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2年開始美國工業潛能開始被逐步的激活,海軍開始大規模發展護航航空母艦作為海上作戰力量的補充。由於直接使用商船船體為基礎,加之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護航航空母艦的建造和改造速度非常快,至1943年年中美國海軍已經發展出包括2艘「長島」級、4艘「復仇者」級、44艘「博格」級、4艘「桑加蒙多」級和50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除了補充給美國海軍之外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租借給英國皇家海軍和加拿大海軍使用,強有力的支援了大西洋方向的海上作戰力量。
1943年1月正當「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如火如荼的建造時,美國又開始謀求新一代護航航空母艦,其基本原則還是以運輸船隻為基礎儘量節省成本,但也要將前幾代護航航空母艦反映出來的問題儘可能改進。1943年9月,就在「卡薩布蘭卡」全部完成建造之後的2個月,美國正式開工建造全新的護航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最後一級護航航空母艦——「科芒斯曼特灣」級。
T3型油輪
說到護航航空母艦就不得不提起美國的運輸船隊,因為他們都是以這些運輸船為基礎改造或開發。比如最開始的「長島」級護航航空母艦就是以C3-S-A1貨船為基礎,而「博格」級則是C-3型標準貨船的船體,「卡薩布蘭卡」級設計基礎是S4型攻擊運輸船。而「桑多蒙加」級和這次介紹的「科芒斯曼特灣」級都是以T3-S2-A1油輪為藍本,其中「桑多蒙加」是直接用現成的油輪改造,而「科芒斯曼特灣」是藉助T3的圖紙完全從頭開始建造。
T3型油輪是美國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和中期服役的大型油輪,也是美國T系列油輪中最大的一型,滿載排水量24830噸。再細化一下還可以分為T3-S-A1、T3-S2-A1、T3-S2-A3、T3-S-AZ1、T3-S-B這幾個子型號,大致區別主要在動力方面有所不同,有的用蒸汽輪機、有的用柴油機。除了裝載原油之外還可以承載其他液體化學品的運輸,所以也被稱為「液體運輸船」。與之前的T2型油輪相比,它的航速達到19節,比T2要快1.5-4節左右。排水量比T2要多1500噸左右。不過從建造數量來看,T2建造了533艘,是T3的10倍還要多,所以其實T2是二戰期間美國海上原油和成品油運輸的主力。
正是因為T3型油輪有超過2萬噸的排水量和19節的航速,再加之之前改造「博格」級幾乎耗費了所有可用的C3型貨船船體,所以T3被視為新的護航航空母艦藍本的最優目標。從1940年10月開始,美國陸續收購AO-28、AO-39、AO-31、AO-33四艘已經服役的T3-S2-A1型油輪改造為「桑多蒙加」級護航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23875噸,可搭載36架艦載機,成為當時載機量最大的護航航空母艦。隨後可以預見性的發現有的T3船體的數量可能也不夠改造,所以美國乾脆以T3-S2-A1為基礎直接建造全新的護航航空母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科芒斯曼特灣」。
專門建造的「科芒斯曼特灣」
如何理解這個「專門建造」,上段最後我們提到了「科芒斯曼特灣」級直接以T3-S2-A1為基礎建造全新的護航航空母艦。在美國海軍的護航航空母艦中,只有2個級別是從頭開始建造的,也就是從鋪設龍骨那一刻開始就是航空母艦,分別是「卡薩布蘭卡」級和「科芒斯曼特灣」,其中「卡薩布蘭卡」是美國造船大亨亨利凱澤自己「鼓搗」出來的,而「科芒斯曼特灣」則是美國海軍自己正八經兒自己設計的。其他的包括「桑多蒙加」、「博格」、「長島」等等都是把已經投入使用的油輪或運輸船再拖回造船廠進行半道改造。1943年1月,美國正式籤署35艘「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母艦建造合同,其中27艘由託德造船廠建造,8艘由亨利凱澤的凱撒造船廠建造。
由於「卡薩布蘭卡」大量採用焊接、預製構件和分段建造技術,所以工期非常短,365天的時間就完成了50艘的建造,單艘建造時間大概在76-120天之間。雖然整體配置都挺差而且還給人一種質量不好的感覺,但對於1943年-1944年的美國來說簡直是不能再好了。而「科芒斯曼特灣」由於噸位更大且結構更為複雜,所以建造工期比「卡薩布蘭卡」要長一些。首艦CVE-105「科芒斯曼特灣」號1943年9月23日開工,1944年11月27日交付美國海軍,建造時間429天。而其他的18艘建造時間也基本都在410-430天之間。不過由於「科芒斯曼特灣」開始交付時間已經是1944年年底,太平洋戰役已經開始進入最後階段,11號艦交付時間已經是1945年7月6日,後續8艘交付時間也排到1945年8月以後。所以美國在1945年8月11日取消了20-35號艦的建造合同,此時美國已經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日本已經有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圖,最終「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母艦的實際交付數量為19艘,取消16艘。
最強護航航空母艦
作為美國海軍自己設計的護航航空母艦,它吸收了前面幾級護航航空母艦的經驗和教訓,所以成為美國最強的護航航空母艦。由於它和「桑多蒙加」級一樣都是採用T3-S2-A1油輪為藍本,所以二者噸位大致相同,滿載排水量23875噸,艦長168.8米(其中飛行甲板長153.3米),寬22.86米,蒸汽輪機動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9節,續航力7000海裡/15節。飛行甲板設置2部彈射器(「桑多蒙加」級最初只有1部),2部升降機,最大載機量34架。
得益於巨大的艦體和專門設計的內部空間,所以「科芒斯曼特灣」和「桑多蒙加」級可以搭載一支完整的海軍或海軍陸戰隊護航航空大隊(CVEG),而其他護航航空母艦隻能攜帶航空中隊。正常來說,護航航空大隊會下設1個護航戰鬥機中隊(VGF)、1個護航偵察機中隊(VGS)。但根據任務不同護航航空大隊的配置也是可以靈活轉變的,比如可以改成1個護航戰鬥機中隊(12架F6F戰鬥機)和1個護航混合中隊(10架TBF魚雷機和9架SBD俯衝轟炸機)。也有可能是1個護航戰鬥機中隊(22架F6F戰鬥機)和1個護航魚雷轟炸機中隊(9架TBF魚雷機)。總之護航航空大隊的具體編制以及每個中隊下屬的飛機數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有可能會出現護航偵察機中隊中也混編F6F戰鬥機的情況。
除了擁有較強的航空配置之外,「科芒斯曼特灣」還是防空火力最強的護航航空母艦,具體配置包括2門單裝127毫米38倍徑防空炮、36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3座四聯裝和12座雙聯裝)、20門單裝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而他的前輩「卡薩布蘭卡」級只有1門127毫米防空炮、8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以及12門「厄利孔」高射炮,在1944年10月25日的薩馬島海戰中有2艘「卡薩布蘭卡」被日本神風敢死隊撞沉,所以必要的防空火力在太平洋戰場上其實是顯得尤為重要的,這也是「科芒斯曼特灣」在設計時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至於電子方面,只保留基本的SG水面搜索雷達、SK-2對空搜索雷達和YE歸航信標,所以「科芒斯曼特灣」以及「桑多蒙加」的艦島一直就是很小的一個,看起來非常簡潔。
服役歷程
從1944年11月27日開始接收「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母艦,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一共交付了10艘,全部隸屬美國太平洋艦隊,參加過衝繩海戰,不過沒有像「卡薩布蘭卡」級那樣遭遇過正面的高強度海上作戰。幸運的是這10艘全部倖存,沒有沉沒和受傷的記錄。
另外9艘是在日本投降結束後才建成,但他們的命運都不怎麼樣,其中CVE-124/125/126/127沒有服役直接拆解,而CVE-121/123則直接被改成商船也沒有以航空母艦身份交付美國海軍。最後一艘正式以航空母艦身份交付美國海軍的是CVE-118「西西里灣」號,時間是1946年2月27日,所以最後9艘實際並沒有趕上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隨著噴氣式戰鬥機時代的到來,這些小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體積過小無法容納大型噴氣機並完成起降作業,所以從1946年開始美國進入護航航空母艦退役的高潮期。其中50艘「卡薩布蘭卡」中有至少45艘在1947年前退役,只有少量一些在50年代重新啟封改裝,但改裝之後也都是服役3-4年就永久退役。而「科芒斯曼特灣」因為體積較大且較新還有一定的改造餘地,從1955年開始美國陸續將部分「科芒斯曼特灣」進行任務轉換,一部分改造成通用航空母艦(CVU),還有改成護航直升機航空母艦(CVEH)。1959年5月又將當時美國仍然在服役的36艘改造的護航航空母艦劃入航空支援艦(AKV)。就比如首艦CVE-105「科芒斯曼特灣」號,它的舷號歷經了如下幾次變動,這就代表著它從護航航空母艦轉變為護航直升機航空母艦,最後淪為支援艦。
CVE 105 →105 CVHE →AKV 37
經過改造的一些「科芒斯曼特灣」級直升機航空母艦或航空支援艦參加過1951年韓戰和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不過基本上都是作為運輸船運送飛機和物資而已,在戰鬥方面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大部分「科芒斯曼特灣」其實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就都已經退役。
而比較特殊的是CVE-107「吉爾伯特群島」號,它在1961年被拆除航空設備和各種口徑的防空炮,改為安裝大量的雷達天線,重新規劃為中繼艦,艦名改為「安納波利斯」號(舷號AGMR1)。該艦在1965年-1969年參加過越南戰爭負責支援越南美軍。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藍嶺」號大型指揮艦服役後該艦才退役拆解。
結語
「科芒斯曼特灣」級應該說是很好的平衡了性能和成本的一型護航航空母艦,只是因為臨近二戰末期並沒有發揮什麼太大的作用,二戰後又因為噴氣機的到來使得「科芒斯曼特灣」徹底被邊緣化,只能淪為後勤運輸類艦艇,或者用於反潛的直升機航空母艦,但也都是好景不長就草草都退役。但我們不能否認「科芒斯曼特灣」是美國設計建造最成功的的護航航空母艦,只是沒有在正確的時間發揮他的作用而已。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評價這些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應該說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應急產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立下過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