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似乎每個人都在尋求一個支點,能夠撬動某座「財富」金礦。
對於被貼上"富二代"標籤的人來說,事情似乎太容易,不用攀登,他們就已經站在物質的高點。而在多數人眼中,富二代卻是把拼爹、炫富當資本,把欲望當理想,不滿於當下卻又不切實際的群體。談起自食其力,他們退避三舍。談起名牌豪車,他們誇誇其談。
不過,生活中沒有絕對的群像。有紈絝子弟不可一世型,就有努力奮鬥追逐夢想型的。在後者的思維裡,感恩比索取更珍貴,吃苦比享受更踏實,自信比外在更華麗。他們有《北京青年》的堅持,有《中國合伙人》的熱血,既崇尚賈伯斯的求真,也視馬云為創業偶像。他們明白「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的道理,不願找個理由隨波逐流,而是以夢為馬,勇敢前行。
他們,大學畢業後,拒絕了家中的經濟支持。在浮躁嘈雜的社會中,找到了通往未知世界的把手,敢於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們,這群富二代,有些倔,有些不一樣。
用「美麗」支撐夢想——蘇衍駿
「人不能用前天和大前天的思維去思考後天或大後天的事情,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前奔跑,才能看到美麗的東西。而我願意用我所有的汗水,去換取蒙娜麗莎的微笑。」蘇衍駿說。
「什麼是美麗?」
一件白色T恤,一條牛仔褲,陽光帥氣的臉龐下摻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他的名字叫蘇衍駿。在大學同學的原有印象裡,蘇衍駿是一個有些幼稚、有些頑皮、做事大大咧咧,讀書不太用心的香港籍大男孩。不過,自從他畢業工作後,身邊的朋友卻均用「能吃苦、敢拼搏、有想法、努力上進」來形容他。「在他身上,具有同齡人難見的可貴品質。如果非要為他創業精神打分,我給他98分。」蘇衍駿的一位大學同學如是表示。
蘇衍駿值得敬佩的地方是,雖然家裡擁有龐大的家族產業,他卻從未將家中的商業資源作為自己的創業資本。即使優渥的家庭條件足以為他提供創業的第一桶金,但是在蘇衍駿看來,靠自己雙手創業賺來的錢更踏實。
談起創業,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似乎有些迷茫。「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兒,那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工作鍛鍊自己。曾經有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給我發過Offer(又稱錄取通知書),不過,那不是我感興趣的領域。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相比起專業的投資本領,我更喜歡『美麗』的東西。」蘇衍駿向記者表示。
「什麼是美麗?」記者問。
他隨手拿起了身旁的一支原子筆,笑著說道:「在你看來,或許這只是一支普通的原子筆。但當我看到它,我卻希望通過設計一個logo或一個promotion,讓它變得美麗,變得眼前一亮。有好的創意,原子筆也能變成仙女棒。」
一幅畫感動到了第一個客戶
由於偏愛設計和創意,蘇衍駿在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給客戶打電話,是他日常工作的必修課。廖一梅(中國當代劇作家)說過,若能不斷地接受傷害,接受疼痛,即使是堅硬的牆壁上,也能開出美麗的花兒。這句話用來描述蘇衍駿的經歷再合適不過。他向記者提到,「作為基礎的AE(客戶執行人員),每天需要給客戶打100通電話,而其中98通可能都會被拒絕。和我同進公司的新同事,因受不了客戶的冷言冷語和拒絕,最終選擇離開公司。但我認為沒有拿不下的客戶,只有不努力的自己。」
然而就在蘇衍駿努力打電話的第三個星期,他爭取到了工作後的第一個客戶—NESPRESSO,即雀巢公司的膠囊式咖啡機及相關產品品牌。 談起 NESPRESSO,蘇衍駿表示他用一幅畫感動了對方。為了讓客戶永遠記住公司,他收集了大量用棄的、不同顏色的NESPRESSO咖啡膠囊,花了三個通宵製作了一個藝術品。當NESPRESSO客戶代表看到這個藝術品後,則決定將NESPRESSO在香港的所有廣告交予蘇衍駿及其團隊。
蘇衍駿用「幸運」二字形容這次的合作,表現出色的他很快得到了老闆的提拔,6個月後就成為了一個廣告小組的負責人,這比通常的人員晉升快了7、8倍。蘇衍駿的同事用「熱血青年」形容他,每天9點上班,凌晨3點下班是他的常態。一提到有任務做,他便充滿幹勁,似乎永遠停不下來。不埋怨辛苦,把公司稱之為「家」。在青春的跑道上,他從不落後。在與夢想的競逐中,他將「美麗」刻在心上。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蘇衍駿就為自己積累了30萬的創業準備金,打算重新從「美麗」出發,打造屬於自己的設計品牌——浪尚。酷愛橄欖球的他,首先將重心放在了體育服裝方面。「公司成立初期,我曾想過找回原來的客戶,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我否決了,因為從道德倫理上說,這是不被允許的。沒有客戶,我就耐心等。沒有大的品牌合作商,我就從小做起。為學校的球隊設計服裝,也依然能將美麗貫穿在每一個logo、每一種顏色和每一塊布料上。」蘇衍駿表示。
或是應了「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的道理。由於蘇衍駿之前在行業內塑造了不錯的口碑,客戶也開始慢慢向他靠近,德國知名衛浴品牌就將其旗下浴室櫥窗部分的廣告宣傳交予他負責。
蘇衍駿告訴記者,除了應付日常的公司運作外,每個周末,他還會去香港設計學院,攻讀物料分析的課程。在他看來,他的知識儲備可能能應付明天的挑戰,但後天和大後天呢?人不可以停留在原點,用前天和大前天的思維去思考後天和大後天的事情。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開啟頭腦風暴,才能看到「美麗」的東西。
不過,開廣告設計公司,並非蘇衍駿的終極職業規劃。鑑於其家裡的生意主要從事電子業務,而當前的「智能家具」和「可穿戴」技術十分火爆,蘇衍駿也跟著其母親學習著這方面的業務,對此行業也算是能夠娓娓道來。他說:「我不排斥接觸任何新事物,也熱愛生活給予的挑戰。不過,無論日後從事於哪個行業,我都不會棄置廣告設計公司。因為美麗是快樂的源泉,在很多時候,精神比物質更重要。我的遠方,鳥語花香,有詩,有花,有夢想。」
用金融思維發展商業——Zen
「你看過《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吧,主人公周萬順為改變自身的命運,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他「豪賭」人生,賣掉祖屋和全部家當,開闢了一條創業之路,成為了溫商的一員。我的父輩告訴我,在他們那個時代,『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險半生為萬貫』,『敢為天下先』、『敢於第一個吃螃蟹』是溫商的特點。」Zen告訴記者。
理性看待父輩的事業
Zen,其父親也是一名溫商。與劇中主人公相似,他的父親靠著膽量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上世紀90年代靠幹實業起家,隨後經商致富。生產刀片、製作燈具,20多年間,將工廠的產值從每年幾十萬做到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據Zen介紹,對於父輩的最大印象則是「能睡地板,能當老闆,賺別人不敢賺的錢,賺別人賺不到的錢」。不過,他認為除了溫商精神外,「時代造英雄」也是溫州人成功造就財富的重要因素。
不過,時代在變,勇敢不再是一種美德,無知的人才會一往無前。Zen表示,現在的時代與改革開放初期完全不同,那時的智慧和膽量放到當下,或許難以奏效。當民間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當低附加值的傳統製造產業遇到新興產業,如何幫助父親守住財富,通過何種方式將手中的資本做大、做強是他所關心的。
Zen的初中和高中學業是在上海完成,隨後大學時期接受了港式教育,碩士學位則就讀於英國排名前列的商學院。他將「籠雞有食湯鍋盡,野鶴五糧天地寬」作為人生格言,信奉靠自己比用父母的來得更自信。
「去年,研究生畢業前夕,父母希望我回國後能夠立馬投入家族生意,跟著公司的管理層學習管理。不過,我認為雖然父輩的產業這些年來一直發展平穩,但因轉型和創新動力不足,阻礙了家裡生意的進一步突破。在我看來,以前做實業的商業模式在現階段似乎有些out了。新的時代,需要注入新元素和新模式。」Zen告訴記者。
找好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
Zen坦言,其實他畢業前也十分困惑自己應該將何作為工作起點。出於對家裡產品銷售途徑的擔憂,他考慮過外貿公司。出於對家裡生意運營模式轉型的思考,他考慮過網際網路企業。
「我崇拜馬雲,欣賞雷軍。我關注TMT領域,對O2O感興趣。畢業後,我也考慮自己做網際網路平臺創業,但我認為自己的火候還沒到。賺錢誰都想,但有些經歷是日後靠1億、10億都買不來的。然而,關於創業融資,我還沒了解其中投資邏輯的真諦。在前3—5年裡,我更多需要的是磨鍊和學習。」Zen一邊翻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邊向記者笑道「這是馬雲推薦的書。」
對於網際網路行業,Zen有自己的見解。他很欣賞《創業家雜誌》社長牛文文的觀點,PC網際網路時代的邏輯是企業大量燒錢,通過低價、免費,獲取海量用戶,然後再想辦法把流量變現。如果傳統商業是蟬,PC網際網路催生的電商就是螳螂。蟬要麼等死,要麼也變成螳螂。問題是他暫時沒有那個基因,沒辦法對接,更沒有那麼多錢可燒。PC網際網路時代下,沒有百花齊放,只有你死我活。不過,有了移動網際網路,傳統商業則可以繞過PC網際網路這隻大螳螂,得以轉型升級。正如馬化騰所說,騰訊如果沒有微信,那將是一場災難。
由於現階段大企業的招聘要求過高,沒有相關從業經驗的他,想要進入阿里巴巴或騰訊公司的核心部門,有些困難。回國後,尋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停滯期。最後,一家知名的金融投資公司錄用了他,工作崗位是市場營銷,主要負責公司的品牌宣傳和產品推廣的文案設計。「我很珍惜這個工作機會,每一份工作都有其不同的意義。工作崗位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而在於是否適合自己。」他笑稱。
因Zen需要每日幫公司手記大量的新聞素材做微信,在此過程中,他也與財經媒體有了親密接觸。Zen對上市公司的新聞動態很感興趣,公司如何資本運作,如何融資融券,PE/VC如何運行,對他產生了吸引力。「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提高對市場敏銳度。採訪,可以鍛鍊交流能力。寫作,可以加強系統的信息分析和梳理能力。很多投資大佬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從記者做起,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起點。」Zen表示。
恰逢那時一家財經媒體在招聘,他便進入了財經媒體的陣營。Zen興奮地告訴記者,他所在的部門主要對接的是中小企業,聚焦於企業的融資併購和定向增發,他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到公司的資本運作,培養自己的金融思維。他稱,他的理想是用金融的思維發展商業,緊貼市場熱點,了解行業動態,才能把生意做順做大。
富二代的非典型性夢想
除了蘇衍駿和Zen之外,我們身邊其實不乏各類有想法、有擔當、努力上進的富二代。他們雖不及李澤楷、李澤鉅具有典型性,也沒有王思聰、湯珈鋮如此富有。但與盲目拼爹、炫富相比,他們活得更實在,卻也更精彩。
馬玲,其父親是某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大佬,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她,如今卻租住在上海市安西路的弄堂裡。由於房子年代久遠,屋內連廁所都沒有。不過,馬玲並非在「體驗」生活,而是在真正地「過」生活。不願回老家享受安逸的她,大學畢業後選擇來上海找尋人生價值。身穿華倫天奴,手拿香奈兒,但正是這個全身名牌的姑娘卻常為了一兩百元的房租差價,與房東爭辯的面紅耳赤。日常生活中,她靠一臺電腦維持整日的工作。與許多年輕小姑娘一樣,淘寶店主成了她的職業。
「衣服是以前父母買給我的,沒壞我沒理由不穿,如果重新購買,還得花錢。雖然通過開淘寶店,我現在月收入可以近萬。但若不在生活細節處節省,那便很難在這個城市立足下來。」馬玲表示。談及夢想,馬玲笑稱,她想在充滿吳儂軟語的上海老城區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屋。但是,面對著高額租金,她認為夢想還很飄緲。
孫逸(化名),一個開著奔馳去上班的富二代,目前在新加坡滙豐銀行私人銀行部工作。他說當一名頂級的私人銀行家是他的夢想,無心接替父輩的生意,卻打算在金融領域大顯身手。「在歐美,一個出色私人銀行家一年也可拿到三四百萬美金,甚至更多。同樣是創造財富,只是我和父親所走的道路不一樣罷了。」孫逸稱。在孫逸的人生觀裡,並不是每一個富二代都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順從子承父業。如果他成為了一名私人銀行家,他則可以幫父親做好規劃資產及財富傳承的方案。擬定一個家族信託,父親的公司交予職業經理人管理,以致公司的經營可以繼續,而孫逸也有了追求夢想的權利。
管騰飛,家中有礦產有商圈,在北京有大房有大奔。但他卻拿著每月3000元的工資在券商營業部當銷售人員,工作賣力,不遲到不早退,按同事的說法是「沒有一點富家公子的影子」。管騰飛說:「我所經歷的工作都是當年父親的縮影罷了,他能吃苦所以成功。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歷練,也是一次生命的積累。」
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個這樣的他或她,他們不把拼爹、炫富當談資,不把理想當欲望。他們不是斷了線的風箏,也非桀驁難馴的野馬。他們有《北京青年》的堅持,有《中國合伙人》的熱血。他們崇尚賈伯斯尋求真理,也視馬云為創業偶像。他們信奉夢想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感到幸福的東西。他們是富二代,只是他們同樣有著父輩們那樣積極的人生追求。
關於富二代
「富二代」(70後為主力,英文為Rich 2G),一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該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70/80年代之後出生、繼承數十億或以上家產的富家子女,他們被稱為富二代。指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
■成功型
他們的父母意識到公司的發展與知識是分不開的,於是對子女的教育就非常重視,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父母打拼所積累的家業,努力學習,不斷獲得成功。這些獲得成功者大約佔「富二代」的20%。其中一部分「富二代」不局限於父輩的傳統行業,投身於科技含量高的新興行業,比如IT產業、軟體開發、廣告傳媒等。
■敗家型
這種現象在「富二代」中很普遍,起碼佔50%;但是也有人認為,富二代中有部分人作風奢靡,但是依然知道努力和奮鬥,最後做出了一番事業,這樣的「敗家」應該說是個人支配財富的自由,不應該過分解讀。
■自然型
第一代創業浪潮中的掘金者,雖說賺了點錢,但也不是太有實力,就是比普通人富裕一些。他們平穩發展的同時,對子女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這種不溫不火中,他們的孩子有60%學業是成功的,既能創業又能守業,而和真正的富人相比,規模不會很大。按張旭光的估計在18%左右。
■衰落型
由於父輩在那種特殊時期,錢來得太快,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完善中,所遇到的形勢和原來完全不一樣了,自己不具備相關知識水平和資質能力,在以後的市場競爭中就處於劣勢,還沒等到「富二代」登上舞臺,就淪為平民了。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