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池縣川菜地道食材基地一角。
8月20日,(廣安市)嶽池縣苟角鎮紅朝門村村民伍禮華起了個大早,戴上草帽,拿著筆和帳本,快步來到離家約1公裡外的川菜地道食材基地。當天是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開始收穫農作物的日子,15臺收割機在4000畝水稻基地來回穿梭,旋耕機在7000畝蔬菜基地發出鳴響,還有1000畝蜜梨掛果待摘。
兩年前,家裡只有3畝地的伍禮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夠耕種350畝地,而現在依託基地,「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我大概估算了一下,1畝地可以收穫1500斤稻穀,1000斤歸基地,500斤歸我,算下來今年我可以收穫87.5噸稻穀。收割不用我動手,但需要我點數記帳。」伍禮華說。
2018年,這1.2萬畝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還是一片撂荒地。基地所在的百萬人口大縣嶽池,常年有約20萬人在外務工,導致大量土地撂荒。為此,該縣把苟角鎮水浮山、曾拱橋、薛家坪、紅朝門、大梨樹5個行政村的撂荒地整合起來,規劃建設川菜地道食材基地,打造以優質糧油、果蔬、花椒、畜產品等為支撐的高品質、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據了解,川菜地道食材基地由國有企業嶽池縣農業發展集團負責運營,統一計劃生產、統一品種區域布局、統一種養標準、統一提供社會化服務、統一品牌打造。該集團還負責對土地進行優化調型,並修建溝、池、涵、渠、路等基礎設施,購買種植需要的現代化機械。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組團承包,適度規模化經營。
嶽池縣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鄧南新表示,傳統的分散耕種模式靠農民單打獨鬥有局限性,公司統一運營可以彌補農業個體化在人力、技術、資金、管理、銷路上的短板,農戶組團承包則可以更好地分享基地帶來的紅利。
伍禮華一人為何能承包350畝地?原來,種地需要的種子、農藥、化肥等都由基地統一購買,基地還負責規劃品種布局、銷售、技術指導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變身為家庭農場主的伍禮華,只需對地裡進行日常管護。「現在承包園區的土地,技術、苗子有人管,也不用操心銷售,省心多了。8月上旬暴雨多,基地幫我修了1條排水溝,幫了大忙。」
基地在企業統一運營下,實現了自動化耕種。企業工作人員使用插秧機、旋耕機等機械統一作業,還引進了無人機噴灑農藥,相比傳統模式,無人機施藥不僅霧化程度高,省藥省水省人力,還能有效降低農藥對土壤的汙染和減少農藥殘留。「目前,我們正在和山東一家公司合作,探索用機器種菜。」鄧南新介紹。
下一步,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還將擴大至苟角鎮、顧縣鎮的84個村,達到耕地面積10.8萬畝。面積擴大後,基地還將在農旅融合上做文章,引導、促進農戶由散居向聚居轉變,建成新型自然村落,營建「新居農院、七滋小院、康養別院、鄉賢學院、耕讀合院」,分別形成以居家、美食、養老、文化、鄉愁為主題的美麗新村,打造新型鄉村旅遊目的地和養老基地,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記者 王林/文 嶽池記者站 範聰 記者 曾誠 張啟富/圖)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