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到底有多會玩兒?5種古人的喝酒遊戲讓你欲罷不能!

2020-12-09 書酒散人

大家好,這裡是趣聊青史。

酒,作為人類生活的主要飲料之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極為暢銷的東西。中國酒更是源遠流長,享譽中外。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大多都好酒。什麼李白、杜甫什麼柳永東坡等等大家,也離不開酒。高興時,約上三五好友,來點;憤懣之時,自己獨飲也可。高中進士、貶謫出京、洞房花燭等等,都會一醉方休。遙想李白,醉酒後令楊貴妃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的豪情。在古代,似乎酒量不好的人都成不了大家。

今天,我們每每與朋友喝酒,都會在酒桌上玩些遊戲助興,比如划拳、撲克、骰子什麼的,那麼,古人喝酒會不會玩遊戲呢?小編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會!而且他們很會玩兒!現在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古人的酒桌遊戲。

飛花令

這第一種遊戲,就叫做「飛花令」。此遊戲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飛花令」作為一種雅令,需要參與者有一定的詩詞基礎,要是換做你我,玩兒都玩兒不轉。所以,這種遊戲多在文人雅士之間流傳。

韓翃《寒食》

在古代,行飛花令的要求比較嚴格,一般要求行令人要按照令人所出詩句保持「格律一致」,所謂格律一致,大概就是平仄相對,不容偏差。行飛花令時,一般可用詩詞曲,即可用前人的句子,亦可即興發揮。(這不禁讓我想到你那句「名言」:你有freestyle嗎?哈哈),字數上多不超過七字。行令的規則一般分為三種:

1.令人所出詩句為帶「竹」詩句,且「竹」字在詩中為首字,則下一行令人所接詩句中「竹」當為第二字,以此類推,錯誤之人就罰酒。就比如,第一句為「竹外桃花三兩枝」,那麼,接下來的人就應該接「窗竹影搖書案上」。

2.令人出一句詩,詩中關鍵字位於該句中的第幾個字,則由令人開始按照一定順序數過去的那位客人接,以此類推。如若令人不小心點到了自己,則自罰。例如,以「花」為關鍵詞,句子為「東風夜放花千樹」,花在第五個字,則由第五個客人接,接上,則繼續,接不上,就喝酒。

3.詩句中關鍵詞在第幾個字,則位於該座序的客人直接喝酒。還是說「花」吧。句子為「雲鬢花顏金步搖」,花在第三字,則第三位客人直接喝酒。

投壺

投壺是一種投擲類的遊戲,比起飛花令來說,其受眾就要稍微廣一些了。遊戲方式是把箭投向壺中,投中多的人獲勝,輸的人就按照事先規定的量喝酒。投壺遊戲,盛於戰國時期,一直到唐宋,也是主要遊戲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裡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其中,「射」就是指的投壺。

投壺遊戲

擊鼓摧花

擊鼓摧花這個遊戲,就和我們今天的擊鼓傳花一樣了。先折花一枝,鼓響傳花,聲止,持花而未傳者,當飲酒。與今日的遊戲相同,我就不過多贅述了。

酒牌葉子

酒牌葉子,是中國酒文化中用於酒令的牌具。

其玩法,大體與「抓鬮」類似。酒令牌在牌、籤上有稱為酒約的文字,抽到的酒客須依所寫,讓符合者以規定方式行酒。也就是說,在所有牌中,有一部分牌上面寫有該以什麼方式喝酒的文字,抽中這些牌的人,就應當按照規定的方式喝酒。這種葉子,最早出現於唐朝。

酒牌葉子

流觴曲水

「流觴曲水」。相信大家對這個遊戲有所耳聞。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就提到過: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流觴曲水」這個遊戲就是大家一起列坐在彎曲的溪水旁邊,在水中放置盛滿酒的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當飲此酒。

這種遊戲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周初年。最開始,這是一種傳統習俗,意在祈福免災,後來漸漸發展成為酒桌遊戲。

流觴曲水

寫在最後

看了這幾種酒桌遊戲,你是不是發現,古人是真的會玩兒啊?

酒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源遠流長。文人騷客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閒暇之餘,飲酒作詩。要是沒有酒這個東西,估計,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的背誦課文也要少上許多吧。不知道各位看官如何看呢?

最後再說一句: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相關焦點

  • 觥籌交錯美酒暢飲,原來古人的酒桌上,還有如此有趣的遊戲
    眾所周知,中國人愛喝酒,愛的是喝酒時的氛圍,平時酒桌上總會少不了許多活躍氣氛的小遊戲。酒文化在中國也是有十分悠久的歷史,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在觥籌交錯的酒席上會玩什麼遊戲呢?第一種就是飲酒行令,正所謂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歡。
  • 歷史有話:古人都有什麼解壓方法
    生在當代社會的我們,總會有很多壓力,學生時期是考試壓力,成年之後是工作和生活壓力。當然我們有手機、電腦等很多的解壓方式。但是對於不太發達的古代人,他們都用什麼方式解壓呢?我給大家羅列出了不少,各位看官收好!
  • 乾杯是現代人的說法,古人喝酒時並不說乾杯,那他們喝酒時說啥?
    很顯然不是的,那他們在呼喚對方一飲而盡時,會說些什麼呢?如果一言以蔽之,我覺得這是不科學的。畢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允許我們這麼做。在宋代《事林廣記》中記載頗為有趣,也讓我們找到了古人酒文化的蛛絲馬跡,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主人盡飲,呈過盞再斟滿勸客,客接盞飲,如客飲不盡,主人將盤斜把云:「千歲千歲!」
  • 從《紅樓夢》看古人到底喝的是什麼酒
    不同於今時今日,在古代古人們都喝什麼酒呢?特別是那些達官貴人們對於酒的追求,到底又是如何的呢?要想研究古人喝什麼酒,特別是古代貴族的飲酒習慣,不妨看一下《紅樓夢》。在這一回裡面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說眾姊妹為賈寶玉過生日以及其間的熱鬧情景,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襲人笑道:'你放心,我和晴雯、麝月、秋紋四個人,每人五錢銀子,共是二兩;芳官、碧痕、春燕、四兒四個人,每人三錢銀子,他們告假的不算,共是三兩二錢銀子,早已交給了柳嫂子,預備四十碟果子。我和平兒說了,已經抬了一罐好紹興酒藏在那邊了。我們八個人單替你做生日。'
  •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艱苦?看完你還想穿越嗎?
    在古代明朝以前,當飲食文化不是特別發達的時候,老百姓會吃一些黃豆和黃米做的糕點。這些蛋糕勉強能滿足他們的飢餓感,但不易消化。今天的米飯、白面等食物根本不能吃。如果你想吃好吃的東西,你就得成為皇宮的顯貴。就像我們以前在農村吃的小米,一定是老百姓中的富人才能享用。明代以後,飲食文化不斷發展,飲食也相對豐富多樣。
  • 古人的眼中,天有多高?
    夜裡,抬頭遠望,看到群星消失,月亮隱藏在霧霾裡,難免心情抑鬱;古人仰望星空,看到星河燦爛,除了想到牛郎織女、二十八星宿,難免會生出疑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河圖括地象》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
  • 古人云:「英雄腳臭,好漢屁多」的說法有道理嗎?
    「英雄腳臭好漢屁多」!古人的說法到底有道理嗎?首先上半句,英雄腳臭,作為英雄,在江湖中行俠仗義,哪裡有難,他就會走到哪裡,不像當今社會一樣有輛重機車,轎車等交通工具,那時候交通就是靠走路或者騎馬,英雄們整天跋山涉水的去懲惡揚善,所以說英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趕路,腳就會分泌過多的汗液,而英雄們也都是不拘小節的人,所以對於洗腳這件事,很多英雄必然會將其忽略,就算洗了腳也不可能每天都換洗衣襪等,因此腳臭是英雄們的一個通病
  • 古人發明的一種「春凳」,酒店的床尾就有,到底有何用處?
    在《太平御覽》中對其有過記載,將這類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稱為「胡床」,它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古時席地而坐的習慣,在它的基礎上我國又發明出來了另一種坐具——馬扎。光是凳子如果按照不同的材料和用途進行劃分,就能夠劃分出十多個大類,比如說方凳、圓凳、鼓蹬、春凳、腳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人的創造力之強,通過一個胡床可以開創出這麼多不同用途的凳子,今天要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春凳。春凳光是從名字上來看,就能夠猜出來和愛情有關係,那麼古人發明的一種「春凳」,酒店的床尾就有,到底有何用處?
  • 古人說南方多瘴氣,傳染可置人於死地,瘴氣到底是啥病毒?
    那麼,古人筆下,瘴氣發作之時,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唐,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 嶺表或見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嶺表山川,盤鬱結聚,不易疏洩,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脹成蠱。俗傳有萃百蟲為蠱,以毒人。蓋溼熱之地,毒蟲生之,非第嶺表之家性慘害也。」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
    如果你讀懂了這句詩詞: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意味深長的解釋了從古至今七尺的不同原因。那麼古代的「七尺男兒」到底是怎麼計算的呢?>宋代:一尺等於30釐米,春秋魯國:一尺20.5釐米大家現在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吧!
  •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大家好,很高興再次觀看!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人的生活條件是怎樣的吧!相信很多朋友時常聽到長輩述說古人生活條件如何的艱辛,但我們從來都不以為意!然而古人在想像中真的是這樣的嗎?明朝時有位名臣叫做楊繼盛,他曾在《楊忠憫集》裡記載早年的寒苦生活,大冬天只有稀粥可以吃,從水桶取水的時候時常被冰凍手指頭。冰天雪地卻生不著火,只能不斷地哈氣取暖!缺少油鹽,夜深讀書便會餓肚子;夜裡的風呼呼咋響,凍得直哆嗦還得咬牙堅持!
  • 古人有哪十種敬稱?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說,古人們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居然有十種敬稱,而自己稱呼自己也有十種謙稱,那麼,都有哪些稱呼呢?5、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使節稱節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也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6、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的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對方父親:令尊;對方母親:令堂;對方的女兒:令愛。
  • 古人的兵器到底有多重?據說最重的足足有100多斤
    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名將,慢慢流傳下來的不僅有他們那過人的功績還有他們的武器。但是古人的兵器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重嗎?我們以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舉例,在民間流傳最為出名的武器大概就是關二爺的這柄大刀了。但是這把刀與平常的刀略有不同,這個就是它的重量,據說這把刀足足重81斤,也就是說關二爺的這柄大刀相當於兩袋麵粉的重量,所以花和尚提出要鐵匠打造一個100斤重的禪杖時,鐵匠直接就給拒絕了,最後磨破了嘴皮子才打造了一個62斤的比著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輕了20斤左右。但是古人的兵器卻不是三秒的槓鈴。
  • 古代有「送瘟神」習俗,瘟神到底為何物?古人有哪些驅趕方式?
    古人到底擁有怎樣的智慧,用了什麼法子?從科學的角度上講,設置隔離區、控制瘟疫傳播;注重個人衛生,健全系統設施;消毒處理、預防疾病;運用草藥、針灸,積極治療,應當是古人最恰當的手法。有學者針對古人的防瘟疫之法,還總結了十大方法,分別是:1、意念吐納法,記載於《素問遺篇·刺法論》;2、藥浴法,記載於《素問遺篇·刺法論》等;3、粉身法,出自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4、點眼法,清代鮑相璈最先提出;5、塞鼻塗鼻法,吳琨《醫方考》中有記載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
  • 未解之謎:古人到底有多智慧?快來看看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發明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比如有許多古代的發明令現代人都嘆為觀止。我們甚至覺得放到今天都是非常難完成的,但是在古代,卻已經把它完成得很好了,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近代科技才製造出的東西,為何已被古人熟練使用,大家知道幾個呢?一起來看看古人到底有多智慧吧!
  • 俗語「姐送妹,窮三輩」,古人結婚的講究,有道理嗎?
    「姐送妹,窮幾輩,嫂送姑,發大蔸」就是如此,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姐送妹,窮三輩,娘送女,窮到底」,這到底是是啥意思呢?古人的婚禮這是舊時婚禮中的一種規矩。一方面,遵守禮制,是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古人雖沒有「素質」一說,但十分講道德,對禮制的遵守,是符合「德」的;再者,婚禮制度中有許多古人的講究,包括風俗、八字等,且不說有沒有科學道理,但至少是能讓人安心的過程。結婚為了什麼,不就為了幸福嗎,古人不就為了傳宗接代嗎,你如果連這些禮制都不遵守,得不到神靈的護佑,還談什麼香火?
  • 古人真的認為「天圓地方」嗎?關於宇宙,古人懂得可能比我們多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331,閱讀時間:約5分鐘說起「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這個成語故事出自
  • 古人為什麼說「粗筋貧窮到,壯骨老不閒」?馬雲的骨相到底有多好
    古人為什麼說「粗筋貧窮到,壯骨老不閒」?馬雲的骨相到底有多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了很多的膾炙人口的俗語,比如說「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等,這些俗語,都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識人之術。
  • 古人是咋認識死亡問題的?古人為何那麼怕死人?親人死了也怕
    民間有一種傳說,人死以後第七天,魂靈會回來,回顧一下他生前走過的那些地方。這本來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因為消失的那個人又回來了。但這又是一件讓人恐懼的事情。沒有人敢起來看一看,那魂靈是以什麼樣的模樣回來的,更不敢去跟他團聚敘舊。最多只是在堂屋大門口上撒上一些糠灰。看看他留下什麼腳印,然後判斷他死後會變成什麼。人們為什麼這麼怕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