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手,人類歷史上最冷血的殺人機器之一。有一個數據,在二戰時期,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6萬發子彈,越戰需要20萬發,伊拉克戰爭需要10萬發,而一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殺死一名對手只需要1.3發。
瓦西裡
瓦西裡·扎伊採夫(俄語: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英語: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羅斯亞列寧斯科亞,俄國軍人、著名狙擊手、狙擊學校校長。
因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1944年退伍,戰後被提升為陸軍少將。瓦西裡·扎伊採夫也是美國拍攝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裡·扎伊採夫的原型。
海岑諾爾
作為德國國防軍在二戰中狙擊手射殺記錄第一名的馬蒂亞斯·海岑諾爾,他的記錄為345次獵殺。他曾經表示,衡量一個狙擊手的成功之處不在於他射殺了多少人,而在於他能對敵人造成如何的影響。
蘇聯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Lyudmila Mikhailovna Pavlichenko )於1916年6月12日,出生在烏克蘭貝裡亞·特沙科夫(Belaya Tserkov 烏克蘭語意是白教堂)的一個小村莊。曾狙殺309名德軍,其中包括36名德軍狙擊手,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和金星勳章。二戰結束後她在蘇聯海軍供職,並晉升海軍少校軍銜。
中國狙擊手張桃芳
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館內,有一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步馬槍(莫辛·納甘非自動騎步槍)驕傲而安靜地躺在展櫃中,展櫃中的說明文字,詮釋了它曾經的輝煌: 「抗美援朝戰爭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內以442(一說436發)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