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走出的農民育種家張華 痴迷育種20年

2020-12-12 閃電新聞

濃眉大眼,背微駝,手臂黝黑,常年被陽光炙曬留下的片片斑點清晰可見。今年51歲的張華是郯城縣一名普通農民,卻在當地有個響噹噹的名號:「農民育種家」。腦瓜靈、膽子大、見識廣,和那些土生土長、常年在黃土地裡摸爬滾打的農民相比,張華顯得與眾不同。記者第一次見到張華,是在他的試驗田裡,當時汗珠子不停地從張華的臉上滾落,和記者聊起「水稻育種經」一股子自信、自豪之氣立馬飛揚起來。

扔掉「鐵飯碗」,貸款2萬元育種打水漂

20歲那年,張華在郯城縣一家國營企業上班,工作閒暇之餘,他會跟著身為農業技術服務站站長的父親到各個鄉鎮的村莊搞農技推廣。張華發現,每到一處,當地的村民都會提出,糧食產量很低,希望能尋找到一種高產的水稻良種。

1996年,27歲的張華被組織調到郯城縣紅花鎮政府工作。看到致富心切的農民對良種的渴求,張華被深深地震撼著。30歲時,憑著對農業的摯愛和熱情,在別人不理解的眼光裡,張華毅然辭去了「鐵飯碗」工作,瞄準了農業高端「種子選育」這一課題,把攻克作物育種難題,為農民選育出更好的水稻新品種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當年手頭沒有積蓄,從銀行貸款2萬元搞水稻育種。」張華告訴記者,他租用村集體100畝耕地,為一家國營種子公司進行大白菜雜交制種和水稻良種繁育。但是,由於技術控制不到位,導致繁育的良種不達標,種子公司拒絕收購,第一批種子全部報廢,2萬元貸款打了水漂。

刻苦鑽研,開啟艱難的農業科研之路

農業科研項目不同於其它行業,不僅需要常年在田間地頭、風吹日曬、吃苦受累,同時還需要滴水穿石的恆心。初戰失利,並沒有讓張華放棄,而是讓他更清醒的認識到,農業也有深奧的門道,激情不能代表科學,必須系統掌握農業專業技術。

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張華買來專業書籍,在田間地頭自學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植物病蟲害學、種子學、應用概率統計等理論專業知識。「為了弄明白一個問題,坐著班車趕到幾百裡外的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專家教授。」回憶起那段歲月,張華仍感慨萬千。

不僅如此,張華還報名參加了山東農業大學的業餘函授班。結合自己育種實踐在學中幹、在幹中學,張華很快學會了剪穎授粉、父母本選擇、系統選育等實踐方法,還系統學習掌握了稻麥育種高產栽培專業理論。「曾經專門去長沙找到了袁隆平院士,請教學習水稻雜種理論知識。」這一趟長沙行,袁隆平院士對張華的做法給與了高度評價和指點。老一輩農業專家的經歷讓張華明白,農業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吃得了平常人吃不了的苦,耐得了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寂寞和失敗。

20年如一日,自主選育2000多份優良稻麥品系

每天,張華都會拿著小本子,挽起衣袖和褲腳,俯身在田地裡,認真觀察記錄水稻今天長得多高?有沒有發新芽、抽穗?……每一株都是雜交後代中的唯一變數,張華需要從這些雜交後代中尋找最好的優良單株,整個過程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

從春天種子入土萌發、秧苗開始生長到秋季種子收割,一年中好幾個月時間,張華都是一身泥水呆在育種田,觀察記載每一粒種子、每一棵秧苗性狀,啥時萌發、啥時抽穗、穗粒數多不多,米質好不好、結實率高不高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綜合考量。在張華看來,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農業育種更是這樣。沒有科研團隊,張華的每一次試驗,都是獨立完成。「經過國家3-5年的嚴格篩選,只有表現突出的品種才能勝出取得審定證書。」張華說,審定合格就說明這個品種「畢業了」,可以推廣給農民大面積種植了。

20年如一日,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華潛心鑽研農業良種研發,自主選育了優良稻麥品系2000多份,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審定的稻麥新品種8個,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5項、獲專利13項,獲得國家和省市科技進步獎勵11項,在我國黃淮地區推廣水稻新品種面積達500萬畝,新增經濟社會效益6億多元,為國家稻米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心繫农民,立志做稻田裡的「守望者」

「心繫农民,讓群眾滿意,讓政府放心」。在育種工作中,張華堅持農民群眾觀點,以農民喜歡不喜歡、農民認可不認可為品種評判標準,這樣育出的新品種才能更接地氣、農民更喜歡種植。「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讓群眾看禾選種,加快新品種推廣速度。」張華表示,為了增強示範推廣效果,他都親自安排示範田塊,手把手幫助農戶種好新品種,組織周圍群眾觀摩。他的事跡得到上級領導的關注,郯城縣科技局、農業農村局領導經常到張華的試驗田予以指導,對張華提出的訴求建議,也會現場辦公作出了回應,鼓勵他堅持走下去。

為了加快成果轉化,更好促進科研育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農業生產。張華註冊成立了精華種業公司,創辦了種苗研究所,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發動農戶成規模連片種植公司研發的優質水稻新品種,高於市場價格回收,一方面轉化為種子,同時加工高端大米銷售。

位卑未敢忘國優。作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的張華,主動聯繫有困難的農戶,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地收入。目前他所聯繫幫扶的21個貧困村已實現了產業興旺全面脫貧,他所創辦的種業公司也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立志把他所創辦的農業公司打造成為我國黃淮海區域知名科技服務型農業企業。

「一輩子就幹好這一件事」,科技興農的大道上,這位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農民育種家,不忘初心滿懷豪情,毅然決然地向前走著……

臨報融媒記者 王曉 龐尊利 通訊員 劉洪棟

相關焦點

  • 高粱地裡的科研路——記我國高粱育種專家牛天堂
    今年87歲的牛天堂,1952年畢業於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技術學校。從走出校門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奮戰在我省農業科研第一線。 育種既是精細活也是耐心活,伴隨著太多孤獨和失敗。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加快育種進程,牛天堂赴海南進行高粱育種,也開了全國高粱赴海南育種的先河。憑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勁兒,他在海南一住就是幾年,一門心思進行雜交高粱育種。 我國著名的高粱恢復系晉粱5號、晉輻1號均在這期間育成,被有關科研單位廣泛利用。
  • 十張圖帶你縱觀2020年農作物育種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分析 分子...
    2020年2月,農村農業部印發《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從整體來看,2020年種植業的發展首要是解決優質種子研發的問題,具體方式可以通過「技術方+生產方+需求方」深度融合的方式。未來對於大多數無先進育種經驗的種子企業來說,向研發機構或專家購買優質的育種品類將成為行業主流,商業化育種成為解決方案。
  • 「變性」「雜交」,起底水稻育種背後的秘密:由量到質
    說起「變性」、「雜交」二詞,如果不和水稻育種在一起,容易讓人想入非非。在植物學研究中,這兩個詞是和繁殖有關係的,是植物育種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育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後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個人以為,在我國作物育種研究中,當屬水稻的育種研究最為出色。這要得益於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雜交水稻領域所做出的貢獻。隨著生物科學、基因編輯等技術的發展,水稻育種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正如袁隆平院士說的:「超優千號水稻」優質高產,我們做到了!本期話題,我們就來聊聊水稻育種背後的故事。1、什麼是雜交育種?
  • 家育:不但讓「洋豬中用」用到極致還要讓生豬育種更有中國味兒
    所以我的育種思路是,不懂的東西我不去從零做起,現在的信息和技術很發達,我完全可以把國際上、行業內一些最好的東西拿來使用,但是拿回來以後如何做到內化吸收和本土化改良,如何保證原來基因中的優質性可以得到保留甚至比原來的性能表現更好才是關鍵。」論壇上,赤峰家育種豬集團(以下簡稱家育集團)董事長毛區健麗女士在和國際和國內一些頂尖育種企業負責人做交流時談到。
  • 新疆農作物育種攻關聯合體推廣新品種超千萬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新疆農作物育種攻關聯合體成立3年來,已完成審定68個小麥、玉米、棉花和特色作物品種,累計制種面積超185萬畝,推廣新品種面積達1087.88萬畝。為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2018年,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組織疆內外有實力的企業、科研單位成立玉米、棉花、小麥以及特色作物4個育種攻關聯合體,初步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
  • 信鴿育種前的準備
    種鴿育種前首先疫苗接種已成了必備程序,疫苗接種已經變成現代賽鴿不可缺少的一環。每年在育種前必須給種鴿接種巴拉米哥和鴿痘疫苗一次(請選用獸醫師推薦的合法品牌疫苗)對於一般鴿友的鴿子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對於哪些幾十萬甚至百萬的鴿子筆者建議不能差那幾塊錢能做的疫苗做全。其次,為了保險起見,可以給種鴿驅蟲,每年做一次即可。
  • 長江大學西甜瓜育種成果喜人
    今年66歲的張明權教授是國內知名的西甜瓜育種專家,長大學者,自2014年受聘園藝園林學院後,領銜西甜瓜育種團隊。該團隊先後開展了二倍體、四倍體西瓜的種質資源鑑定與評價;西瓜雜交後代純合體的分離與提純;優質厚皮甜瓜新品種的引種與選育等。目前,已育出西瓜新品種「荊優1號」。
  • 阿壩藏雞納入四川省「十四五」優質雞育種品種
    原標題:阿壩藏雞納入四川省「十四五」優質雞育種品種   近日,由四川省畜牧科學院主辦,阿壩州畜科所承辦的四川省「十三五」肉雞育種攻關項目推進會及「十四五」優質雞育種攻關項目申報討論會在都江堰市召開。會議決定將阿壩藏雞作為「十四五」四川省優質雞育種的主要品種之一。
  • 加強國際合作 助推生物育種科技創新
    2020年12月13日,首農食品集團旗下北京首農種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種豬公司」)與英國Genus所屬PIC公司種豬戰略合作再傳喜訊,首農種豬公司順利實現從PIC美國公司引進1900頭曾祖代種豬。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他後來赴美進修,並苦心收集了3000多份麥種資源,於1946年全部帶回國,成為新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基礎,其本人被譽為新中國小麥育種奠基人之一。蔡旭長期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並培育了系列小麥新品種,1980年,入選中科院院士。
  • 信鴿黃金條和育種羽指的是什麼?
    比如說一些黃金條,育種羽,膀條形狀表現出什麼樣的特徵出來等等。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個黃金條和育種羽分別指的是什麼特點。第一,所謂的黃金條,其實說的是鴿子主羽的第九根或者是第十根羽毛是白色的羽毛,這個是從裡面往外數的第九或者是第十根羽毛是白色。當然,其它膀條不能是白色,不然這樣的鴿子就很多了。
  • 學校「紫海扇貝」新品系育種項目通過現場驗收
    學校「紫海扇貝」新品系育種項目通過現場驗收 近日,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和青島農業大學貝類聯合育種團隊實施的「紫海扇貝」新品系育種項目通過現場驗收。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浙江大學與市農科院農業設計育種合作座談會召開
    6月11日,浙江大學與市農科院農業設計育種合作座談會召開,浙江大學張國平、沈志成、張天真、徐建紅等七位專家教授應邀到市農科院進行學術交流。浙江大學新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大山東農研院院長王珂,浙江大學新農村研究院綜合辦公室主任、浙大山東農研院院長助理曹陽陪同來訪座談。
  • 六大國雞育種企業揭秘!
    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行情暴跌、銷售受阻之後,面對未來的"危"與"機",國雞育種方向將如何分化?育種企業又將怎樣進行定位,並規劃符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為此,由新牧網新禽況國雞文化推廣聯盟主辦、正典球苗特約-國雞雲論壇邀請了來自兩廣地區6家代表性國雞育種企業,就"新冠肺炎下,國雞育種的思路和出路"這個話題展開探討。
  • 花咖來了013|法國玫昂第六代傳承人馬提亞斯講述育種家族的故事
    中花社 法國玫昂公司,成立於1850年,是影響著世界的育種公司,連續6代人致力於培育月季新品種。擁有1000多個保護品種和500個品種組合商標,在40多個國家獲得植物品種證書和商標認證。每年會有20萬顆雜交種子被播種,然後受到非常嚴格的評級和選擇,在15個不同氣候條件的測試站種植。
  • 873-作物栽培學與作物育種學2019年考研初試試卷真題(揚州大學)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試題>歷年真題>專業課>正文873-作物栽培學與作物育種學2019年考研初試試卷真題(揚州大學) 2020-11-20 11:16 來源:揚州大學
  • 憶最漂亮信鴿的育種人——白鴿前輩張錫坤
    在2003年辭舊迎新的時候,我偶然在一個信鴿雜誌上,看到我國「最漂亮信鴿」的育種人、上海鴿界的前輩張錫坤先生故去的消息,難受了挺長一段時間。張錫坤是我國鴿壇許多人仰慕的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我有幸與他有過短暫交往,至今難以忘懷。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首農股份聯手動物育種巨頭Genus,將為中國百姓提供更高品質豬肉
    近幾十年來,養豬行業規模化水平逐步提升,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效率、疫病防治、生物安全體系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2008年藍耳病疫情和2018年以來的非洲豬瘟疫情都給行業造成了極大損失,使得動物福利以及安全和可持續的豬肉供應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