為優秀的現代文學家有許多,而恰當地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唯有用「偉大」二字。1887年,尼採得到一本法文版的《地下室手記》,讀後感觸良多,說:「他是唯一有教於我的心理學家。」尼採見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性的深刻。
  • 「惡棍」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天使」安娜
    一八五七年,被流放至西伯利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一個文官的遺孀瑪麗亞結婚,還恢復了被剝奪的貴族身份。一八五九年,陀氏以少尉銜獲準退役後,攜妻子瑪麗亞、繼子巴沙離開西伯利亞,在距莫斯科不太遠的特維爾住了四個月,經沙皇「恩準」,於年底遷往彼得堡。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文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誕生於流亡時期,也是一段十分貧窮、痛苦的艱難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負債而不敢回國,和新婚妻子安娜流亡歐洲,他染上了賭博,而剛出生的女兒又不幸夭折……恰恰是在這段令人崩潰的時光,他接連寫下了《罪與罰》《群魔》《白痴》等永垂不朽的作品。
  • 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就要有窮人的樣子
    本來想把託爾斯泰寫的《窮人》也找來讀一讀,然後對比一下託爾斯泰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有什麼特點,雖然託爾斯泰較陀氏年長,但是他們畢竟也是同一時代的兩大文豪。高爾基評價: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個人的聖經 靈魂的戰場 人性的深淵——卡拉馬佐夫兄弟
    今天我們來分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的不朽的永恆的小說。其實很早就打算分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因為這實在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在俄國文學界,既有託翁(參考魯迅是這麼評價老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有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快地處死,竭力要放他們活得長久。老陀有兩大代表作:《罪與罰》為老陀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卡拉馬佐夫兄弟》則使老陀成為不朽!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離開苦役地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這麼高興地前往塞米伊。他坐在運草繩的馬車上,卻從未感到如此美好:「頭頂是天空,身邊是廣闊的空間、純淨的空氣,還有靈魂的自由」。一、我打算去塞米伊旅行。它位於哈薩克大草原深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地,俄國人稱之為「魔鬼的糞箱」。這裡也暗藏著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 陀思妥耶夫斯|把艱難化作成長養料的文學天才,他來自戰鬥民族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閱歷非常複雜的人,許多人認為是他艱難的一生,把他造就成一個文學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生於莫斯科,他的童年很不快樂。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脾氣暴躁,奉行對小孩嚴厲的訓誡。他的母親則溫和可親,是唯一能管得住他父親的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難是心靈的土壤
    本文選自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散文,原題為《聖誕晚會上基督身旁的小男孩》。作家曾這樣寫道,「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要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像不到、燦爛的花朵。」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 羅伯特·阿爾特:被忽視的「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更是從一個不知名的大陸南端的小港口,一躍成為燈火通明的大都會。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阿根廷政府鼓勵歐洲移民進入,人口每二十年翻一番,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減少。這些歐洲移民大多來自小鎮或村莊,他們深受戰爭和貧窮的困擾,將全部希望寄於阿根廷的田野。然而,抵達後卻發現這裡的土地被少數人掌握,他們只會再次淪為廉價勞動力。
  • 文豪野犬:關於陀思的異能力的分析,罪與罰到底有多厲害
    《文豪野犬》這部動漫已經更新到第三季了,在第三季的結尾與太宰鬥智鬥勇的陀思終於被抓獲。關於陀思的異能有很多猜測,但是一直沒有人真正見過,陀思與太宰一樣善於利用人的思想進行戰鬥,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陀總的異能。陀總的全名是費奧多爾·M·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籍異能力者,異能力是「罪與罰」,在動畫中至今還沒有人能見過他的異能,或者見過他的異能還能或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