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一片林 帶富一方人

2021-01-11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卞海龍 種植一片林 帶富一方人

記者 何強

3月19日,在蒿咀鋪鄉蒿咀鋪村的育苗基地裡,工人們正忙著挖油松,村民武進雲臉上洋溢著笑容。「就是這小小的油松,讓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早晨挖樹,下午裝車,每天工資150元,致富也更加有信心了。」武進雲。

蒿咀鋪鄉地處林緣,群眾多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苗林專家卞海龍心裡暗下決心,他要依託蒿咀鋪鄉的獨特優勢,發展苗林產業,不僅要讓自己富裕起來,也要幫助周邊的鄉親們致富。

2013年,卞海龍憑藉自己對苗木培育技術和市場行情的掌握,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向附近群眾流轉土地300多畝,進行容器袋育苗和大田訂植,並成立了合水子午嶺苗木專業合作社,開始了自己的致富夢。「合作社主要從事苗木栽培種植、林木種植、造林、城鎮綠化、經濟林及花卉的種植和銷售等工作。」卞海龍介紹道。

經過幾年的經營,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成功讓周邊群眾看到了發展苗木產業的前景,村民們紛紛加入到發展苗木產業中來。為了幫助村民們共同致富,卞海龍不僅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還為群眾提供苗木銷售渠道,目前,已幫助群眾和林場銷售苗木幾百萬株。

如今,卞海龍已是蒿咀鋪鄉最大的苗木經營戶,他的苗木培育基地佔地400餘畝,年可栽植油松、楊樹、柳樹等各類樹苗8萬多株,銷往陝西、內蒙古等地,2019年收入50萬元。同時,每年帶動貧困戶就業,實現務工收入20餘萬元。

這幾年,通過觀察市場,為了降低成本,卞海龍根據多年苗木從業經驗和對市場的了解,著重利用優質幼苗和規範的管理技術,提高合作社苗木和周邊群眾苗木標準化生產水平。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苗木銷售市場對苗木價格、技術、管理的多元化需求,也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苗木銷售渠道。

相關焦點

  • 「我們的黃河」第十八集:產業興旺百姓富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宜川縣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過程中,在黃河岸邊因地制宜發展花椒和蘋果產業,讓昔日的荒山禿嶺滿目生機,徹底告別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冬日的流灣頭村已經進入農閒季節,舌頭嶺上原本紅彤彤的花椒林也變得蕭瑟,可它為大家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卻讓這個冬天都暖意洋洋。
  • 平遠與南沙合作共建梅片樹種植基地!
    平遠與南沙合作共建梅片樹種植基地! 11月13日,平遠縣在縣政府舉行南沙·平遠合作共建梅片樹種植基地籤約儀式
  • 一人帶富一群人 一人帶火一產業
    一米九幾的陽光男孩,父親是清豐有名的蘑菇種植大戶,董國帥算得上名副其實的「高富帥」。但創富之心,是他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基因。2012年從部隊退役後,22歲的董國帥回到清豐,跟著父親種蘑菇。2016年,跟隨父親學習四年後,董國帥覺得創業的時機到了。
  • 人人一棵樹 戶戶一片林
    原標題:人人一棵樹 戶戶一片林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7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除草、剪枝、澆水……眼下,正是地處河套灌區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農忙時節,當地農民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管護好自家栽種的樹木,呈現「人人一棵樹,戶戶一片林」的景象。
  • 片片板慄林 棵棵「搖錢樹」
    沿蜿蜒曲折的山路走進柯坦鎮蒲崗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板慄林。走近看,枝葉茂盛的樹上,毛茸茸的板慄... 初秋的廬江山區,鬱鬱蔥蔥,瓜果飄香。沿蜿蜒曲折的山路走進柯坦鎮蒲崗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板慄林。
  • 香菇種植 帶富一方
    2018年以來,在鎮、村支持下,退伍軍人馬闖投資60多萬元,流轉土地30畝,建起了20個溫棚種植香菇,先後帶動周邊2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2018年以來,在鎮、村支持下,退伍軍人馬闖投資60多萬元,流轉土地30畝,建起了20個溫棚種植香菇,先後帶動周邊2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
  • 故鄉的那片板慄林
    那片板慄林,那片濃密的板慄林,我從春走到冬,又從冬走到春。我的相機也是從春拍到冬,又從冬拍到春。當然,你也許會笑我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單調了,大千世界,有多少美麗的景色等著你去看,去欣賞,而這樣小的板慄林,會不會太小了,色彩會不會太單調了?我告訴你,不會的,這片綠色的板慄林帶給我無限的驚喜與快樂!
  • 能人返鄉 帶富一方
    看好前景,返鄉創業就業從城市回到農村,除了一腔幹事創業的熱血,更多的是看好家鄉未來的信心,是發展故鄉、帶富一方的情懷。今年32歲的李愛軍,老家在岷縣西寨鎮上三族村。2010年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風電企業工作。僅僅4年,就從車間工人晉升為總經理助理。
  • 全國勞動模範鄭培坤:做大養豬業 帶富一方人
    7年來,他富而思源,不忘鄉鄰,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打響品牌,帶領鄉親通過養豬脫貧致富。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貴州思府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坤。鄭培坤在大有鎮會議室宣講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精神「我們在養殖場提高防疫等級,加強外圍環境的消毒,同時,控制車流、人流,進行封場管理,平穩地度過了非洲豬瘟,沒有出現一例疫情。由於生豬供不應求,我們豬場的效益反而提高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一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岑鞏縣凱本鎮...
    每次一聽到村民們感慨小寨村的變化,我都開心不已。我叫楊軍朝,今年42歲,是一名共產黨員,家住岑鞏縣凱本鎮小寨村,目前擔任小寨村主任。之前一直都在外務工的我,在2010年,偶然得知油茶不僅對人的身體特別有幫助,而且市場價格特別高,想著家鄉荒地適宜來種植,就萌生了回家創業的想法。
  • 望向那片綠,人們再念善洲精神
    而在施甸,楊善洲老書記就真真正正將這一理念用實際行動詮釋得淋漓盡致,他留給了後人一座價值3億多元、56000多畝的善洲林場。山綠了,不僅周邊的群眾富了,善洲精神還深深地烙進了施甸廣大幹部群眾的靈魂深處。
  • 「富種月桂窮種銀,滿園金桂終為貧」這4個地方適合種植桂花樹?
    俗話說「富種月桂窮種銀,滿園金桂終為貧」,這句話啥意思呢?這句話說的就是關於桂花樹的分類以及不同桂花的特點。這句話中說到了桂花的品種:月桂(四季桂)、銀桂、金桂。其實還有丹桂。桂花品種多,但是種植條件都差不多,桂花都喜歡陽光,喜歡透氣性好的土壤,不能有積水的地方。哪些地方適合種植桂花樹呢?有4個地方適合種植桂花樹:1、道路兩旁,作為行道樹。
  • 【奮力奪取「雙勝利」】秀林花海滿眼春:大白鄉用綠色繪就高質量...
    「我們現在有3個8000畝林區,人均1.2畝林。」說起植樹造林,鄉長張營的話語間全是歡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大白鄉按照打造「秀林花海、生態大白」目標,逐年紮實推進植樹造林工作,大力營造經濟林、生態林、觀賞林等適宜林種,染綠了家園,也富了村民口袋。
  • 溫建民:夫妻瞭望站「一塔一馬一片林」
    溫建民夫婦兢兢業業守護著這片林海,在綠海青松間,「一塔一馬一片林」見證著他們的堅守和奉獻。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30年前的香港無釐頭殭屍片,不輸林正英,屍化秦始皇,至今很經典
    然而也正因為片商瘋狂跟風導致殭屍片泛濫,且內容逐漸變得同質化,很多粗製濫造的作品層出不窮極大的傷害了觀眾對於殭屍電影的新鮮感,導致殭屍片熱潮僅僅到了九十年代初便逐漸衰退,再加上林正英的去世,更加速了殭屍片的消亡。
  • 中國殭屍片開山祖師,把喜劇和恐怖元素完美結合,他就是林正英!
    在電影圈發展多年後,林正英在80年代中期終於憑藉茅山道長的形象,借著一部講述民國時期茅山道士捉殭屍題材的影片走紅香港和東南亞影壇,其後拍攝了多部殭屍類影片,並獲得了觀眾的肯定。最後一部作品為《一枝花和尚》。
  •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繪就綠富同興的八閩畫卷
    十裡荷塘,美了鄉村,富了鄉親。  提起福建北部南平市政和縣外屯鄉的荷塘,鄉親們笑得樂呵呵。  10年前,這裡卻是當地人的一塊「心病」。原來,外屯鄉十年九澇,低洼處稻田常被水淹,依靠種植水稻難以脫貧致富。當地村民許仁壽牽頭成立蓮子專業合作社,2011年起流轉水田種蓮子,如今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
  • 正安王瓊維:紮根鄉村 帶富群眾
    紮根鄉村 帶富群眾 ——記正安縣瑞溪鎮組織委員、三把車村脫貧攻堅作戰隊隊長王瓊維    仲夏時節,位於正安縣瑞溪鎮三把車村的瑞香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瀰漫著濃鬱的豆香味,該公司壯大了三把車村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們帶去了致富機遇。而這一切,凝聚了正安縣瑞溪鎮組織委員、三把車村脫貧攻堅作戰隊隊長王瓊維太多心血。    出生於1983年的王瓊維,畢業於貴州警官學院。2011年,王瓊維回到家鄉,紮根農村,幫助鄉親們擺脫貧困。    「要發展,找準項目是關鍵。」2016年被派駐到三把車村駐村後,王瓊維發現三把車村有種植黃豆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