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時值初冬,天氣晴暖,勤勞農民,覆膜正酣。11月10日,站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李二堡鎮牙兒山半山腰俯瞰,腳下的旱垣上銀光閃閃,耙地的機聲、覆膜的人影,孕育著來年的金色收穫。
踏進範家垣的田間地頭,範家村村主任馬有布跑前忙後,操心著村裡搶抓晴好天氣鋪地膜的事兒。
圖為村民覆膜現場
圖為村民對晾乾的玉米棒子脫粒
範家村村民馬米尼一家人噴藥施肥、覆膜培土,忙個不停。「共產黨的政策實話好,地膜免費供應,種上的玉米旱澇保收,今年種的5畝玉米,畝產都上了1000多斤,用玉米秸稈還用來餵牛餵羊,牛羊出欄後就變成了錢。」聊起全膜玉米的好處,馬米尼如是說。馬米尼一家3口人,是李二堡鎮範家村裡的貧困戶。精準扶貧實施以來,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範疇的馬米尼,得到了國家扶貧產業發展政策的支持,在人均5400元的扶貧產業發展資金扶持下,建起了家庭牧場,養了7頭牛,走上了養殖脫貧之路。
11月10日,走進馬米尼家,庭院裡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馬米尼用塑料木鍁攪動翻曬。在靠近大門口的牆角空地上,整齊豎放著大批枯黃的玉米秸稈,門口放著一臺秸稈粉碎機。養殖棚內,7頭牛膘肥體壯。據馬米尼介紹,這些玉米和秸稈用來餵牛,2019年出欄的3頭牛帶來收入4.5萬元,今年已出欄1頭,到春節前還能出欄3頭,除去飼養成本,1頭牛估計有三千餘元的純收入。
在該鎮的牙兒山村,村民周兆福一家人也正忙忙碌碌鋪地膜,今年計劃覆膜30多畝。周兆福原本只有10畝耕地,因為這幾年全膜種植產量高,他又在居家外出人家的20餘畝閒置撂荒土地上種植了全膜玉米。
圖為村民晾曬玉米
據據周兆福介紹,今年雨水好,種植的30餘畝全膜玉米都豐收了,其中16畝全膜玉米收穫了玉米棒子,估計畝產有750公斤,按照當前市價1.2元/斤計算,畝收入將達1800餘元,另外14畝全膜玉米全部以玉米青貯秸稈出售,收入3920元。周兆福大概估算了一下,今年他家30畝土地上的全膜玉米、秸稈青貯草、馬鈴薯等種植收入能達到三四萬元。
一張輕薄地膜,一項科學種田技術,讓乾旱山地裡種出千斤糧,老百姓種糧的積極性也高起來了,好多外出務工的群眾,打工不忘種田,既鼓了錢囊,又豐了糧倉。據該鎮範家村村主任馬有布介紹,範家村共有2400多畝耕地,全膜種植技術推廣後,每年2000多畝的耕地都種上了全膜玉米,今年他們村裡全膜玉米畝均產量都在750公斤左右,有些人勤肥足的地塊畝產將近1000公斤。
馬有布告訴記者,這裡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種莊稼收成不保,基於生活壓力,一些人開始棄田打工,一部分土地也就成了撂荒地。全膜玉米種植推廣後旱澇保收,看好的產量優勢,讓好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重新拾起了自家的撂荒地,種上了全膜玉米,一邊外出打工掙了錢,一邊在莊稼地裡育「金」。
馬有布說,就範家村而言,因為全膜玉米技術的推廣後,重新開犁耕種的撂荒地將近有300餘畝,真是靠著這項全膜種植技術,過去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李二堡鎮地處低位淺腦山地區,全膜種植依然土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據了解,今年李二堡鎮將計劃完成秋季覆膜1.6萬畝,截至11月12日已完成1.06萬畝。目前,覆膜工作正搶時開展。
圖為村民抓住晴好天氣覆膜`
圖為全膜種植帶動家庭牧場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