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三個方面軍,即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都是主力部隊,長徵的結束也是以三大主力會師為標誌的。
不過很奇怪,番號一般都是按照數字來排序的,中間為什麼空缺了一個紅三方面軍呢?這個還要從紅軍的早期說起。
共產黨最開始是沒有軍隊的,革命武裝主要來源於覺醒的舊軍隊和進步的農民,所以在最初是不可能有正規的編制和規劃。
早期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共產黨都是由留蘇派或者共產國際的人擔任領導,在他們眼裡只有大規模的作戰、正規化的訓練才算是軍隊,因此在1930年1月前,只有朱德、毛主席及彭德懷的部隊能被稱為「紅軍」,連賀龍等人的部隊都被稱為遊擊隊。
後來形勢不斷變化,出於革命的需要,中央決定將所有部隊統一番號與編制,最開始是將較大的紅軍部隊編成八個軍。
1930年4月15日,鑑於當時部隊壯大得非常快,中央決定按地域組成三個軍團,5月紅軍代表會議又一次進行調整,組成四個軍團,即紅3、4軍為紅1軍團,紅2、6軍為紅2軍團,紅5、8軍為紅3軍團,紅11、12軍為紅4軍團。
沒過多久紅一、二、三軍團相繼成立,唯有紅四軍團相距較遠,溝通不便。
同年8月,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和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會師,為二打長沙做準備。
為了能夠統一指揮,彭德懷主動提議成立紅一方面軍和總前委,把紅三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也就是說即便將來出現其他情況,紅三軍團也不會擴編為方面軍。
雖然這次攻打長沙並沒有成功,但是彭德懷高風亮節沒有計較個人,也是減少了很多沒必要的麻煩。經過兩個軍團前委聯席會議,通過了彭德懷的提議,於是後來就沒有紅三軍團擴編的紅三方面軍了。
後來其實中央還是想組成另一個紅三方面軍的,不過那是即將長徵時的事了,先接著說另外兩個方面軍。
第二個成立的是紅四方面軍,1931年1月,鄂豫皖根據地的紅1軍跟紅15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師後,合編成了紅4軍。
同年11月,紅4軍與新成立的紅25軍合攻黃安縣城,為了統一指揮而成立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
不過要注意一點,這個紅四方面軍最開始並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中央最開始規劃是優先把較強大的軍隊組成紅一、二方面軍,所以紅四方面軍本來該叫紅二方面軍。
後來已既成事實,紅四方面軍也有過想法改名,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踐,所以這也是一個讓紅三方面軍落空的原因(如果他叫紅二,下一個建立的就會是紅三,而沒有紅四)。
也是因為並非統一規劃,所以在長徵中期之前,還有很多中央蘇區的人稱呼他們為「紅四團」。
最後成立的是紅二方面軍,1934年10月24日,紅3軍與紅6軍團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勝利會師,之後紅3軍就恢復了紅二軍團的番號,這時候中央就有意建立紅二方面軍,只是因為人數不多,所以沒能成行。
直到1936年7月,遵照中央的指示,紅軍第2、第6軍團與紅軍第32軍才合編成第二方面軍。
紅三方面軍本來中央也是計劃了的,由紅7、10這兩個軍團成功北上之後再發展合編為紅三方面軍,但是遭到了國民黨的重兵堵截,方志敏、尋淮洲、劉疇西等人都犧牲,唯有粟裕帶著少量部隊突圍,因此紅三方面軍也就擱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