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土壤採樣與封裝,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月球採樣,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蘇聯後的第三個在月球採樣的國家。
嫦娥五號月球無人採樣,體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進步,全球媒體都對我國表現出高度認同,《華盛頓郵報》報導稱,這是中國一系列探月工程中最新的一次,顯示了中國作為太空探索力量的崛起。嫦娥五號的成功不禁讓我們想起美國航天事業,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實現了登月取樣返回的壯舉。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在真正登上月球前,他們的登月艙"鷹號"發生了意外,導航計算機出現多次異常警報,這時在休斯頓的詹森太空中心,飛行控制指揮官貝爾斯就面臨著一個關鍵的抉擇——終止登月計劃,或者按計劃登月。最後貝爾斯還是憑"直覺"允許阿姆斯特朗嘗試登月。
而因為計算機的失誤導致登月艙飛過了預定地點,燃料即將耗盡,此時阿姆斯特朗選擇手動控制登月艙,最後登月艙穩穩降落在月球上。奧爾德林死後也登上了月球,他們在月球上與地面控制中心通話,取得了月芯標本,拍攝了一些照片,對月球土壤進行了採樣。最後太空人們於7月24日返回地球。
美國又是如何在50年前就做到了這一切呢?
從全球局勢來講,當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而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在1961年搭乘東方一號飛船升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這一壯舉大大刺激了美國,美國總統在演講中表明要在1960年代結束前將美國太空人送上太空。
但從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環境來看,計算機的計算與存儲能力並不足以支持遠距離無人深空探測。既然不能無人探測,那我就把人送上月球。這就是美國的解決辦法,為此美國製造出了F-1火箭發動機和空前絕後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
美國太空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們要代替完成本應由計算機做的大量工作,這就使得他們要經過反覆訓練,學習恆星的相關知識,記住他們與太陽、月亮的相互關係,熟練使用測試設備,在登月後還要不斷觀察月球的地表形態,熟記於心。
綜上所述,美國當時對月球的探索、採樣都是靠人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雖然美國在50年前的科技水平就很先進了,但當時他也無法完成我國嫦娥五號的月球表面無人採樣工作。畢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沒有人會想像到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到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地步了。
也許50年前美國的科學技術的確走在世界前端,但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沒有人會一直停留在原地;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近50年都沒有再登上過月球,而我國卻已經實現了無人登月採樣,相信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載人登月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