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很多家庭裡面哭成為了一種禁忌,很多家長以習慣性的用暴力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泣。曾經有人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家長:孩子做什麼事最令你煩躁?
家長的統一回答竟是:孩子的哭鬧。
一位媽媽在朋友圈裡面說:「一叫孩子起床就哭,不給他看電視也哭,每天上幼兒園都哭,太讓人頭痛了。」
不願意看見孩子哭是很多家長內心當中真實的寫照。
英國進化心理學家MortenL Kringelbach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冒難受。」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愛哭泣就是嬌氣、懦弱的表現,所以總是想要想盡辦法禁止孩子哭泣,但是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憋在心裡,讓他們變得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表達。
一、哭,是孩子的情緒表達的方式
客觀的來講,哭和笑都是正常的情緒流露、合理的生理反應。有研究顯示,孩子要到18-20歲左右才能擁有相對完善的情緒控制能力。
好萊塢明星賈斯汀·巴爾多尼曾經分享過一張照片,兩歲的女兒趴在地上大哭,他和父親站在一旁憐惜的看著她,沒有任何其他動作。他說: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淨兼具的可愛靈魂拼命地演出這一幕。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像,我在她這個年紀時,也曾經像她現在一樣,上演無數次的哭鬧。
賈斯汀受益於自己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情緒爆發時父親從未對他大發雷霆的咆哮:「不要哭了!你真是讓我太丟臉了!」
這樣的情緒教養態度,對他的人格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也能夠過早的懂得平和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消化負面情緒。如今他也想讓女兒知道:她可以表達情緒,只是她得學會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成長。
二、哭是一種情緒,它需要釋放出來
胡可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帶著兩個孩子逛超市。小魚兒拿著一袋零食想要打開,胡可說:「不能打開,沒有交錢的時候不能打開。」小魚兒馬上抓狂地尖叫,大哭大鬧。胡可微笑的看著他,對其他人說:「不用管他,讓他叫。」在小魚兒持續
一分多鐘的哭鬧中,胡可一直都沒有生氣耐心等待著。直到小魚兒不哭時胡可才溫柔地對他說:「要到收銀臺付了錢才能打開。」小魚兒點點頭,安靜的陪著媽媽離開了。
當孩子被父母拒絕時,無論哭鬧多久,父母其實只需要耐心的等待,不必改變原則,只需要溫柔的堅持給孩子一個釋放情緒的時機就可以了。
三、這樣做才能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哭鬧
1.處理孩子的情緒,需要家長先安撫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卡蘿辣·舒斯特說:「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家長不允許孩子哭泣的根源是害怕孩子哭泣的時候安放不了自己的情緒,也容易產生「孩子哭泣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的原因,所以看到孩子哭泣的時候才會想要進行制止孩子。一定程度上,當家長看到孩子哭泣時不放先問一下自己是真正的想要看到孩子的需要,還是只想要發洩自己的情緒。
2.替孩子說出他的需求
比如每天規定只能看半小時的電視,孩子看完還想要接著看,家長不同意他就開始哭,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理解:「媽媽知道你想要看動畫片,不讓你看你感到很傷心。」「你可以哭,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但是我們不能破壞原本制定的規則。」
當父母說出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就會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也會感受到被父母理解,之後就會慢慢的處理自己、平靜自己的情緒,並且解決問題。而家長也在用一種更為理智的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行為。
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不必因此產生挫敗和焦慮感,也不用太過於擔心想辦法進行制止。允許孩子哭泣,孩子才會認識規則,才會擁有自制力,才能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