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縣李二堡鎮:全膜種植讓撂荒地變成「高產田」

2020-12-22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時值初冬,天氣晴暖,勤勞農民,覆膜正酣。11月10日,站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李二堡鎮牙兒山半山腰俯瞰,腳下的旱垣上銀光閃閃,耙地的機聲、覆膜的人影,孕育著來年的金色收穫。

踏進範家垣的田間地頭,範家村村主任馬有布跑前忙後,操心著村裡搶抓晴好天氣鋪地膜的事兒。

圖為村民覆膜現場

圖為村民對晾乾的玉米棒子脫粒

範家村村民馬米尼一家人噴藥施肥、覆膜培土,忙個不停。「共產黨的政策實話好,地膜免費供應,種上的玉米旱澇保收,今年種的5畝玉米,畝產都上了1000多斤,用玉米秸稈還用來餵牛餵羊,牛羊出欄後就變成了錢。」聊起全膜玉米的好處,馬米尼如是說。馬米尼一家3口人,是李二堡鎮範家村裡的貧困戶。精準扶貧實施以來,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範疇的馬米尼,得到了國家扶貧產業發展政策的支持,在人均5400元的扶貧產業發展資金扶持下,建起了家庭牧場,養了7頭牛,走上了養殖脫貧之路。

11月10日,走進馬米尼家,庭院裡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馬米尼用塑料木鍁攪動翻曬。在靠近大門口的牆角空地上,整齊豎放著大批枯黃的玉米秸稈,門口放著一臺秸稈粉碎機。養殖棚內,7頭牛膘肥體壯。據馬米尼介紹,這些玉米和秸稈用來餵牛,2019年出欄的3頭牛帶來收入4.5萬元,今年已出欄1頭,到春節前還能出欄3頭,除去飼養成本,1頭牛估計有三千餘元的純收入。

在該鎮的牙兒山村,村民周兆福一家人也正忙忙碌碌鋪地膜,今年計劃覆膜30多畝。周兆福原本只有10畝耕地,因為這幾年全膜種植產量高,他又在居家外出人家的20餘畝閒置撂荒土地上種植了全膜玉米。

圖為村民晾曬玉米

據據周兆福介紹,今年雨水好,種植的30餘畝全膜玉米都豐收了,其中16畝全膜玉米收穫了玉米棒子,估計畝產有750公斤,按照當前市價1.2元/斤計算,畝收入將達1800餘元,另外14畝全膜玉米全部以玉米青貯秸稈出售,收入3920元。周兆福大概估算了一下,今年他家30畝土地上的全膜玉米、秸稈青貯草、馬鈴薯等種植收入能達到三四萬元。

一張輕薄地膜,一項科學種田技術,讓乾旱山地裡種出千斤糧,老百姓種糧的積極性也高起來了,好多外出務工的群眾,打工不忘種田,既鼓了錢囊,又豐了糧倉。據該鎮範家村村主任馬有布介紹,範家村共有2400多畝耕地,全膜種植技術推廣後,每年2000多畝的耕地都種上了全膜玉米,今年他們村裡全膜玉米畝均產量都在750公斤左右,有些人勤肥足的地塊畝產將近1000公斤。

馬有布告訴記者,這裡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種莊稼收成不保,基於生活壓力,一些人開始棄田打工,一部分土地也就成了撂荒地。全膜玉米種植推廣後旱澇保收,看好的產量優勢,讓好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重新拾起了自家的撂荒地,種上了全膜玉米,一邊外出打工掙了錢,一邊在莊稼地裡育「金」。

馬有布說,就範家村而言,因為全膜玉米技術的推廣後,重新開犁耕種的撂荒地將近有300餘畝,真是靠著這項全膜種植技術,過去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李二堡鎮地處低位淺腦山地區,全膜種植依然土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據了解,今年李二堡鎮將計劃完成秋季覆膜1.6萬畝,截至11月12日已完成1.06萬畝。目前,覆膜工作正搶時開展。

圖為村民抓住晴好天氣覆膜`

圖為全膜種植帶動家庭牧場養殖

相關焦點

  • 榆中縣上花岔鄉四措並舉推進撂荒地整治
    自開展耕地撂荒整治行動以來,榆中縣上花岔鄉堅持把農村耕地撂荒整治攻堅行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加強領導、宣傳動員、分類施策、督促檢查等四項措施,全力推進耕地撂荒整治行動,促進農業興旺、農民富裕、農村發展。
  • 深汕幫扶:汾河村復耕撂荒地種出新希望
    撥付專項資金補貼復耕復產、幫助完善水利設施、協調引進專業農業公司參與開荒復墾經營、聯繫廣東省農業科學領域專家對農作物生產給予專業指導……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駐汕尾市陸豐河西鎮汾河村扶貧工作隊全力幫扶貧困村復墾復耕撂荒地,鞏固脫貧成果,讓已經實現脫貧的村民後續發展得到可靠保障。
  • 雙峰甘棠鎮:芍藥花開撂荒地變「金土地」
    近年來,該鎮以省級扶貧村祠堂灣、四方村等為中心,發動貧困群眾加入合作社連片種植芍藥、百合等耐旱中藥材,打造集藥材種植、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產業扶貧基地,把一朵朵養眼悅心的「小花朵」做成了「大產業」。4月18日,記者走進祠堂灣村芍藥園種植基地,撲面而來的陣陣花香,讓人心曠神怡。置身於芍藥花海中,記者明顯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事實上,和芍藥花一樣美的,還有祠堂灣村村民的日子。
  • 廣安嶽池縣1.2萬畝撂荒地變「致富田」
    兩年前,家裡只有3畝地的伍禮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夠耕種350畝地,而現在依託基地,「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我大概估算了一下,1畝地可以收穫1500斤稻穀,1000斤歸基地,500斤歸我,算下來今年我可以收穫87.5噸稻穀。收割不用我動手,但需要我點數記帳。」伍禮華說。   2018年,這1.2萬畝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還是一片撂荒地。
  • 海南通過種植水稻新品種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7月14日中午,烈日當頭,萬寧市萬城鎮水邊村大奶洋水稻種植基地裡,幾位村民正忙著插秧。「這裡原來都是撂荒地,地裡的野草比人還高。1個多月前,我們合作社以每畝地每年700元的價格承包了這裡的2000畝地種植水稻。」
  • 全膜覆蓋西瓜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
    旱作雨養區利用測土配方施肥、全膜覆蓋等技術種植的西瓜,沙甜可口,商品性好,比露地種植的西瓜提前10-15d上市,經濟效益顯著,推廣前景非常好。此文著重介紹了在北方年降雨量約400mm的旱作雨養區,採用全膜覆蓋穴栽技術,通過選地輪作、選擇優良品種、提前育苗、整地、施肥、覆膜、點水移栽、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穫等管理技術要點,總結出了適合北方雨養旱區的西瓜高效栽培技術。北方農業旱作雨養區不具備灌溉條件,農業生產完全靠自然降水。
  • ...兩省,一「通」百事興 「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
    一橋跨兩省,一「通」百事興「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連接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的「川海大橋」。2019年12月31日,連接甘青兩省,紅古、民和兩區縣的第一橋「川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將民和縣川垣和紅古區海石灣連成一個整體,有效推進了兩縣區間的便捷往來和交流。該橋貫通後,從海石灣到民和縣城的車程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為5分鐘。同時,紅古、民和還開通了票價3元的跨省省際公交線路(川海大橋線)。現在,兩地人不再好奇地打聽對岸的情況,只需親自去體驗一番便知。
  •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2020-06-13 15:52:25   近年來,蘭州新區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精尖方向發展要求,以發展優質飼草基地為抓手,通過流轉農村閒置撂荒土地,推進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實現產業帶貧持續增收。
  • 最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9.如何因地因品種確定玉米種植行距? 玉米的行距種植方式是改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調節途徑。實踐證明,在密度增大時,配置適當的種植方式,更能發揮密植的增產效果。玉米行距配置方式因品種和地力水平而異。
  • 海東市民和縣體育總會成立
    12月29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體育總會成立,成為黨和政府聯繫體育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開啟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民和縣體育事業發展新模式。民和縣文體旅遊局向新成立的民和縣體育總會授牌。
  • 「哥倆好」共享春天,紅古區與民和縣結伴推動農業與三產融合
    3 月 12 日,記者走訪了解到,紅古區與民和縣春耕時節話發展,約定進一步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實現同城發展戰略性合作,具體內容涵蓋農業與三產融合、品牌文化旅遊、農業金融政策、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等方面。
  • 民和縣融媒體中心開播儀式舉行
    11月27日上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開播儀式舉行,標誌著民和縣新聞宣傳工作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簡單相加、單兵作戰」邁向「融合發展、多元傳播」的全新階段。民和縣委書記楊海林表示,民和縣建成涵蓋融媒體指揮中心、全景演播室、廣播直播間、配音室、播控中心、大美民和APP等具有民和特色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有力鞏固黨的新聞輿論陣地,更好地講好民和故事,傳播好民和聲音,為把民和建成蘭西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
  • 「川海大橋」將民和縣與紅古區連成一個整體
    早上8時,蘭州紅古區居民趙亮啟程去青海民和縣辦事,民和的朋友聽說他要來,說好晚上帶他去夜市吃手抓肉。人來人往,香氣四溢的民和縣美食廣場是趙亮和朋友常去的地方。趙亮曉得,民和的小吃與紅古海石灣相比別有風味,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傳統小吃,極具地方特色。
  • 【民和公安】民和縣2020年禁毒工作會議在我局召開
    【民和公安】民和縣2020年禁毒工作會議在我局召開 2020-06-20 0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和縣】民和縣:堅持三個聚焦 強化政治監督
    今年以來,民和縣紀委監委堅守政治機關定位,積極發揮「監督的再監督」職能作用,圍繞中心大局強化政治擔當,忠誠履職盡責,堅定不移將黨中央和省市縣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採取一系列舉措,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    聚焦目標,狠抓成效。
  • 疫情當前 民和縣新聞工作者用行動堅守「四力」
    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疫」中,除了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基層的工作人員拋家舍業,也在普通崗位上,腳踏實地地奉獻著。特別是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民和縣新聞宣傳工作者們身負使命,深入抗擊疫情第一線,第一時間傳達縣委縣政府的聲音,引導群眾積極科學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
  • 紅古區與民和縣合力推進甘青區域合作示範區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牛佔虎通訊員 令望海 旭永青海省民和縣、蘭州市紅古區,共處河湟文化腹地,地緣相接、血脈相親、文脈相連、經濟相融。這裡資源條件富集,紅古和民和地勢較低,川區海拔低於周邊等地。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坩土、頁巖、石英石等礦產,素有「冶金谷」「八寶川」的美稱,大通河、湟水河穿越全境,水電資源相對充沛。水質條件優良,生態環境條件較好,北面依山,西南臨水,屬河湟谷地。
  • 青海省民和縣:做文明「食尚」的踐行者
    在民和縣大大小小的餐館,講排場、鋪張浪費的情況少了,按需點菜、剩菜打包已然成了一種新「食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