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方法,方法得當才會獲得成功
複製,抄襲,盲目的隨從,成為了許多人生活的代名詞。因為,目的只有一個,想要通過這些方式追趕別人的成功步伐!
成功有方法麼,結果是當然是有。只不過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所以,同樣的方法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出來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記得之前,有人貼出了一張王健林的每日行程表,所以不少人照本宣科地按照他作息模式生活,工作。但最終得到的不是和他一樣的成功,而是完全被這種成功方式給徹底拖垮。原因很簡單,因為不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出現了太多的不適應。人一旦不適應的症狀,就算強撐,也只會讓自己產生很多的「負增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習慣不是看一本書就能夠馬上改變,更不是別人說一句話,就能夠馬上有效調整。所以,很多人到最後並不是自己不想堅持,而是身體直接罷工。說到這裡,順便想提醒一下那些盲目的「模仿者」,不要繼續折磨自己,這不是突破人生,而是在加速毀滅自己。
飯要一口一口吃,水也得一口一口喝,凡事要講究一個過程。不可否認,大佬王健林的確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成功也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他也沒有辦法一口就吃成胖子。相信王健林不行,馬雲也不行。所有成功的人,都不會說,自己的成功一天就能夠順利誕生。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我們不可否認一件事,好習慣一定會影響成功的機率。因為我們大家的時間都是均等的,為什麼有的人在同等的時間會如此高效,有些人卻始終都變得碌碌無為呢?因為習慣不一樣。就像有些人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做一些積極有效的事情,而有些人卻把這些時間拿來刷手機看視頻。所以這就是區別,以至於有人總覺得時間不夠。
王健林每天四點起床,四點是個什麼概念,就是很多人還躺在溫暖的被窩裡睡大覺。而大佬已經開始了新的一天工作。對於一些人來說,春夏季節還可以堅持,但是到了冬天,敢說這樣話的人已經就不是那麼多了。堅持一天很容易,一個月很容易,但是年復一年,日積月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就是大佬和普通人的明顯區別。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行動模式不一樣。自然,別人取得的成績也就不一樣。成功是好習慣成就自己!
學會掌握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 又名80/20定律、帕累託法則也叫巴萊特定律、朱倫法則、關鍵少數法則、不重要多數法則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一直都相信二八定律,因為這是成功核心法則。當你完全掌握二八定律之後,你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因為,它在提醒大家一件事情:百分之二十的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而且他們的成功佔據了百分之八十的價值。如何成為這百分之二十的人群,這才是大家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而不是要讓自己的人生成為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因為這種百分之八十的人共同才創造了百分之二十的價值。而這些人註定就只能平淡,它和成功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成功的人從來都不會告訴你具體的方法
最近在網上看一些文章,會有很多人提問,希望獲得別人身上的一些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事實的結果是大多數人給出的基本都是一些很概念性的東西,完全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意義。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別人不願意給出具體方案呢?答案是因為就算給出具體的方案給你也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為它永遠都只有參考價值!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那麼方法肯定就不能生搬硬套。不如,給你一個大致的概念,讓你自己去琢磨,反而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松下幸之助說:命運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東西。雖人各有志,往往在實現理想時會遭遇到許多困難,反而會使自己走向與志趣相反的路,而一舉成功。我想我就是這樣。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聽馬雲爸爸的演講,因為他總在改變,總在引起一些「潮流」,但是你有聽過馬雲爸爸告訴你具體的方法步驟麼,答案是沒有。
馬雲最早開始創業的時候,是做中國黃頁的。當時,他上門推銷的時候慘遭拋棄。後來,才有了後來的改變。在這裡,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也要象馬雲一樣,複製走他的路,這個很不現實。只是,要學會一點,人要懂得隨時調整。
馬雲給予大家的建議是什麼,請注意一個詞,是建議!所有的人給予你的都只是建議,建議只是參考,所以最後做和不做,決定權在自己的手裡。
還記得馬雲給年輕人的六條建議麼,我們回過頭看看:
1. 別老跳槽
2. 聰明,不抱怨;積極,永不放棄
3. 不要總學習成功,一定要學習失敗
4. 學會自我管理,相信自己的價值
5. 千萬別和朋友合夥做生意,因為走近了人設會崩塌
6. 年輕人的手機應該用來做生意,而不是玩遊戲
我們可以仔細分析,馬雲從來沒有說出一條具體性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大都是概念性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有用麼,對於愛學習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比金錢要珍貴。因為,成功的人,最擅長的就是思維轉化的東西。思維轉化為價值,這個才能讓你的人生繼續增值。但是對於那些不善於學習的人來說,這些就是一些行動口號,在他們的眼中,口號就等同於雞肋。
不是自己沒有價值,而是沒有找對地方發揮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只是有的人沒有學會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
身邊有一個朋友,本身學財務專業的。但是有一天,不知道聽誰說幹直銷更有前景。後來頭腦一熱,跟著別人去做直銷了。但是做了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業績產出,繼而選擇辭職。
後來她給我打電話訴苦,說感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完全沒有一點價值。我安慰她,不是因為你沒有價值,只是你的價值沒有用對地方。
給她分析了兩個原因:
首先,你去做直銷,是因為聽別人說那東西好,但你卻沒有事先對其做充分仔細的了解。
其次,你的專業都不對口,重新選擇跑道肯定會有一個適應過程。很顯然,你沒有做好任何準備。所以,選擇放棄也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透過這個事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人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發揮專長,才會有所收穫。不要輕易的更換自己的跑道,特別是當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一定不要貿然行動。
最後借用一句馬雲爸爸的名言:永遠不要跟別人比幸運,我從來沒想過我比別人幸運,我也許比他們更有毅力,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鐘、兩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