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克里斯多福·諾蘭驚心動魄又令人費解的科幻大片《盜夢空間》在電影院掀起了一波燒腦熱潮,至今依然有很多影迷將其奉為過去十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
誕生於《黑暗騎士》之後、《黑暗騎士崛起》之前的《盜夢空間》,憑藉其多層夢境的敘事和瘋狂的轉折震撼了全世界。人們懷著敬畏的心情觀看這部電影,然後紛紛折返回去,滿懷敬畏地再觀看一遍,被電影的視覺效果、引人入勝的想像力和猜不透的結局所震撼,即使離開電影院之後依然對結局耿耿於懷,甚至開始計劃成為「盜夢者」的新職業生涯。
如今來看,《盜夢空間》可能不像以前那麼具有創新性,但仍然是那個時代的標誌性電影,毫無疑問,它在現代科幻經典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
你覺得你已經掌握了與這部電影有關的每一個有趣的細節嗎?以下是你可能不知道的10個鮮為人知的幕後趣聞。
10.克里斯多福·諾蘭把劇本交給了希裡安·墨菲,讓他自己挑選角色
實在讓人意想不到,克里斯多福·諾蘭在為《盜夢空間》籌備演員陣容時,把劇本給了曾與他合作過《蝙蝠俠:俠影之謎》和《黑暗騎士》的演員希裡安·墨菲,讓他為自己挑選「最適合的角色」。
現在來回想一下…希裡安·墨菲可以選擇的角色有柯布、埃姆斯....甚至亞瑟。但是,誰會想到,他卻選擇了在整部電影中一直處於無意識狀態的羅伯特·費舍爾。
他竟然沒有選擇成為盜夢團隊的一員!而選擇了這個可說是整部電影中最無趣的角色。
不過現在來看,確實很完美。他選擇了適合他的角色,即使這個角色很普通。
9.「Mind Heist」音效並非出自漢斯·季默之手
隨著《盜夢空間》的大火,漢斯 季默在國內也更為人所知。在市場推廣階段,被用在預告片中的標誌性「Mind Heist」配樂先聲奪人,反響極佳。在正片中,與「Mind Heist」一脈相承的那種響亮而粗獷的音效也給電影增加了史詩般的份量。
但這段經典旋律並非出自漢斯 季默之手,而是另外兩位作曲家邁克·扎林和扎克·赫姆西的手筆。扎林被僱來為《盜夢空間》第一部預告片配樂,創作出了這段音效的最初版本,然後,扎克·赫姆西在第二支預告片中用了一首名為「Mind Heist」的音樂。
正是在這首與季默無關的音樂中,這段旋律演變成了《盜夢空間》最具識別度的標誌性配樂。
8.這部電影的特效鏡頭少得出人意料
《盜夢空間》給人感覺是一部高度依賴CGI技術的大片,但事實上,這部電影中特效鏡頭的數量少得讓人吃驚。
像《指環王》、《加勒比海盜》和《變形金剛》這樣的大片通常會使用超過2000個特效鏡頭。儘管出現了移動的摩天大樓和旋轉的走廊(還有火車),但其實《盜夢空間》只使用了500個特效鏡頭。
只要可以建造,克里斯多福·諾蘭拒絕簡單地依賴電腦特效,堅持在可行的情況下採取實用的方法。
諾蘭和他的團隊用相對較少的特技鏡頭就完成了一部史詩般的電影,固然令人驚訝。這並不是說《盜夢空間》的製作成本很低——1.6億美元,當然不低。但是,諾蘭對老派實用效果的投入使這部電影更具沉浸感。
7.《盜夢空間》是《黑暗騎士》成功之後華納兄弟饋贈的禮物
誰說好萊塢沒有良心?
畢竟,正是《黑暗騎士》的成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超級英雄電影),讓克里斯多福·諾蘭得以在2008年開始製作他投入最大激情的作品。作為對他所有成績的一種感謝,華納兄弟為其開了《盜夢空間》的綠燈,當時他已經在這個項目上花了將近十年時間。
如果沒有《黑暗騎士》的票房成功,華納兄弟是否會給諾蘭足夠的錢製作《盜夢空間》很值得懷疑,因為他們對《黑暗騎士》非常滿意——無論是票房還是創意,最終許可諾蘭製作這部籌劃已久的科幻電影。
事實證明華納兄弟此舉很明智,《盜夢空間》獲得了8.25億美元的票房,對於一部原創電影來說,實在是賺到了。
6.約翰尼·馬爾彈奏了配樂中的吉他部分
80年代搖滾樂隊史密斯樂隊的詞曲作者和首席吉他手約翰尼·馬爾,應作曲家漢斯·季默的邀請,參與了《盜夢空間》配樂,所以在電影中可以聽到他標誌性的吉他聲。
如果你熟悉約翰尼 馬爾,一定能分明地聽出他的演奏,不過,約翰尼 馬爾把這歸功於漢斯·季默,聲稱是他「允許自己自由發揮」。
約翰尼 馬爾用一把12弦吉他,自始至終堅持用簡單而憂鬱的音調來強調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扮演的主角柯布所經歷的精神狀態。
馬爾談到自己對配樂的貢獻時說,「這個角色在整個電影中都有這種潛在的混亂,」不可否認,他們從配樂上幫助電影找到了準確的基調。
5.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重寫了很多劇本
很難想像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會在他出演的電影中承擔編劇工作,因為我們往往認為他只是一個演員。但是在《盜夢空間》中,據說迪卡普裡奧覺得有必要對諾蘭的初稿進行修改,使其更感人。
根據製片人艾瑪·託馬斯的說法,迪卡普裡奧覺得諾蘭版《盜夢空間》缺乏適當的情感分量。考慮到自《記憶碎片》以來諾蘭的很多作品一直都有這個問題(雖然隨後的《星際穿越》煽情非常成功),迪卡普裡奧會這麼說並不讓人覺得奇怪。
因此,迪卡普裡奧著手修改,確保《盜夢空間》「不再像是智力遊戲」,更多關注於角色;他和諾蘭就他的角色柯布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並且在幾周的時間裡把劇本修改得符合迪卡普裡奧的要求(事實上,這是他籤約主演的必要條件)。
毫無疑問,他的貢獻幫助《盜夢空間》成為了一部更令人感動、更圓滿豐富的電影。
4.布拉德·皮特和威爾·史密斯最初都被邀請出演柯布這個角色
很難想像還能有誰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更合適出現在《盜夢空間》的海報上,但是有一段時間,迪卡普裡奧並不十分確信這部電影適合他。正如之前提到的,諾蘭花了一段時間,對劇本進行了一些重大的修改,才說服這位《鐵達尼號》男演員出演。
在迪卡普裡奧參演之前,諾蘭曾考慮過讓另外兩位巨星來出演男主角柯布一角。諾蘭幾乎是「直接給了他們這個角色。」結果兩位巨星都沒答應。
第一位是布拉德·皮特,諾蘭給他48小時閱讀劇本並做出決定,他拒絕了。皮特之後,諾蘭選擇了威爾·史密斯,但後者根本不接受這個創意(有趣的是,威爾·史密斯還曾被邀請在《黑客帝國》中擔任主角,而《黑客帝國》極大地啟發了《盜夢空間》!)
在這兩位拒絕了他之後,迪卡普裡奧自然成了最佳選擇。雖然並不容易,但諾蘭最終還是籤約了這位完美的一線明星。
3.湯姆·哈迪為了得到這個角色謊稱會滑雪
湯姆·哈迪雖然不誠實,但也無可厚非。如果能在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電影中扮演最酷的角色,相信你也會撒謊說自己會滑雪。
根據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說法,事實就是如此。當湯姆·哈迪試演埃姆斯一角時,他對導演說,他是滑雪的行家。但事實上,哈迪一生從未滑過雪。
「克裡斯說,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就會不會滑雪的問題對他撒了謊,」哈迪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說,然後補充說:「誰不會(撒謊)呢?這是克裡斯·諾蘭。如果他問我會不會攀巖,我會告訴他我什麼都能攀。」
所以,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在簡歷上撒點謊,也不要太愧疚,這可能會為你帶來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在《黑暗騎士崛起》中扮演主要反派。
2.這部電影的暫定名是「奧利弗的箭」
儘管我們現在都同意「Inception」(奠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科幻電影名稱之一,但在《盜夢空間》片名確定為「Inception」之前,這個項目被簡單而神秘地稱為「奧利弗的箭」(Oliver's Arrow)。
當然,《盜夢空間》中並沒有一個叫奧利弗的角色,似乎也沒有出現箭。這個名稱並非源於埃爾維斯·科斯特洛的歌曲(那首歌叫「Oliver's Army」),而是把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兒子奧利弗(Oliver)和DC漫畫《綠箭俠》中綠箭俠(Arrow)的名字放在了一起…。
多數人認為,這個代名只是製作團隊使用的誘餌,目的是掩蓋克里斯多福·諾蘭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正在共同製作一部大型電影的事實,但還是被臨時用作為這部電影的暫定名,直到諾蘭正式決定稱之為「Inception」。
1.日本電視版用字幕標識了每一層夢境
《盜夢空間》是一部相對複雜的電影,一開始確實會讓人迷惑不解,但可以肯定,大多數人最終都會理解其錯綜複雜的情節。但對於某個特定國家或民族的觀眾來說,這似乎依然是一部難以理解的電影。
由於不明原因,日本電視廣播公司認為在家看電影的觀眾無法明白多層夢境的設定,所以為了提供「有用的」幫助,他們用字幕標示出現在屏幕上的角色處於哪一層夢境中。
但是,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對複雜敘事結構運用非常嫻熟的國家。像《攻殼機動隊》、《阿基拉》和《紅辣椒》(《盜夢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紅辣椒》很多啟發)這些日本電影,比《盜夢空間》複雜得多。為什麼日本電影公司會覺得觀眾理解力不足而做出插入「第X層夢境」字幕這樣的操作呢?
以這樣的操作來看,日本觀眾恐怕是永遠無緣在電視上看到《記憶碎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