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力,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2020-12-24 中華網科技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王會軍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

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以前對於氣象預報的研究分為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夠進行天氣預報的時限一般是1—10天,氣候預測的時限則是一兩個月至幾年,10—30天的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相對來說涉及不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告訴記者。

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從字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研究的方法卻不相同。

羅京佳說, 天氣預報一般要考慮氣溫、氣壓、溫度等因素,這些都是大氣層本身變化的結果,並且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而氣候變化則慢很多,科學家進行預測的時候,需要考慮大氣、海洋、陸地等多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

延伸期天氣預報則處於兩者之間,既要觀雲識天氣,也要計算海洋對大氣和陸地各項指標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利用傳統預報天氣的方法就容易出現偏差。

目前,在全球大氣科學領域,延伸期天氣預報是懸而未決的難題。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

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填補這個『縫隙』非常難,在氣候模式中必須準確刻畫出天氣和氣候系統多尺度相互作用的過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徐邦琪說,課題組將加強季節內振蕩及其尺度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提出新的延伸期預報理論和方法,「將有望提高延伸期預報的準確率,居民出行可以避免異常天氣,防災部門也能提前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向世界級氣候預測難題發起挑戰

「今年夏季,長江中下遊流域遭遇強降雨,局部地區發生超歷史警戒水位的大洪水,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在作怪。」羅京佳告訴記者。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而東亞地區緊靠太平洋,氣候變化與厄爾尼諾現象息息相關。

據羅京佳介紹,課題組已經研發出一套高精度氣候預測系統,不僅可以耦合大氣、海洋、陸面等不同模式,對未來2年內的氣候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預測,而且還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算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對厄爾尼諾現象提前18個月的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提高到80%以上。目前,國際上只有這套系統可以提供未來2年的厄爾尼諾實時預測結果。

在今年3月,他們就依據這套系統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今夏長江流域強降雨的預測。「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優化這套系統,比如對降雨強度、分布地區的預測將更加準確。」羅京佳說。

除此之外,東亞地區常年受季風影響。「季風地區海陸系統複雜,西面是青藏高原,東面是太平洋副高壓帶,北面有冷西伯利亞高壓,南面海溫較高。」中山大學教授楊崧介紹說,世界上同時受冬季季風和夏季季風影響的只有東亞地區,想要準確預測這個地區的氣候變化非常困難。

但是,我國減災防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都需要氣象科學研究提供穩定的支撐。

王會軍告訴記者,氣候預測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需求的世界級科學難題,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氣候預測理論,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成熟的氣候預測業務系統。「成立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的目的,便在於集中聚焦氣候預測研究的三大科學難題: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與海溫的預測、延伸期天氣預報、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我們將從季風系統動力學理論、精細化陸面過程模式、熱帶海氣相互作用、季節內振蕩、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理論方面展開科學攻堅,力爭實現若干關鍵突破,提高氣候預測科學水平和準確率。」(記者 張曄)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本報記者 張 曄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以前對於氣象預報的研究分為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夠進行天氣預報的時限一般是1—10天,氣候預測的時限則是一兩個月至幾年,10—30天的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相對來說涉及不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告訴記者。
  •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原標題: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本報記者 張 曄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 減少浪費 天氣預報助力日本服裝業
    【新華社微特稿】為幫助服裝行業減少浪費,日本大型綜合商社伊藤忠商事公司與日本氣象協會合作,打算創立一個將天氣情況與服裝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預報系統。日本廣播協會25日報導,依照構想,預報系統將基於以往天氣數據和服裝銷售數據來預測每種產品的市場需求,以幫助解決庫存積壓問題。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四十年曆程回顧及展望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緊跟時代步伐,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突破創新。1993年3月1日,節目又一次迎來了重要突破。在節目內容上,不僅全國天氣趨勢預報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而且節目中還出現了生動可愛的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宋英傑、趙紅豔、裴新華、楊丹等氣象主播陸續走上電視螢屏。《中國青年報》以「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為題,報導了新版電視天氣預報節目。
  • 2020年首屆人工智慧天氣預報創新大賽總決賽落下帷幕
    12月4日, 2020年首屆人工智慧天氣預報創新大賽總決賽在上海市氣象局落下帷幕,為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和創新匯集眾智。此次比賽由上海市氣象學會主辦,進博會氣象臺承辦,以「智慧氣象 服務進博 創新發展 示範引領」為主題,以攻克「降水過程的短臨預測」這一國際性難題為目標搭建「擂臺」。在決賽環節,初賽階段客觀評分前10的隊伍依次進行現場答辯和個例演示。
  • ...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問題...
    丁院士在報告中闡述了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與前沿問題,包括驅動力、變化特點、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和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發展方向等內容。他指出,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導致了暴雨、高溫熱浪、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極地海冰的融化等重大問題。
  • 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這位「鞋兒破帽兒破」的老人是功臣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這一主題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新形勢下氣候與水跟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以更切實有效的行動,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來源:創新重慶;由「重慶市物聯網產業協會」整理髮布 天氣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特別是近段時間,重慶天氣變化大
  • GRAPES數值預報模式亮相雲棲大會?!快來圍觀!
    中央氣象臺科技創新服務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國家級團隊。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面向行業需求,推進信息與資源融合,創造氣象科技服務新時代。關鍵點1:在非靜力預估修正半拉格朗日算法、非靜力模式全球四維變分同化、有約束衛星資料變分偏差訂正方法、適合我國特殊地形和季風氣候特點的高精度模式算法、融合我國多型號都卜勒天氣雷達三維組網同化技術、公裡解析度三維變分同化系統等方面有突出創新,全面應用了我國自主風雲衛星和雷達。
  • 一周天氣預報下載_一周天氣預報手機版下載_一周天氣預報安卓版...
    查詢天氣早知道,一款精美、簡約的天氣預報查詢手機應用,採用中國氣象網、墨跡天氣等權威機構的數據,和中央天氣預報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播報員提供的信息同步更新,覆蓋全國所有的城市和地區,為您準確預報每一天的天氣情況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曾慶存院士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國家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了卓著功績。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外國版孔明借東風:「霸王行動」一場天氣預報的豪賭
    戰時很多時候都依賴準確的天氣預報:航空,彈道,有毒氣體的漂移。但是這個時候的天氣預報就是靠猜,預測數據絕非可靠。儘管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已經發展了氣象專業,可以製作當日的天氣圖以及每天的的天氣預測,不過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天氣預報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氣的發展而變化,當時的天氣預報肯定更加存在很多的不足。
  • 天氣可以預報,地震能預測嗎?
    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
  • 預測佔卜到底有什麼用?古代天氣預報
    大家都知道有個常見的詞叫「天地交泰」,就是從這兒來的,古法斷句是「天地交,泰」,也就是說:「天和地搞在一起了,發生親密關係了,這就是泰卦之像。」成千上萬噸的黃土都飛上天了,這不正是「乾在下,坤在上」麼?這不正是泰卦的象徵意義麼?後來知道,這種神秘景象的名字叫「沙塵暴」。這只是一種天氣現象,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佔卜對天氣預測的應用。
  • AI「攻佔」了實時天氣預報,模擬速度提高十億倍,近乎是即時報導
    但是新冠病毒不是只帶來了死亡和災難,同樣帶來的還有技術的飛躍,和時代的進步。有句話說得好,絕地逢生。面對疫情帶來的災難,之前沒有完善的5G也很快地投入到了醫療建設當中;智慧機器人崛地而起,一時間出現在街道、醫院、隔離器區等各大危險的場所;提到智能,就不得不說人工智慧,也就是AI。
  • Google發布神經天氣模型 幾秒鐘預測整個美國降水量
    原標題:Google發布神經天氣模型 幾秒鐘預測整個美國的降水量 來源:雷鋒網準確預測未來幾分鐘到幾周的天氣是一項基本的科學挑戰,它可以對社會的許多方面產生廣泛影響。很多氣象機構目前採用的預報是基於大氣的物理模型。儘管在過去幾十年有很大的改進,但這些模型本身受到計算要求的限制。並且,它們對物理定律的近似值非常敏感。
  • 50年來全球氣候災害造成3.6萬億美元損失
    報告說,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及嚴重性有所增加。數據顯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仍未被氣候預警系統充分覆蓋。2018年,全球約有1.08億人因風暴、洪澇、乾旱和野火等災害需要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據估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近50%,每年的成本約為200億美元。
  • 天氣預報通
    天氣預報通 生活工具 大小: 21.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