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彷徨之刃》看清這3點社會現實,究竟何為公平與正義?

2020-12-15 世界調查

《彷徨之刃》與東野圭吾巔峰時期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截然不同,它無關風月,無關愛恨,而是拿起「手術刀」,犀利冷酷地剖析著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未成年犯罪;無良媒體為博取眼球,消費災難吃人血饅頭;法律無力懲兇,究竟如何修復搖擺的正義?種種地群氓狂歡交織纏繞在一起,拋出系列糾結棘手的問題,東野圭吾再次拷問人性,發出了沉重地吶喊。

雖人性本善,但法律不應是犯罪少年的保護傘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起心動念皆為因,一念成魔皆為果。

《彷徨之刃》中敦也,中井誠和快兒三個不良少年從初中就開始幹盡壞事,恐嚇、盜竊、強暴等兇殘的惡事接二連三,僥倖逃脫並且樂此不疲,直到再次將魔爪伸向了十五歲的少女長峰繪摩,蹂躪羞辱之後殘忍殺害。十五六歲,正值青春大好年華,本應是追求夢想享受美好的年紀,可三位少年惡魔卻為了滿足自己的獸性,將天真無瑕的繪摩摧殘而死,本應綻放的青春美好的光芒,卻就此慘遭扼殺。

這無論是在中國日本乃至全世界,未成年犯罪都是廣受關注的問題。1993年震驚世界的詹姆斯·布爾格謀殺案,兩個10歲男孩殘忍殺害兩歲男童;曾經轟動日本的少年福田孝行慘無人道殺害一對母女,手段殘忍並且毫無懺悔之心;2019年3月18日,江蘇建湖縣13歲學生用菜刀將母親殺害;2019年10月,大連13歲男孩殺害11歲女孩引起社會轟動和輿論指責。

關於未成年人,他們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三觀。本著人性本善的原則,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幾乎都對青少年另有寬容。《告白》裡的森口說:「少年犯只要在隨便哪個兒童輔導機構寫寫作文,幾年之後就能若無其事的回歸社會……越是給了特別待遇、越是議論紛紛,少年犯就越是自我陶醉,於是乎憧憬罪犯的愚蠢小孩就更多了。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未成年的話,大人就應該將案件儘量低調處理,好好教訓一下自我陶醉、是非不分的愚蠢小孩才對。」在中國的傳統意識裡,後輩是未來的希望,所以孩子犯了錯,大多數家長都會以「他只是個孩子」為其開脫逃避。可是,大多數家長都忘了,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被原諒,不是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純潔無暇的。近些年來屢屢震驚人心的未成年犯罪案不斷引來輿論爭議,犯罪的少年究竟是否應該與成年人一視同仁?他們沒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以為不論什麼過錯都是一句對不起可以解決的,但少年犯的犯罪手法卻兇狠殘暴到令人髮指。而更令我們憤怒的,是許多未成年行兇者很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少年法》保護,因此惡意滋生肆無忌憚,肆意摧殘他人。正是有了相應的法律條文的偏袒,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犯罪,降低了未成年的犯罪代價,助長了諸如書中敦也快兒等少年人渣的猖狂放肆。相依為命的女兒被殘殺,可殺害繪摩的少年犯不僅沒有認錯懺悔,反而被法律加以保護,長峰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悲恨!誠然,法律不是百分百健全的,而是根據現實分析和社會發展不斷與時俱進的,但儘管如此也不應是魔鬼的保護傘。或許有一天《少年法》會修改,但受害者及家屬卻永遠無法補償,正如長峰的生命在女兒被殺的那一刻就已經隨之消亡了。法律應該注重保護被害者的利益和感受,方能真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優良秩序的正常運轉服務,否則再健全的法律也終歸是一紙空文。

冷漠看客和無良媒體,是插進受害者內心的第二把利刃

每一件悲劇事發後,都會經過媒體報導和大眾的輿論。不乏某些不良媒體為謀利益吃人血饅頭惡意傳播,而大眾的流言蜚語和有色眼鏡更是雪上加霜。

①社會大眾對事件的漠視需要改變

對於悲劇,大眾似乎永遠都是冷漠看客,彷佛施害者與受害者的世界離芸芸眾生遙不可及,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對別人的事情永遠抱著冷眼的態度,不關心事件發生後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再轟動事件也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對群體心理特性有深刻分析的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所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提到: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而事實證明,大眾往往選擇後者。正如書中,住宿店老闆得知長峰的遭遇後投來了憐憫同情的目光,但當知道自己的生意會因為長峰居住過帶來消極影響時,就全力配合警察的抓捕。人們永遠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考慮問題,芸芸眾生為明哲保身而冷漠麻木是否為正義?這也是東野圭吾留給我們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維護自己的利益並無不妥,但我們是否也應該集體反思一下,杜絕悲劇反覆上演,讓人心不再冷漠,正義不再彷徨。

②真實報導和正確引導是媒體的責任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職責是為人民和社會發聲,而一些無良媒體為了博取眼球謀取利益,更是不擇手段,譁眾取寵,惡意引導輿論。在長峰痛失愛女的遭遇下,無良媒體將犯罪細節事無巨細地加以描寫,表面上呼籲正義,同情受害者,實則自身利益為本,內心冷漠毫無溫度。相依為命的女兒慘遭蹂躪殺害本就使長峰萬念俱灰,喪失了生活的希望,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不良媒體還在消費長峰的悲劇,沒有人能體會這位父親內心何其悲慟,他們就是一把無形的利刃,再次狠狠地插進受害者的胸膛。當寬容失去底線,當狂歡喪失良知,又有誰會關心受害者及其父母一輩子無法消弭的創傷?

當法律無力懲兇,人們究竟要何去何從?

故事的結局是令人窒息的,兇犯菅野快兒最終得到了警察的保護,而一心為女兒復仇的父親,末了還是未能如願,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這把彷徨之刃畫上了悲涼的句號。雖說為彷徨之刃,可實際上對於長峰來說,手中那柄塵封多年的槍,卻從未彷徨分毫,「兇手必須受到嚴懲」這一信念也從未動搖,真正彷徨的是以織部警員為首的警察們,織部內心深處多次置疑:自己手中的刀刃是否真正揮向正義的方向?「警察並非站在正義一邊,而是在拼命保護法律」,久冢警官也緩緩道出壓抑於心底的悲嘆。長峰的結局是令人唏噓的,他作為雙重受害者卻倒在警察槍口之下,而真正的兇手卻被保護起來,收容幾年又可以重新回歸社會。東野圭吾順勢拋出重磅問題:如果法律保護了未成年兇犯,那麼被害人的正義又如何伸張?在閱讀過程中,絕大部分讀者都會不由自主地贊同長峰的做法,起碼是持理解的態度。正如久冢所說:「面對孩子遭到殺害的父母,誰能對他們說:『這是法律的規定,請您忍耐吧!』」

關於刑罰的目的,在中國學術界向來眾說紛壇、爭議不斷,主要有:①懲罰說、②改造說、③預防說、④雙重預防說(既有懲罰犯罪分子的目的,又有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⑤三目的說(目的之一在於懲罰,預防犯罪;目的之二是一般預防;目的之三在於教育廣大群眾增強守法觀念,積極同犯罪分子做鬥爭)、⑥預防和消滅犯罪說、⑦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保衛社會;直接目的是懲罰犯罪,伸張正義,威懾犯罪分子和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抑制其犯罪觀念,改造犯罪分子,使其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秩序)、⑧二元說(目的是報應之刑與預防之刑的二元統一)、⑨新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根本目的是保護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順利進行;直接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方面)。

然而,不管哪一種說法,目的終究是保護,而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若將手段當作根本目的,實則是一種捨本逐末的體現。長峰這種個人報複式的刑罰終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犯罪問題,永遠無法跳脫犯罪、報復、反報復的惡性循環。可是,無論是書中的快兒和敦也也好,福田孝行也好,還是前不久的大連男孩也罷,他們內心深處都毫無懺悔之心,對其收容再進行一番形式上的教育以後,又可以重返社會,重複以前的犯罪,接連不斷的,還會有無數的長峰繪摩變成屍體漂浮在河面上,若如此,更為不妥。那麼究竟何為最優結果?私以為通過對未成年兇犯的深刻改造使其徹底醒悟,由內心深處真正懺悔贖罪,唯有如此,方能使社會少一個惡徒多一位良民,從根本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這才是對廣大被害人及家屬最大的慰藉,也是刑罰維繫社會之目的與預防犯罪之目的之間最有效的統一。

總結

「關於為什麼要寫這部作品,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如果非要說,其實就是將心中湧動的莫名情緒訴諸筆端。我曾努力想寫一部娛樂性的作品,最終還是寫成了沉重悲傷的故事。但如果寫得過於輕鬆或明朗,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關於《彷徨之刃》的寫作目的,東野圭吾如是說道。衡量一位作家是否優秀,要看他能否承擔起社會責任。很明顯,東野圭吾做到了,他不是一個僅會寫愛恨情仇的通俗小說家,還是一位敢於拿起手術刀剖析社會問題的犀利的作家,他帶領讀者直視社會問題,領略人性的灰暗地帶,直擊心靈深處,沉重地拷問著芸芸眾生的良知。

作為社會上的一名成員,公平與正義從不是說說而已。

每個人都應該吸取教訓,承擔責任,有一份熱,就發一分光。教育好下一代人,從根源預防犯罪,讓惡之花不再繼續毒佘,正義不再搖擺不定。正如《喜劇之王》中所說:看,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後便會很美的。當凜冬散盡後,這世間便灑滿了耀眼的光芒。願彷徨之刃,永無所用。若有所用,也不再彷徨。

相關焦點

  • 縱慾、美好與希望交織,正義之刃由此變得彷徨
    《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最具爭議的小說,整本書從始至終帶著濃濃的壓抑氛圍。它揭開人性深處的欲望,將為數不多的美好打碎。縱慾、美好與希望交織在一起,本來沒有任何偏向的正義之刃,也彷徨不定。1.悲劇氣氛下,僅存兩處的美好。
  • 《彷徨之刃》逗留在每個人心中的那柄正義之刃
    最讓讀者熟知的就是成名之作《放學後》,《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等等。但是熟悉他的讀者可以細心地體味,東野早期的作品一直跟隨著日本推理的潮流更迭了很多年,出彩並不出心。每個作家都有才思衰竭的時候,東野也曾公開承認自己的推理思路越來越狹窄偏激了。於是,一個個走心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無意中讀到的好書:《彷徨之刃》。
  • 彷徨之刃:低頭看看手中的正義之劍是否指向了正確的方向
    女孩子要如何保護自己,父母親如何保護自己的女兒等等這些問題都逐漸成為社會上熱議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則對這方面有些許警醒的電影——《彷徨之刃》。該電影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由日本導演益子昌一執導,於2009年在日本上映。
  • 《彷徨之刃》電影版開機 王千源王景春"雙王"對決
    問世於2004年的小說《彷徨之刃》因其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入探討,時至今日持續引發讀者熱議。此次中國版《彷徨之刃》影視化是2020年首部開機的「愛奇藝原創電影」。作為流行文學市場的常青樹,東野圭吾作品迄今已有多部小說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全球市場持續暢銷。而在中國,東野圭吾的作品更連續多年雄霸各大圖書銷量榜,「用推理串連故事,以情感豐富細節」的作品特點使其具備非同凡響的市場影響力。
  • 《彷徨之刃》:內心的吶喊
    彷徨之刃劇照我還是忍不住看了《彷徨之刃》,是2014年韓國上映的一部改編東野圭吾小說《彷徨之刃》的電影。少年的你劇照如果你看過原著東野圭吾的《彷徨之刃》,你應該明白它是一部對未成年犯罪思考的小說。對於未成年犯罪對現在的社會而言,是個嚴肅的話題。與這類電影接觸的機會,我還看過由周冬雨與易烊千璽飾演的《少年的你》。然而,今天的《彷徨之刃》與《少年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 國產片《彷徨之刃》殺青,東野圭吾最具爭議原著,悲情父親復仇路
    由東野圭吾的《彷徨之刃》所改編的國產同名電影已經殺青,王千源、王景春領銜主演,「雙王」對決,這個陣容值得期待。這部小說的翻拍電影已經有日韓兩版,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知道我們中國的版本能否創造更多的驚喜。
  • 以共建共享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摘要】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公平正義與共建共享在發展倫理學和詞意生態圈上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意蘊,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以共建共享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治理的根本追求和必然選擇,也是公平正義回應經濟公平、空間正義和司法公正的現實選擇。
  • 彷徨之刃:法與情的抉擇,刃之所向是維法還是違法,結局讓人唏噓
    《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一部基調灰暗、飽受爭議的作品,表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直面拷問。依舊是那略帶清冷的筆調帶著讀者深入劇情,畫面感十足,隨著劇情的發展,那種強烈的代入感和緊張感更讓讀者身臨其境。
  • 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原著電影《彷徨之刃》正式開機,你期待嗎?
    近日,「愛奇藝原創電影」電影《彷徨之刃》2020首部開機,就像電影彷徨之刃官方微博所說「復仇和理智,正義與職責。人性抉擇,皆在一念之間。」當痛失愛女的孤勇父親遇上心懷正義的人民警察,這場情與法的終極較量最終將如何收場?期待電影《彷徨之刃》為我們一一揭開答案。
  • 社會的公平 人民的正義
    社會的公平 人民的正義 2021-01-08 15: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版《彷徨之刃》開機,東野圭吾成了國產影視的寶藏男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東野圭吾向來是國產影視劇改編題材的最愛,由他的小說改編的網劇《十日遊戲》正在播出,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根據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懸疑犯罪電影《彷徨之刃》在重慶正式開機。
  •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終是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為依歸,要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成效的核心評判標準。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有保障,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高,社會公平正義就獲得了保障。其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要在每一件立法、每一次執法、每一個案件、每一次行為中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社會公平正義不是片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20-11-26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彷徨之刃》,復仇電影,來自一個父親的復仇!
    《彷徨之刃》,復仇電影,來自一個父親的復仇!本文原創侵權必究我們常常說,父愛如山,是的,很多父親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女兒的男人,也是不善於表達對兒女的愛的男人。他們常常笨拙的表達自己的愛,很多孩子平時都沒能感受到。
  • 人民日報評論員: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將「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列入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公正司法展形象 公平正義顯擔當 ——「新時代新作為,我為公平正義...
    公正司法展形象公平正義顯擔當「新時代新作為,我為公平正義作貢獻」主題活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價值取向。2018年以來,在盱眙縣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縣人民法院緊扣公平正義工作要求,圍繞縣人大常委會提出的「三個更加,一個提升」目標,緊密結合審執工作實際,積極開展「新時代新作為,我為公平正義作貢獻」主題活動,落細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
  • 有一些瞬間,讓公平正義更加閃耀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有一些瞬間,讓公平正義更加閃耀  新華社記者白陽、丁小溪  良好的法治社會裡,你我的安全感來自何方?  它來自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的時候,你的義舉有司法「撐腰」;它來自遭遇不公訴諸法的時候,你的權益能被伸張;它來自身處困境彷徨無助的時候,你的難處有法律關照。  這些年,國家的法治之網越織越密。聶樹斌案、孫小果案、福建趙宇案……你還記得嗎,那些讓公平正義更加閃耀的瞬間?
  • 《彷徨之刃》開機,原來這些好故事都出自他之手
    如果看書的時候也可以發彈幕,這一定是東野圭吾的作品裡最常出現的一句。6月,電影《彷徨之刃》開機、網劇《迴廊亭》殺青、《十日遊戲》好評完結,接連幾部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的影視作品新動態頻出,令這位日本懸疑巨匠在中國再獲熱度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