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9年8月安順市林業局派駐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恩長,分管領導告訴我說去岜懷駐村,沒有多想我就毅然決定投身脫貧攻堅工作。 回想起岜懷村,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1990年我去過一次,往返需要花一個星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當地的真實寫照。這次能故地重遊,也是我退休前能有機會再為老百姓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心願。 岜懷村有三個自然寨,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全村人口331戶1694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868 人,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30年前,通往簡嘎的路要從附近的六馬鎮繞道而行,這裡的老百姓住籬笆牆茅草屋,房屋破舊、道路坑窪,自行車都無法上路,只能步行,群眾生活非常艱苦。
如今,岜懷村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實現了全村自然寨組、通村硬化路全覆蓋,所有農戶都住上了安全住房,通過實施飲水提升工程,自來水也接到所有農戶,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怎麼看都不像農村了,令人震撼。 來駐村的第一個月,我重點走訪了還未脫貧的18戶貧困戶,全面了解、認真分析每一戶的致貧原因,精準制定幫扶措施。通過了解,我看到了優勢,打贏產業扶貧這場硬仗,是必然的選擇。 岜懷村低海拔,熱量充足,當地人稱「貴州小三亞」,現已發展種植1300畝蜂糖李、230畝四月李、80畝葡萄、340畝火龍果、150畝芒果等經濟林,營造了2000多畝桉樹速生豐產林,帶動農戶種植的蜂糖李、四月李等已經達到近2000畝。 如何讓這些產業發揮效益,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這個缺少技術的邊遠貧困村,按照產業「八要素」的要求,做好培訓農民、搞好技術服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種植大戶不少,但效益不夠,這是技術問題。為解決農村群眾普遍缺乏林果實用技術,2019年11月26日,我協調到貴州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請到副站長、高級工程師羅輝和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彭志軍,到岜懷村開展蜂糖李實用技術的現場培訓,就蜂糖李座果率低、果園管理等存在的難點問題,詳細講解了促進蜂糖李結果枝組形成的化學處理、扭枝、環綁等多種處理措施,並親自示範蜂糖李的修剪、冬季除草和施肥等管理技術。 看到培訓有成效,我的信心十足。今年2月28日,我又邀請省農科院彭志軍等5位專家教授一行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效果極佳。「老師講得很接地氣,今年我就按專家說管理,產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收入也翻倍了!」前段時間我路過納孝組的黃忠能家時,他高興地說李子賣得了10萬元,我聽到老百姓這麼一說,非常欣慰。
利用自身工作優勢,讓專家技術服務團隊精準到村到戶到人,多措並舉抓好培訓,打造「專家技術+基地+農戶」模式。如今,岜懷村得到了林業、農業等科研團隊技術支撐,與平壩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籤訂協議,共同打造岜懷高標準蜂糖李示範基地,同時,大力開展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村黨員群眾與技術人才直接「聯姻」,將人才開發與農林技術推廣、實用技術培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培訓大大提高了就業的機會。 「授之於漁」拓展農民信息視野,讓農民群眾有了致富的技能,提升了「造血」的能力,才能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小康社會的步伐。
除此之外,今年初我在省林業局爭取了160萬元資金髮展林下養雞項目,並開展桉樹林下蔬菜產業種植複合經營模式探討,同時,爭取了60萬元,實施機耕道建設1670米、寬3.5米。今年6月長時間降雨使納孝組水管多次水毀,大約需要7000元資金進行修復,經過商議並經群眾同意,採取群眾集資的方式,我自願捐1000元,群眾也踴躍集資,一個星期就全部落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岜懷村不斷的鞏固脫貧成果,有了長足進步。
解決矛盾糾紛、脫貧工作的大普查、合醫的收繳、制定了脫貧攻堅工作計劃、疫情防控的安排、值守、方案編制......我深知脫貧攻堅無小事,如今在村裡,每當看到農戶家的水龍頭,我都會去扭一扭,參與大小事務,已是我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 人物小傳:陳恩長,1988年參加工作,現年56歲,安順市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曾獲「優秀共產黨員」、「建功立業標兵」、木種苗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2019年8月至今到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引進技術,推進產業發展,不斷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作者 陳恩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整理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