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節氣
小
暑
微
風
至
雷
雨
鳴
小
暑
已
至
小暑簡介
今日23點14分
迎來小暑節氣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炎炎盛夏正向我們走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正值初伏前後
天氣漸漸變得悶熱潮溼
「桑拿模式」即將開啟
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溼多雨。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溼多雨,但對於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於成長。
小暑物候
一候溫風至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
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習俗
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
因為這一天,為一年中氣溫最高、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曝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穀物收穫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穀大神」等習俗。
「食新」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食藕
在我國很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開始自清朝鹹豐年間,藕一方面與「偶」諧音,有成雙入對合合滿滿的寓意,另外在文人墨客筆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行。而從食物本身來說,藕也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適合夏天食用。
小暑食黃鱔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作用。
小暑養生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降雨增多,人體陽氣在外,脾胃相對空虛,易出現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狀況。
養生宜溫補去寒、陰補降熱。最宜借著此時旺盛的天地陽氣,養護好自身,得以健康無恙。
防寒護陽
天熱難耐,用空調一定要常開窗通風,否則長期在密閉空調房中,會有頭暈、噁心等「空調病」症狀——為過濾後的空氣中負離子顯著減少,而陽離子過多所致。老人、小孩尤其應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吹,溫度設定在26℃以上為宜。
以熱驅寒
「熱在三伏」,也是寒性體質調養的大好時機,可以到中醫院去做三伏貼、三伏灸。此時人體處於陽氣旺盛、氣血通暢、皮膚腠理鬆弛的狀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味清淡
《遵生八箋》曰:「是月腎臟氣微,脾臟獨旺,宜減肥濃之物,益固筋骨。」質地肥厚、味道濃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小暑時節,飲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腸胃舒暢。食材也適宜選用當時當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氣。
原標題:《今日小暑 | 溫風至,盛夏始,池蓮生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