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3月23日訊 未來的天氣預報會更加精細,你所處的1公裡甚至更小範圍內的天氣,都有可能被成功預測。這是記者昨天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了解到的最新進展。毫無疑問,這是第58個世界氣象日裡氣象專家們對於「智慧氣象」的最好詮釋。
通訊員林雯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楊甜子
氣象界也有「阿爾法狗」
記者了解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南京信大氣象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家們正在使用人工智慧預測天氣發展,特別是強對流天氣的發生發展,相關項目已經進入檢測轉化階段。研究院團隊帶頭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苗春生介紹,氣象行業本身就是典型的大數據,過去預報員的優勢在於豐富的經驗,但對於關鍵轉折性天氣來說,預報員很難即時反應。機器學習的優勢在於,它不需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極端天氣統計總結規律或特徵,只要搜集海量的樣本「餵養」機器學習算法模型,經過機器學習的模型內部訓練即能完成雷暴大風的識別。當然,氣象界的「阿爾法狗」難度會比圍棋更大。氣象受影響的因素更多,不確定性更大。
未來,天氣預報有望實現「定點」「定時」
通過大數據運算,人工智慧版的天氣預報準確率將大大提高。目前的天氣預報,其實已經比原先要準確了很多。未來,用上大數據的天氣預報還有望實現「定點」「定時」,幾點會下雨,什麼區域會下雨,都會更加精確。有了人工智慧,未來氣象預報模式能準確預報1公裡小尺度超局地天氣。
團隊成員、強天氣預報專家邵玲玲研究員說,未來我們可以得到更加精細的天氣預報,無論你身在城市哪一個角落,你得到的天氣預報將會是你所處的1公裡甚至更小範圍內的天氣預報。「比如15分鐘後,公園門口的麥當勞很可能會下雨,你在手機上會收到精細的服務提示。」
記者了解到,利用大數據播報天氣,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已經經過市場的檢驗。
「我們在湖南長沙到昆明段的高鐵路段做過風速測驗。」苗春生舉了個例子,「這個路段有260公裡,而且多為山區路段,雙向高鐵之間的間隔時間也很短,只有7到8分鐘。因此,側向風速對其速度有很大影響,運營管理很是困難。在地形、受力各方面複雜影響下,如何每隔10秒、間隔數公裡報一次風向風速?這是過去傳統方法不能解決的。」南信大的專家們獲得了這段高鐵260個自動觀測站2年的資料,一共30個G,他們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對這兩年的資料進行了分析,「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我們的預報準確率目前可以達84%。」
除了高鐵,智慧氣象還可以嵌入自動駕駛系統,「目前有國際汽車公司希望我們能夠研究在團霧、道路結冰等惡劣天氣下,用氣象大數據提高自動駕駛的可靠性。」
2020年,可獲知30天的天氣預報
省氣象局局長翟武全表示,作為全國氣象部門現代化建設首批試點省份,江蘇將「智慧氣象」理念融入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天氣預報的時效將延長至30天,智能網格縮小至1×1公裡。通訊員曹穎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於丹丹
9部都卜勒天氣雷達覆蓋全省
記者從省氣象局了解到,江蘇在南京、南通、蘇州等地布設並組建高性能計算中心,目前江蘇已建成省市縣通用的一體化預報業務平臺。
今年1月24-28日,江蘇南部出現兩次強降雪過程,氣象部門提前5天準確預報暴雪落區和量級,而「智慧氣象」在精準預報中無處不在。省氣象臺臺長康志明說,江蘇目前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為3×3公裡,預報時效從7天延長至10天。預計到2020年,預報時效將延長至30天,智能網格縮小至1×1公裡。
省氣象局觀測處副處長李崇志表示,目前江蘇初步建成了較為先進的綜合觀測網。9部都卜勒天氣雷達形成覆蓋全省的監測網,每6分鐘獲取一次監測數據;1800餘個自動氣象觀測站,進行分鐘級氣象要素觀測。同時,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雷射雷達、閃電定位儀以及各類新型探測設備的應用,強化了對特殊性、突發性和災害性天氣的分析判斷能力。
將在全國推廣「法桐飄絮預報」
目前,市民能通過手機APP、微博、微信以及電視、報紙、電話、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獲知最新氣象信息。省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羅曉春介紹,針對春季惱人的「法桐毛毛」,去年氣象部門結合了氣象要素和梧桐生長特性推出了「法桐飄絮預報」,為市民科學安排出行提供參考,今年這項預報服務將向全國推廣。另外,江蘇氣象官微還推出了「晚霞預報」,網絡上掀起了尋找最美晚霞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