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好 技術是支柱丨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

2021-01-20 天眼新聞

我是2019年8月安順市林業局派駐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恩長,分管領導告訴我說去岜懷駐村,沒有多想我就毅然決定投身脫貧攻堅工作。    回想起岜懷村,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1990年我去過一次,往返需要花一個星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當地的真實寫照。這次能故地重遊,也是我退休前能有機會再為老百姓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心願。    岜懷村有三個自然寨,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全村人口331戶1694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868 人,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30年前,通往簡嘎的路要從附近的六馬鎮繞道而行,這裡的老百姓住籬笆牆茅草屋,房屋破舊、道路坑窪,自行車都無法上路,只能步行,群眾生活非常艱苦。

  如今,岜懷村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實現了全村自然寨組、通村硬化路全覆蓋,所有農戶都住上了安全住房,通過實施飲水提升工程,自來水也接到所有農戶,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怎麼看都不像農村了,令人震撼。    來駐村的第一個月,我重點走訪了還未脫貧的18戶貧困戶,全面了解、認真分析每一戶的致貧原因,精準制定幫扶措施。通過了解,我看到了優勢,打贏產業扶貧這場硬仗,是必然的選擇。    岜懷村低海拔,熱量充足,當地人稱「貴州小三亞」,現已發展種植1300畝蜂糖李、230畝四月李、80畝葡萄、340畝火龍果、150畝芒果等經濟林,營造了2000多畝桉樹速生豐產林,帶動農戶種植的蜂糖李、四月李等已經達到近2000畝。    如何讓這些產業發揮效益,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這個缺少技術的邊遠貧困村,按照產業「八要素」的要求,做好培訓農民、搞好技術服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種植大戶不少,但效益不夠,這是技術問題。為解決農村群眾普遍缺乏林果實用技術,2019年11月26日,我協調到貴州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請到副站長、高級工程師羅輝和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彭志軍,到岜懷村開展蜂糖李實用技術的現場培訓,就蜂糖李座果率低、果園管理等存在的難點問題,詳細講解了促進蜂糖李結果枝組形成的化學處理、扭枝、環綁等多種處理措施,並親自示範蜂糖李的修剪、冬季除草和施肥等管理技術。    看到培訓有成效,我的信心十足。今年2月28日,我又邀請省農科院彭志軍等5位專家教授一行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效果極佳。「老師講得很接地氣,今年我就按專家說管理,產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收入也翻倍了!」前段時間我路過納孝組的黃忠能家時,他高興地說李子賣得了10萬元,我聽到老百姓這麼一說,非常欣慰。

 

利用自身工作優勢,讓專家技術服務團隊精準到村到戶到人,多措並舉抓好培訓,打造「專家技術+基地+農戶」模式。如今,岜懷村得到了林業、農業等科研團隊技術支撐,與平壩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籤訂協議,共同打造岜懷高標準蜂糖李示範基地,同時,大力開展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村黨員群眾與技術人才直接「聯姻」,將人才開發與農林技術推廣、實用技術培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培訓大大提高了就業的機會。    「授之於漁」拓展農民信息視野,讓農民群眾有了致富的技能,提升了「造血」的能力,才能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小康社會的步伐。

  除此之外,今年初我在省林業局爭取了160萬元資金髮展林下養雞項目,並開展桉樹林下蔬菜產業種植複合經營模式探討,同時,爭取了60萬元,實施機耕道建設1670米、寬3.5米。今年6月長時間降雨使納孝組水管多次水毀,大約需要7000元資金進行修復,經過商議並經群眾同意,採取群眾集資的方式,我自願捐1000元,群眾也踴躍集資,一個星期就全部落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岜懷村不斷的鞏固脫貧成果,有了長足進步。

  解決矛盾糾紛、脫貧工作的大普查、合醫的收繳、制定了脫貧攻堅工作計劃、疫情防控的安排、值守、方案編制......我深知脫貧攻堅無小事,如今在村裡,每當看到農戶家的水龍頭,我都會去扭一扭,參與大小事務,已是我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    人物小傳:陳恩長,1988年參加工作,現年56歲,安順市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曾獲「優秀共產黨員」、「建功立業標兵」、木種苗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2019年8月至今到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引進技術,推進產業發展,不斷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作者 陳恩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整理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

相關焦點

  • 鎮寧電力衝鋒隊用電力之光照亮簡嘎鄉脫貧路
    四月的鎮寧自治縣簡嘎鄉繁花似錦,乾淨、整潔的風情小鎮散發著布依村寨的靚麗與活力,亮堂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蕩漾在幸福的花海中。簡嘎鄉地處鎮寧自治縣最南端,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鄉鎮,全鄉少數民族人口佔98.3%。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數十載 盡心竭力為民行丨鎮寧自治縣雙龍...
    參加工作的26個年頭裡,我一直奮戰在鄉鎮(街道),2016年轉戰到雙龍山街道。  雙龍山街是鎮寧的「北大門」,雖然整體經濟條件較好,但與縣內其他街道相比貧困面還是很大,實現「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脫貧目標,挑戰和壓力都不小。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立起來 群眾富起來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蓮花村...
    我是花江鎮蓮花村支部書記羅開基,全國上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蓮花村在國家省市縣以及花江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秉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服務宗旨;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為脫貧攻堅行動指南和產業發展方向,強化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好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做到「抓好黨建促發展,圍繞發展抓黨建
  • 「我的扶貧故事」走出機關真蹲實駐解民憂 用心用情促發展丨西秀區...
    駐村之初,為了儘快熟悉全村的情況,我嚴格按照駐村要求吃住在村裡,「五加二、白加黑」地走村串戶,踏遍了石平村17個組的每一個角落,訪遍了全村664戶農戶,走進貧困戶、留守兒童、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家中,用心去體味父老鄉親的喜怒哀樂,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好精準扶貧的同時,協調解決群眾矛盾糾紛以及具體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為孩子的未來插上翅膀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田壩村...
    我叫塗康敏,曾經參與兩次扶貧工作的我,在2018年3月再次踏上扶貧之路,到關嶺縣花江鎮田壩村任第一書記。花江鎮田壩村地處關嶺、貞豐、鎮寧三縣交界地,距關嶺縣城58公裡,距花江鎮32公裡,是花江鎮乃至關嶺縣較偏遠的行政村。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當我決定留在村裡「大幹一場」的時候,得到了村民的一致信任。2005年,我被選舉為村主任,2008年至今一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種青蒿、烤菸、葡萄、蜂糖李、放羊……從留在村裡那一刻開始,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符合高峰村發展的致富路,可總因技術跟不上而屢屢失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夫妻檔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
    我叫田誼,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我的妻子叫王敏,原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金山村駐村。今年上半年,為了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向組織提交了申請,把她也調到了大茶坪村。 作為指揮長,對於我來說,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宣傳好政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村裡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今年2月份我來到村裡,看見這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許多村民還沒有實現小康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我叫田維進,41歲,是沿河自治縣風景名勝管理局派駐思渠鎮華元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今,我一直在思渠鎮華元村駐村。剛開始,我得知華元村沒有辦公場所、人居環境較差、沒有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支兩委幹部不足等,於是我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陣地建設上。
  • 「我的扶貧故事」脫下戎裝 再披「戰袍」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
    我叫雷兵,2017年11月,我從部隊轉業安置到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剛脫下軍裝,便立即轉戰脫貧攻堅戰場,擔任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第一書記。為了摸清村情民意,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我就把走訪調研作為首要任務,堅持深入13個村民組,走訪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走遍了木工村的田間地頭,在遍訪、回訪中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收集意見建議,對木工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期盼和精準扶貧等有了深刻的認識。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一線 用心扶貧丨威寧自治縣玉龍鎮新發社區駐...
    我叫陸婷,2017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玉龍鎮新發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新發社區,是玉龍鎮貧困人口最多的社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信息閉塞等綜合貧困因素交錯,群眾思想觀念落後。  扶貧先扶志,我駐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
  • 「我的脫貧故事」一妹帶三十二妹 繡花針秀出新生活丨紫雲自治縣...
    我叫楊春妹,是紫雲自治縣雲嶺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東社區的一名繡娘。2018年8月,我成立了紫雲自治縣依鄉村民族手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3年的發展,我們先後吸納了3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公司就業,這些繡娘都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名字中都帶有一個「妹」字,加上我,現在我們公司一共有三十三名「妹」。
  • 揚州大學研支團為鎮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兒童送來抗「疫」知識
    5月10日,共青團鎮寧自治縣景寧小區團支部志願者攜揚州大學研支團一行到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景寧小區四點半課堂開展「新市民追夢橋愛心陪伴行動」志願服務活動,為當地搬遷兒童們送去學習用品,並帶領他們從遊戲中學習感受抗疫小知識。
  • 「我的扶貧故事」娘子軍朵朵金花綻放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我娘子軍個個雄姿英發,英姿灑爽,不分白天黑夜抓黨建,扶智志,充分發揮黨員與先進分子帶動、引領作用,進組入戶發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把駐村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印江自治縣川巖村第...
    我叫高強,是貴州師範學院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印江自治縣川巖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開啟了我的扶貧路。高強(右一)把黨的好政策傳到平常百姓家支部建在村上 更要強在村上「活著不一定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這是川巖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曙光生前的人生格言,後來凝鍊成為銅仁市印江自治縣脫貧攻堅的「曙光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在平凡崗位書寫精彩人生|紫雲自治縣格丼村第一...
    我叫於以佳,是紫雲自治縣黨代表聯絡辦副主任。2017年8月,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號召下,我自願報名並被選派到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格丼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為儘快熟悉村情民意,找準貧困戶致貧根源,精準實施幫扶,我開始與村兩委幹部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成員,白天進組入戶走訪,與村裡的老黨員、退休老村幹部、致富能人座談,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村級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群眾期盼等,晚上開會研判,把脈問診。村民們故土情結嚴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了「難啃的硬骨頭」。
  • 珠醫著力產業扶貧 立體增強茂坡村「造血」能力
    產業基地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珠海市人民醫院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為進一步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揮村「兩委」在產業扶貧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村『兩委』領辦、村『兩委』主管、集體與貧困群眾雙贏」的要求,著力打造綜合性扶貧產業基地,既激發了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動力,又達到了增收的目的。致富帶有人鍾勇飛充分運用靈活的商業觸覺和創新的運營手段,目前扶貧產業基地發展蒸蒸日上,產業收益也節節攀升,鄉親們都打趣的稱其為「泥鰍書記」,只要有一點賺錢的機會,他馬上就能「鑽進去」把握機遇,只為了能讓貧困戶多增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