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10 年,賈伯斯召開了他最後一屆 Top100 大會,在這次秘密會議中,除了展示了即將發布的 iPad 2 和磁性Smart Cover,賈伯斯明確表示:蘋果不會做電視。
「電視是一個糟糕的行業,它難以實現盈利,利潤太低。它不像 iPhone一樣擁有可觀的利潤,而且可以每年迭代更新,一臺電視可能等上8年才更新一次。」賈伯斯說。
開創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賈伯斯,卻沒有預測到智能電視的發展。
如今,隨著5G和IoT技術的成熟,電視已經突破了顯示功能,成為了家庭場景的入口。流量的重新分配也帶來了行業格局新洗牌。
一方面,是華為、小米、OPPO等新玩家紛紛亮相登場,另一方面,是先行一步的老牌玩家已用增速證實了「大屏時代」已來。
根據TCL電子(01070.HK)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旗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雷鳥科技收入1.8億港元,同比提升78.7%;除稅後淨利潤達0.6億港元,同比提升293.8%,除稅後淨利潤率達30.9%。
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紅利已盡?不存在。根據雷鳥科技數據,2020年首三季度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達33.8港元,同比上升36.5%;會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3%,增值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0%。
「做偉大的產品。」這是賈伯斯對智慧型手機的要求,也是雷鳥科技對智能電視的期望。
智屏:從「顯示」到「入口」
在過去的二十年內,要問到究竟是什麼技術能帶來電視行業翻天覆地的變革,首當其衝是顯示技術。
從CRT到LCD到OLED,廣視角、極佳的色彩、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低耗電和高反應速度等幾乎已經成為電視廠商的「標配」,8K電視更是能夠實現超高清解析度、超廣無差視角甚至裸眼3D視效;電視屏幕也是一大再大,只要錢包夠得上,150吋的液晶電視也不在話下,雷射電視的尺寸更是「牆有多大,電視就有多大。」
在硬體已經幾乎做到極限的情況下,如今,電視承載的使命開始延伸。
延伸到的第一個領域,是網際網路,也就是「流量入口」。
雷鳥科技CEO李宏偉曾提出「場景網際網路」的概念,即指在智能電視、手錶、眼鏡等一系列載體上面的網際網路場景。而大屏網際網路就是場景網際網路裡的典型代表。
根據勾正數據2020H1智慧屏行業發展白皮書,2020年上半年,IPTV激活數超3億,智能電視激活用戶覆蓋上漲近4%。聯網電視(OTT+IPTV)家庭滲透率達86%,成為大屏用戶主流選擇。
「電視從一個看長視頻為主的設備,如今變成一個有更多使用場景的設備,變成一個真正的智慧屏幕,它的屬性將不再跟看電視、看視頻完全綁定在一起。」李宏偉說,顛覆式創新的時代再次到來。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流量觸頂,大屏網際網路的崛起,對「流量」最敏感的手機廠商開始獲取這批新的增量。
2019年,華為首發智慧屏;2020年,小米推出量產透明屏電視;OPPO、一加等也都推出了自己旗下的智能電視。
如今,電視作為「流量入口」,已經在有效彌補移動網際網路流量觸頂缺失。根據勾正數據調查,2020年上半年智能電視活躍用戶增量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近4倍,OTT/IPTV營收規模在2025年預計突破2千億。
可是就算找對了入口,怎麼把用戶留下來?
「傳統電視廠商的優勢是平臺業務有足夠多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更有效率。」李宏偉解釋道,「我們積累了大量數據,對大屏用戶的分析和理解會更為深刻。其次是在流量的分配上,我們不斷追求帕累託最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景下,能夠根據不同的用戶類型推薦Ta最喜歡的內容。第三是用數據驅動增長,提高轉化效率。」
「效率」 意味著在同樣的用戶、用戶量和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所能獲得的最大經營收入和利潤,這是網際網路平臺業務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可以用ARPU值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戶平均收入)來衡量。
在這方面,雷鳥科技2020年首三季度的33.8港元ARPU值,同比增長36.5%;2020年9月,其存量會員數也實現了同比增長42.2%。
這樣的增速達到天花板了嗎?下一步該怎麼繼續提升效率?
李宏偉給出的答案是智能商業。
效率:從大數據到智能商業
談及像雷鳥科技這樣的OTT平臺如何商業化,市場上一個普遍觀點是「廣告還有很大潛力」。
事實也確實如此。
一方面,網際網路廣告紅利縮減,投入成本高,2020年同比增長率僅為15%;另一方面,目前開屏廣告、創新廣告填充率不足5%,貼片廣告填充率僅為23%,這導致了2020年OTT人均廣告收入僅為20元,還有大量市場潛力有待挖掘。
但是李宏偉不這麼認為。「如果說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效率,那麼用戶體驗才是我們要堅持的目標,不能為了商業化而過度傷害用戶體驗。」
因此,儘管OTT廣告業務供不應求,雷鳥卻更注重會員和增值業務。2020年Q3,公司會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3%;增值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0%。
把會員收入和增值業務放在首位,這就意味著,雷鳥必須精耕細作,通過內容「留下」用戶。
「我們現在的方法,是先通過分析師團隊對用戶打標籤、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再用人來做決策。」李宏偉說,「未來,我們會把這其中的決策部分交給AI來做。」
交給AI來做,一方面,可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加快獲得最優解的速度。機器在完全理性的情況下,找到的最優解可能比人工手段找到的最優解更靠近真正的「最優解」。
「用AI代替人來做決策,可能當下的效益不是非常高,但我想這是未來的趨勢,我們掌握了它,就掌握了通向未來的鑰匙。除此之外,我們還在發展平臺業務之外的第二曲線業務,智能商業也會在這些業務中大放異彩。」 李宏偉說。
「智能商業」一詞,由曾鳴提出,被稱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指南針」,它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用來將企業中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快速準確地提出決策依據,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決策。智能商業意味著利用網絡效應和數據智能來構建生態,更重要的是對用戶體驗的把握。
舉個例子,OTT平臺如果在電視首頁某個位置推薦K歌的業務,所有的用戶都會看到,但可能只有5%的用戶會真正用到K歌這個功能,那對於剩下的用戶來說,這個流量就被浪費了。
對於另外的一部分用戶來說,Ta可能更想玩遊戲,如果在這個位置推薦遊戲,他就會使用。所以如果能「千人千面」地讓用戶接觸到更多Ta可能想要的功能,就需要通過智能商業來實現。
這也是為什麼雷鳥今年推出了少兒、音樂、健身、教育等一系列創新業務,目的是儘可能地提高用戶體驗、獲取更多數據反饋。
「開展新業務最基本的考慮是為了產品的用戶體驗,是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李宏偉表示,用戶當下對長視頻之外的娛樂方式,比如教育、健身、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在快速成長。
「另一方面是我們希望通過新業務開拓用戶,也就是除TCL電視用戶之外,非TCL終端的新用戶,如運營商端、移動端等;我們通過積累數據能夠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以及新的合作夥伴,比如在少兒欄目上,我們自己做少兒內容,並把合作鏈條延伸到整個少兒產業上。」李宏偉說。
正如曾鳴在智能商業中所述:流量越用越少,數據越用越多。雷鳥科技服務整個家庭場景,業務範圍遠不僅限於大屏上的平臺業務。
物聯網是下一步。
連接:創新驅動下的AIxIoT
按照物物連接,智能家居可以分成3個階段:單品連接、物物聯動、深度智能。
在單品連接階段,電視領域的應用有AI攝像頭、智能語音遠程操控等,這一點在TCL電視上早已實現,比如在主菜單按語音鍵後就可以進入小管家功能進行人機對話,說出想看的節目或者問詢天氣等。
在物物聯動階段,則需要智能電視基於自身系統,對智能化體驗場景進行升級和優化,整合自身產品,實現各單品之間的聯動。例如,TCL智能門鎖不僅可以通過App和雲端控制門鎖,還可以與屋內智能燈、智能安防等智能設備聯動,實現更多IoT設備的場景聯動。
在深度智能階段,需要的是智能系統能夠做到主動根據用戶行為偏好、用戶畫像、環境等各種信息,做到自適應、主動學習、提高能力來提供適用於用戶的服務,而無需用戶提出需求和指令。
雷鳥對自身未來的規劃之一便是成為AIxIoT深度智能化的連接平臺。
根據李宏偉總結,雷鳥的發展一共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效率驅動為主的階段,正如前文所述,通過平臺業務提高效率,高效引入新的場景和服務,讓這些業務的轉化率變得足夠高,最終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第二個階段是戰略驅動為主。「我們主要關注對行業來說並不算全新,但是對雷鳥來說是比較新的業務,例如少兒、教育、健身、音樂等今年開展的新業務。」李宏偉說,「這部分業務有跡可循,也有可計量的投入產出比,方向成功率在50%以上。」
第三個階段是以創新驅動為主,「這裡的創新不只對雷鳥是新業務,對行業來說也是比較新的業務,也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李宏偉說,「它們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需要更多耐心和容錯度。」
創新驅動的業務落腳點之一便是AIxIoT。李宏偉表示,此階段,智屏尚處於探索當中,但智屏與智能家居的互聯互通一定是未來市場的重要方向。
看準了這一方向,未來,雷鳥在AIxIoT上的布局計劃也是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數據智能方向,通過大數據讓設備更「聰明」。
第二步,是在合適的AIxIoT設備上提供相應的運營服務。「這是指在冰箱、空調、微波爐、洗衣機等設備上的運營。」李宏偉說。
第三步是各個AIxIoT設備之間的進行互動和聯通。「我們說服務家庭場景,其實指是家庭會員,這個會員包括在電視上面、冰箱的屏上、抽油煙機的屏上面都會一起互通共享,比如在某音樂平臺上買了會員,那麼在做飯的時候可以在抽油煙機上聽等等。」李宏偉說。
正如AI給電視賦予了新的生命力,AIxIoT也將給家庭帶來新的解決方案。
今年,雷鳥基本完成從2018年就開始打造的「大薈員」體系的內容整合,並已接入TVB、K歌等6家垂類內容合作方,進行多場景多渠道和多元化的運營。
「讓全球家庭更快樂」,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使命,也同樣是雷鳥科技的終極目標。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