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一部基調灰暗、飽受爭議的作品,表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直面拷問。依舊是那略帶清冷的筆調帶著讀者深入劇情,畫面感十足,隨著劇情的發展,那種強烈的代入感和緊張感更讓讀者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角叫長峰,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妻子已經去世,但是有一個美麗的女兒繪摩,兩個人相依為命,日子也算過得平凡,衣食無憂,稍有幸福。
然而有一天,繪摩與同學參加煙火大會後,竟遲遲未歸。心急如焚的長峰數日來到處尋找無果,直到警方傳來噩耗:繪摩的屍體在河邊找到,衣衫襤褸,而且有服食過量毒品的症狀。
這對於長峰而言,簡直就是天崩地裂,心中的痛苦難敘萬分。正當警察毫無線索,一籌莫展的時候,他收到了匿名電話,獲悉了兇手的住址和名字。
長峰為了找出真相,只身前往。從第一名兇手處得知,繪摩是回家的途中被強行擄走的,然後被強迫吸食新型毒品,殘忍輪姦致死,後又拋屍河中。
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的是整個過程都拍下了視頻,繪摩一臉呆滯任人擺布,而兩個兇手是興奮狂笑。這讓長峰痛不欲生,憤怒之下,手刃了其中一名兇手。
此時的長峰深陷彷徨之中,是自首接受法律的裁決,還是找出下一個兇手。直到他的頭腦中再次浮現繪摩的死狀,他決定要讓第二個兇手得到應有的懲罰。
在這裡,影響長峰做此決定的因素還在於少年法。因為這兩個兇手都是未成年人,按照現行法律不會得到嚴懲,只會管教一番,甚至連姓名都不會公布就又放回社會。而可讓人痛恨的是兇手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沒有一絲悔改之意。
從此,長峰開始了追殺兇手的復仇之路,同時也是被警方追捕的逃亡之路。
在這裡,我們不去探討日本法律是否健全、合理、完善,我想說的是對於受害者和家屬所帶來的創傷是永遠磨滅不掉的,一直侵蝕著他們的心靈。
對於長峰而言,即使殺了兇手,女兒被奪走的恨還是一點都沒有消除,悲傷也並未得到撫慰。如果讓兇手活下去,叫他懺悔反思,能達到這個效果嗎?不會的。這種人渣不應該繼續危害社會!
為了堅定自己復仇的決心,長峰每個晚上都反覆的觀看繪摩被害的視頻,就這樣一次次的心如刀割,在痛苦中復刻仇恨。他深知自己不是一個懲惡揚善的英雄,更不是一個被仇恨衝昏頭腦的歹徒,他是一個心愛之人被莫名其妙奪走後,處在陰暗中看不到光明的人。
彷徨之刃,不僅僅是長峰手上的刀,也是辦案警方的彷徨。明知道那是個悲慘的人,卻要追捕,對於罪大惡極的未成年兇手,卻要儘可能地去保護,心中的正義感也是傾向於長峰能夠復仇,血債血償,快意人心。可是站在法律的角度,站在自身的職業上,自然不能夠讓一起罪惡再引起另一起罪惡。
東野圭吾在敘述中還特地設置了一條社會角度的輔線,用一檔談話節目讓支持以暴制暴的雜誌主編與支持未成年保護法的律師進行辯論。且不說,雙方是否有道理,誰更符合法律道德倫理。但是通過這條輔線,讓吃瓜觀眾能夠靜心沉思,將法律的蒼白與人性的複雜描摹得淋漓盡致。
在《彷徨之刃》中,通過用篇幅很長的心理描寫將讀者帶入情境,讓故事不僅更加充實,也讓讀者的閱讀期待從誰是兇手轉變成主角是否完成了復仇之旅以及歸宿。
這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就在於和佳子的最後一句呼喊。這一聲,讓長峰的槍停滯了一下,結果被警察一擊斃命。假如長峰完成了以暴制暴的復仇,讓讀者快意恩仇,那麼讀完之後呢,對於東野圭吾想反映的社會現實的思考和關注肯定就少了很多,不夠深刻。
復仇失敗了,阻止長峰復仇的不是那一顆子彈,也不是法律的公正,而是來自於心存善意的人們。不管是代表惡要有惡報的主角,還是代表維護法律的警方,還是代表社會普遍公知的人們,都在這一槍死亡之音中得到了一直彷徨的最終答案。
《彷徨之刃》聚焦了未成年犯罪的問題。如今的未成年人身心成熟越來越早,面對環境給予的善與惡沒有清晰去分辨而統統接收,價值觀和道德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一再刷新人們的認知底線。有果必有因,是法律的不夠完善讓未成年肆無忌憚,是家庭教育沒能培養一個三觀正常的孩子,是生活環境滋養了罪惡的種子。從字裡行間可以體現出東野圭吾對於人性之惡的深入剖析,對於社會問題的沉重反思。
法是公約,是共情所形成的契約,是形成之後必須遵守的規則。社會秩序的建立必須依靠法律而且也只能依靠法律,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你可以不是聖人,但至少不能違法成為惡人。
情是私心,對於個別違法犯罪的案件,可以出於同情,可以義憤填膺,但是依舊不能踩到法律的底線。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法律的完善也與時俱進,相信彷徨之刃將會變成法律之刃,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尊重社會民意,維護法律尊嚴,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